春节后的A股,
DeepSeek成为绝对焦点。
在较长的
时间内,都将会是资金反复关注的题材。
从更长的角度看,DeepSeek的出现具有破局意义,正在重构资本市场认知,后续或将全球AI的投资从美国的算力侧推向亚洲甚至中国的应用侧。
以往,
国内大模型代际差距、算力产业链畸形、应用生态断层等问题,随着大模型的突破进展,变得豁然开朗。
眼下正值春季躁动,一场关于AI热潮的结构性行情,正在徐徐展开。
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关于AI产业链,整体包括:
上游基础层:主要包括数据资源、算力芯片、硬件资源等;
中游技术层:包括算法与技术、软件和服务;
下游主要包括:AI端侧和AI应用端。
国内很多上市公司也都已经开始接入DeepSeek了,从成本的角度讲,他们节约了一大笔支出,就用上了当前世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说DeepSeek的开源,为大模型在国内的普及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以往,这三者经常在A股轮番表现,但是随着低成本高性能的大模型产品到来,
AI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化影响
:
一、上游算力环节或呈现“总量扩张但单位价值稀释”的阶段,这将要求上游芯片厂商从单纯追求算力峰值转向能效比优化,未来架构创新能力或将比制程工艺更具决定性。
二、下游应用端则进入“低成本渗透”的红利期,资本市场定价逻辑或从单一“算力军备竞赛”转向“场景货币化能力”共同催化。
中长期来看,本轮AI行情交易的线索与此前出现了明显不同,从过去集中交易光模块、AI芯片等上游算力硬件,开始向中游软件服务、下游应用、以及更多“AI+”的细分领域扩散。
医疗诊断、智能制造、教育、交通运输、金融、消费等垂直场景的渗透率将显著提升,AI将逐渐成为生产力主体,并引发全球产业链的重塑。
以AI眼镜为例:
智能眼镜的难点在于,重量体积/续航、AI模型、显示、价格等维度较难兼得。
其中,AI模型作为核心环节,国内在DeepSeek推出前与海外模型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早期海外大厂引领智能眼镜产业发展。
DeepSeek大幅提升模型质量同时降低单位成本,算力环节有望得到缓解,参与玩家可采用相对少硬件和相对低成本,国内智能眼镜玩家或加速入局。
伴随AI效率和可访问性提升,终端应用功能有望趋于丰富,这是AI应用端的核心逻辑。
最后,小助手给大家整理了最新的热门AI产业链图谱,欢迎大家点赞收藏: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应用接入,
DeepSeek很有可能成为国内大模型应用的底座,一旦这个局面成型,对于OpenAI来说,这个威胁将是致命的,这也是美国带头,让其他西方国家禁用
DeepSeek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用户的争夺,就是对市场的占有,在互联网时代就是电脑操作系统的竞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手机系统的竞争,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就是大模型的竞争。
正因为此,
DeepSeek的开源,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选择,直接把还没有上市的
Open
AI给逼到绝路上了。因为
Open
AI走的这条路,是通过大量的算力投入来提升性能,所以到现在为止,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都很难实现盈亏平衡。或者说,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而
Open
AI的规划,应该是画大饼然后上市融资,最后再开源垄断市场。而现在的收费模式,只是融资阶段的一个讲故事的工具,结果还没等到故事讲完,
DeepSeek横空出世,上来一个王炸,直接开源了。
相比于
Open
AI,
DeepSeek性能上不差,但是成本低到了百分之一,所以
DeepSeek根本没有太大的盈利担忧。开源这一步走得相对轻松,把包袱很重,沉没成本很高的
Open
AI,一下子挂在高处了,上不去又下不来,非常尴尬。
从大模型的角度讲,还是需要大量的用户和大量的数据来进行迭代更新,这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有点像,你说这个东西就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也没毛病,不能赚钱也没有问题,其实这就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了足够的用户基础,就没法被替代,想赚钱那有的是办法,长远来说,那根本不是个事。
开源的DeepSeek出来之后,完全改变了之前大模型竞争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