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黄益平
编者按:
2019年6月1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
“双轨制与渐进式改革暨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论文发表35周年”
闭门论坛。
本文根据
黄益平
教授的发言整理。
张维迎老师在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写了这篇关于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文章,今天读来,有很多观点依然很深刻,比如双轨制的关键是“放”不是“调”,市场价格不是靠调出来的,等等。
八十年代初真是一个神奇的年代,年轻人出大思想。
我们院还有一位陕西籍的教授宋国青老师,本科毕业前后写了一篇关于统购统销的分析文章,也是传世之作。
关于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来历、贡献以及实际效果,各位嘉宾都已经做了非常深入、独到的阐述。
有一个讨论的角度,今天涉及不多,就是双轨制改革或者渐进式改革与前苏联、东欧转型国家实行的休克疗法的比较。
从事后的效果看,双轨制改革比休克疗法要好很多,起码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双轨制改革最重要的贡献可能是提供一个平稳的过渡,增量改革,持续提高经济效率。
休克疗法不太成功,主要是因为市场机制不是一夜之间可以被“放“出来的,容易造成经济、社会甚至整治不稳定。
之前跟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有过一些交流,这些年来,他的看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他的许多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
前苏联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政治体系几乎接近崩盘,因此客观上不存在渐进改革的条件。
这与当时中国的情形不太一样。
对于双轨制改革的担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双轨制比较容易形成制度套利,从而滋生腐败,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二是在转轨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既得利益群体,这个群体很可能会变成下一步改革的阻力。
显然,即便实在双轨制改革比较成功的中国,这两个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前面已经有好几位嘉宾提到下一步应该怎么走的问题,张维迎老师甚至担心,双轨制改革有出现逆转的风险。
刘世锦教授的总体看法比较乐观,他认为走回头路、大逆转的可能很低。
但双轨制确实制造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
中国40年经济改革十分成功,看经济增长速度,将其称之为奇迹并不为过,但这个奇迹应该归功于放得好、还是应该归功于管得好?
这个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问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政策界,都没有形成充分的共识。
这一点,相信是三十五年前张维迎老师所没有料到的。
即便是在今天的经济中,双轨制的影响z z z x仍然是明显存在的。
比如我们今天面对的中美贸易战,美方指责我国补贴国有企业,从而对美国公司造成不公平竞争。
我们一些官员纷纷表态说,中国政府并没有系统性地补贴国有企业。
这句话从字面看可能并不错。
但事实上,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既普遍又严重,金融机构将大量廉价的资金配置给国有企业,这实际就是一种变相的补贴。
这种做法,不仅令贸易伙伴不满意,民营企业更是怨声载道,它们从正规部门融不到资,只好到非正规市场上去获取贵得多的资金。
这其实也是一种价格双轨制。
凭什么国企只要2%的回报率就可以活得很好、而民企拿6%的回报率还要那么辛苦地挣扎?
张维迎教授35年前写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今天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功以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这篇文章提出的一些思路相关。
因此,在纪念的同时,我也期待他再写一篇文章:
终结双轨制,落实竞争中性。
往期相关文章:
【首次发表】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论文扫描件
毛寿龙:价格双轨制的优势与下一步改革
刘佑成:张维迎双轨制思想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
韦森:让市场理念变成国人的共识和常识
张曙光:双轨制是改革过程的普遍现象和一般规律,张维迎是最早提出双轨制理论的人
卢锋:三重含义双轨制——读维迎教授1984年双轨制价格改革论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