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汇集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各种资讯,包括开设历史地理学的院校介绍、历史地理学名家、历史地理学图书推介、讲座信息、会议资讯、学术信息及历史地理学相关研究的文章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ommodityInsight  ·  CFTC大豆/豆油截止到1月14日一周持仓数 ... ·  19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山火肆虐!洛杉矶华人艺术家满屋古董全烧没了 ·  2 天前  
教师E家  ·  普通家庭,真的不要给孩子投资太多 ·  2 天前  
教师E家  ·  普通家庭,真的不要给孩子投资太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历史学者怎么评价自己的论文:兼论《何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落选“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1-15 07:22

正文





导读






      为了方便阅读,提取本文以下主要观点,请读者考虑是否继续阅读:

     1.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中,“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还没有展现出巨大影响力。

     2.《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的发展问题不在于具体的方法,而在于办刊理念:是坚守办刊传统,走冷门绝学;还是开拓创新,对标现有评价体系,走名刊大刊。

    3.历史学者在当前评价体系之中不是特别友好,多关注自己的成果,少用期刊评价自己,多用数据充实自己,打造自己的IP,爱护自己的羽毛。



一、引言


2024年12月28日,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会上发布“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高质量发展南京倡议”“首批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和“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高影响力成果海外出版计划”。



 “历史地理考博与文摘”发布了“凌尘若水”撰写的《何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落选“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基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4年度发文统计数据的分析》一文,在我的朋友圈广泛传播。还有发出《南大核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没有身份歧视。只要写得好,本科生独作也不是没发过》这样不知是否褒贬但看起来很高度赞扬的文章评论。作为长期从事学术期刊评价相关研究的编辑出版专业人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梳理,想借此机会,既讨论当下的事,又展望一下未来的事。

尤其在当下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历史学者,究竟是该埋头苦读,不怕掉发日夜煎熬,瞄准顶刊,融入考评大缸浸染;还是打造自己的IP,快乐读书,做自己热爱的历史研究?



二、该如何看待“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作为此次研讨会发布的重要成果之一,因为涉及191种学术期刊,迅速在期刊界得到广泛传播,学术界也开始积极关注。根据官方报道,“我们联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知名学术期刊,根据期刊意愿和实际情况,推出了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详见指南|CSSCI官方首次正式发布“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191个))此外并没有公布“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的选刊标准,所以也引起一些争议,比如这篇推文《官方认定!这191本CSSCI南大核心期刊重点扶持青年学者发展,可收青年学者、博士生论文,你认同吗?》提出来5个疑问点(详见原文),可以说代表了很多质疑的声音。



回到题目的问题,该如何看待“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答曰:

     

第一,这是主办单位积极主动的做法,我们期刊界、学术界都需要高度肯定,积极支持。青年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总书记多次就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所以,能够站在潮头,推动做这样一个青年们十分期待的事情,是应该也需要高度支持和赞誉的!

     

第二,影响力相对较小。一是数量太少,借鉴现有数据,C刊大约900种,仅选出191种,占比21%;占中国知网2679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7%,对于大部分期刊来说,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所以久而久之可能就不再提起和关注这个名单。二是影响力还在提升,这个名单还没有进入任何评价体系,没有作为评价指标进入官方视角,所以短时间来看,荣誉大于实际,对期刊的口碑影响力大于数据提升力。



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进不进这个“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重要吗?


第一,不重要。因为这个名单是一个荣誉,关于期刊的荣誉、奖项从国家到地方,从期刊界到学术界,不胜枚举,多这么一个荣誉、少这么一个荣誉,对于《论丛》的发展几乎激不起任何波澜。



第二,很重要。这代表着一种办刊方向的选择,或者办刊理念的凝练。“凌尘若水”在文章中对《论丛》的分析和提出的看法,本人深表赞同,作者下了大功夫,也熟悉很多专业的评价指标、懂得学术期刊发展的具体方法与路径,提出的方法卓有成效也是十分中肯。本人同样对《论丛》深怀情感,作为历史地理学界老一辈学者筚路蓝缕开创和打造的学术出版平台和编辑出版事业(参见辛德勇:史念海先生創辦《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季刊的經過),仿佛是我们历史地理学人的一个学术家园之一,和历史地理研究一样,让我们由衷爱戴和拥护。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2009年,《论丛》位于K9,P9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影响因子0.732,位居5/5;2010年起《论丛》位于K历史学科,影响因子0.689,14年来最高位居3/35,最低位居16/34,2023年影响因子0.522,位居12/42。如果单从数据指标来说,《论丛》正如“凌尘若水”所分析的一致。(所有期刊的数据参考:历年期刊年报下载




有二个点需要注意:一是所有历史学的期刊,数据指标的进步都是极其缓慢的;二是《论丛》的数据指标和位次都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保持在前30%。所以说,《论丛》属于正常发展过程,如果说,我们应该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传承好,需要坚持冷门绝学,发扬老先生们开辟的优良办刊传统,那么不需要变革,现在就很好;如果说,要发展好,那么,不能原地踏步,需要与时俱进,对标评价指标,进行变革。《论丛》2025年新年贺词中也提出创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史念海青年优秀论文奖”,可见,已经在积极变革,这是值得积极鼓励和赞誉的,在进步的过程中,要是能够进入这个“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就能表达出好的办刊措施得到了肯定,从这个角度来说,很重要。

      

那么,究竟该不该朝这个方向努力?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主办方想要成为一本真正实力的大刊,在历史学界拥有广泛影响,那么毫无质疑,一定是要发展变革的。如果,主办方想要坚守初心,发扬历史学的传统,致力于服务历史地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那么当前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


历史学的智慧就在于通透,就像一位四十不惑的男人,踏踏实实走自己想走的路,万一10年、20年……100年后,当前影响因子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呢?历史从来都是在变化的,不是吗?



四、历史学者应该如何面对各种评价,如何评价自己的成果?


上文三点,对于学术界、期刊界来说无关痛痒,甚至可以说毫无意义。但是,这三点是我论述第四点的一个大的背景,也很重要,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历史学者面临的期刊评价,本质上是什么?

      

CSSCI本质上是一个数据库,供学者们进行学术检索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本质上是图书馆采购期刊的一个统计数据参考表;AMI综合评价是对期刊的评价。这些期刊评价体系本来和学者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倘若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毕业就业等被用来直接参考采用,那么就变成了和学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评价标准。根源上,对期刊怎么评,怎么办刊,都与学者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被评价主体借用照搬来,就会导致每一种评价,都成了整个学术界甚至是教育界、科技界的大事了。




可见,期刊评价的本质是期刊,被套用来进行权益分配了,适配性、标准度,都不适用对学者的评价,可是评价主体暂时还没有更完善、更方便、更权威的标尺,所以,以刊评文,以刊分配权益,也符合当前的客观实际,所有学者,都应该客观看待,正确面对。

   

第二,未来的评价方向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以刊评文已经流行20多年,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文件,则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变革。与其抗争学术期刊对青年学者不友好等等个别观点,不如完善自身,学会打造自身IP。中国知网发布了2024年度知网“最具影响力学者”名单学术精要数据库近年来也提供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的统计数据,知网的这些数据面向所有期刊、所有论文,跳脱了所谓核心期刊的各种体系,是公平公正的。这种做法,为我们变革当前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撑。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单篇论文的评价、学者个人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会远大于来自期刊的评价,所以,学者们应该高度重视自己学术成果,不局限于用核心期刊来评价自己,不一定非得发表在哪个期刊才彰显自身的水平地位,任何一篇署名的论文,质量一定要高、传播一定要广。


     

第三,怎么打造学者自己的IP?

     

当然是把自己最重要的成果发表在最合适的期刊。具体来说,1.历史学者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期刊,盲目投稿等于浪费时间、破坏创新心情;2.高度学习该期刊的论文选题和写作要求,随便写成,格式、引文等不规范,等于破坏编辑和外审专家的审稿心情;3.与期刊背后的学术共同体(包括编辑、外审专家等)建立通畅的沟通交流通道,争取有一个外审讨论或提出修改意见的机会;4.虚心讨教,反复修改完善,继续投稿。

     

当然是要不断产出对于自身来说十分重要的学术成果。具体来说,1.论文的数量一定要足够多,不论在什么期刊,论文数量要多多益善;单篇论文无法撑起一个研究方向,足够多的论文就会引起学术界同行们的关注和重视。2.带着论文去交流,面对大咖,是讨教,面对新人,是碰撞,要有学术自信,不行再来,锲而不舍找到可以修改完善的空间,最重要的是提高论文质量。

     

当然要做好自己成果的宣传推广。新媒体时代,纸媒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数字化传播空间,每个人都是传播主体,论文发表之后,要请专家批评,请同行同事指教,在同学之中广泛传播,论文+姓名,这就能在传播的过程中激起涟漪,当学术共同体中都知道“谁+”,如此,论文的下载量、引用率、传播力,就能提升,报项目、评职称乃至中国知网的评价都会关注到,这就是个人IP可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五、余论


历史学者,搞学术既要向后看,又要向前看,如果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那么所有的科学评价体系,都应该适用,而不是强调特殊性,拒绝变革。

     

历史以来对经典的评价方法是什么?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这些下载量、阅读量、引用率是不是最高,我们是不是从小读过?旁征博引也是我们的传统表述方式,追求引用、下载这些评价体系的数据,无可厚非,也是我们的传统,为什么在历史学界就有很多人会反对?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数据造假,而不是评价体系。客观来说,如果论文发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下载、引用,说明这个论文确实没有产生社会效益,有人说100年以后可能产生下载、引用,但是还有可能,100年以后这门学科都有可能不存在啊,AI解决不了你提出的问题?写不出你写的论文?有人还说没有下载引用数据不代表这篇论文的质量不高,或许质量确实很高,但是是否具有发表的价值?论文质量和论文发表是两个圈层,发表的目的是要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只是证明论文质量高。图书、报纸、期刊,都属于传播平台,不是以学术质量为唯一取舍的平台。


举个“吃虾米”例子,隔壁老王家养的乌龟一口吃掉了一只虾米,老王写了一篇论文,外审意见大致是:该文基于生物进化论,从甲骨文切入,解读了以乌龟为代表的甲骨文发展脉络,广泛征引二十四史和各种经典史籍,论证了乌龟的发展史,研究和展望了历史以来乌龟成长过程中虾米的重要性,对乌龟吃虾米及其相关问题作出了科学解释,论文把现实问题上升为学术问题,严肃严谨质量较高,补充了学术界相关研究的空白,具有显著的理论创新性和重要的应用价值。那么请问,这篇论文该不该发表?平仄对仗再工整,也比不过《静夜思》,一个代表质量,一个代表传播,可以理解了吗?

    

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该不该发?大致是这样的,发了几成硕士生的论文,这个期刊大致几成不是好刊。举例,某期刊发表了10%的硕士论文,那么这个期刊10%不是好刊;某期刊发布80%的硕士论文,那么这个期刊80%不是好刊。并不是对历史学硕士研究生有歧视,而是在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硕士研究生阶段本来就不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而是初步培养问题意识,建立学术规范,真正的青年友好型,应该是针对博士研究生以上。我们应该反对的,是强迫硕士研究生必须发论文才能毕业的制度,或许能为某些主体带来积极的数据指标,但是不符合科学的人才培养逻辑。如果还有人要争论,请遵守两个前提,不是历史时期或者前辈当年,不是所有人所有论文。我们允许史学天才出现,允许个别好论文的出现,但是天才一般都难以用常规体系来评价的,而且大部分硕士研究生不是天才,甚至还有跨专业来的,浩瀚书海,前人研究是否先能搞得清楚?

     

历史学期刊的发展问题,还是点破一下吧:如果一本期刊把自己的论文选择全部交给外审专家,大概率这本期刊就那样(延伸阅读:刘曙光|关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若干反思。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都有继续教育,需要有从业资格证,在国家的制度体系之中,赋予编辑要把握作品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而客观来说,外审专家主要把握的是独创性、科学性,很多外审意见并不能全面客观评价一篇论文的出版价值,这一点,历史学者几乎是最不认同的,大家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都对自身的学术认知充分自信,凭什么这篇论文写得就是不好,或者写得就是好?谁是真正的权威?论文的命运究竟该由谁来决定?可是没有一模一样的学术论文啊,选题和论证方法总是有差别的;擅长写作创新的,并不一定擅长评议;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等同于就是最合理科学的知识体系;这种放在一个框架体系之中的定量评价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物,要被大概率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多读一读20世纪以来的学术史,大家或许就能理解,当前定量评价的珍贵,或许就能对自己作为外审专家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了。当前的定量评价体系就是因为能够规避同行评议带来的弊端才得到广泛认可的,期刊正确的做法是,科学认识,重点参考,但决定作用还是要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的“三审三校”流程,发挥主办方的专业性。(延伸阅读:杨海挺等|学术期刊审稿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很多期刊都会举办评议会,编委或者专家团队定期开会,讨论所有相关论文发表的价值和意义,确定论文是否该发表。(延伸阅读:如何发表《中国社会科学》)这种做法,才是规范性的同行评议,是值得推广的。回到前面的章节,就可以理解了:这篇论文写得好,就代表具有出版价值吗?


致敬




我们可以回望历史,顾颉刚先生在《禹贡》发刊词中指出:“为要造成大家工作的勇气与耐性,所以我们决定办这个半月刊。这个刊物是以三校同学的课艺作基础的。但外面的投稿,我们一律欢迎。”“这个刊物是我们练习作研究工作的一个机关,所以希望读者不要用很严格的眼光来看,也不要对于我们最近的成就有太苛的责望。”“我们现在是一群小孩,小孩时能受好教育,长成了才可任大事业咧!”但凡有大气魄、大担当的大学者,都会重视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并且创造条件推动学术科技的发展(延伸阅读:谭其骧和顾颉刚商榷中非学术的细节)。青年,一直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学术界、期刊界爱护尊重,且勇于提携的群体,我们再强调一遍罢了。文人不必相轻,千万不要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历史学界需要发扬科学商榷的风气,但是尊重不同,允许持有不同意见就好,学术界不是竞技场,不争输赢,是争观点、立场、史料、方法、逻辑等这些科学规范的方面。

      

真正的大专家、名刊大刊,根本不会在乎他人的评论,例如《文史哲》《中国社会科学》,真正的强者,只管风雨兼程,哪管一路上遇到的这些花花草草?




撰稿人:

杨海挺,历史学博士,副编审,期刊中心副总编辑,学报编辑部主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专家,西南联大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欢迎科学批评、善意指正:[email protected]


     










信息来源

感谢作者投稿,欢迎大家讨论!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历史地理研究资讯微信公众平台投稿,传播历史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成果等等,惠及学林!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