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蛇年首个寒潮预警!局地降温超10℃→ ·  昨天  
半月谈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昨天  
长安街知事  ·  央视主播上新,“00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马来西亚这个很潮汕的小岛,现在去合适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24-12-11 08:20

正文


今日宜🌟星标🌟那一座城(算我求你)


全国各地都入冬了。


都想找温暖的地方呆呆,


我们去马来西亚游走了一番。


△在吉隆坡双子塔下畅饮。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原本只是想随意在大马走走,


没想到那里藏满了宝藏目的地。


就像我们探访的槟城,


拥有着多元、国际化和令人振奋的文化,


以及浓厚的潮汕味道,


令人流连忘返。


△槟城风光一览。图/小红书@热小鱼



01

是槟榔屿还是潮汕?


槟城是电影《初恋红豆冰》的取景地。


在前往槟城的大巴上,


妻子就已经憧憬起电影中的元素:


阳光、胡同、汽水、红豆冰、还有初恋,


一切如此浪漫。

△槟城街景。图/小红书@旅行家Leon


而只想躺平的我,


只是一边查阅着关于槟城的信息——


它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城市,有“大马硅谷”之称,


它的人口中有近四成的华人,首席部长也是华人面孔;


它被一道海峡分成两半,一半岛屿,一半陆地......


岛屿的名字叫槟榔屿,


也是大多数游客狭义上所理解的槟城。


△槟城街景。图/小红书@毛栗子(旅行中)


若将范围再缩小,


岛屿右侧靠近陆地的乔治市,


才是探访者的中意之地。


大巴停靠的声音拉回我们的思绪,


从车站无缝衔接就能达到轮渡码头,


不同面孔和种族的人群涌入轮船,


便是槟城给我的最初印象。


△轮渡行至半途,突发奇想截了一张地图。图/Eric


从渡轮上远远眺望,


槟榔屿给人鼓浪屿般热情的感觉,


在抵达后这种味道变得愈发强烈,


华人的面孔搭配殖民风格的建筑,


恰似电影中的南洋味道。


△槟榔屿码头外的景象。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位于亚洲大国和强大欧洲殖民帝国交汇处的槟城,


长期以来汇集了多种文化的精粹——


华人下南洋来到这里,


英国人曾在此殖民,


后来印度人也来了,


将岛屿彻底变成了大熔炉。


△槟城清真寺。图/小红书@毛栗子(旅行中)


这种前面色彩体现在乔治市的街道之中,


银行街上充满了奢华气派的欧洲式建筑,


偶有学生穿插期间拍摄毕业照;


△槟城银行街,拍照的学生与游客。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小印度的集市里挤满了印度人,


各色洋溢异域风情的服饰和食物令人眼花缭乱;


△槟城银行街。图/小红书@毛栗子(旅行中)


再往前走一些,华人的元素映入眼帘,


寻常巷陌中到处都是“潮汕基因”,


让你分不清到底是在槟城还是潮汕。


是的,之后的三天两夜,


我们深刻感受到槟城严重超标的潮汕元素——


这里有以“汕头”命名的街道,


四处都是骑楼建筑,


夜市中各色小吃档偶尔还飚出几句潮汕话,


宛若置身汕头的小公园;


△槟城街道夜景。图/小红书@旅行家Leon


“南洋首富”张弼士祖籍潮州,


他的故居蓝屋在异国他乡也充满了故乡况味;


如今成为槟榔屿潮州会馆的韩江家庙,


则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的“潮汕式建筑”......


△槟城蓝屋。 图/小红书@旅行家Leon


作为《初恋红豆冰》的电影粉,


妻子当然要把我带到姓氏桥,


姓林,姓周,姓陈,姓李,姓杨,姓郭......


每一座跨海而建的木栈桥两侧,


都是对抗着时间洪流的华人房屋。


△姓氏桥外的观景点。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以海为生的人们啊,


数百年来就在姓氏桥边过着自己的日子,


如今他们依旧在屋内随意坐在地板上看电视、吃饭、看书。


一边是迎合着日渐兴盛的旅游业张罗着的摊贩,


一边呈现着从事贸易与渔业的家长里短。


先辈们南下的勇气和为生活奔波的艰辛,


就在这样一部鲜活的历史书册被书写。


△槟城姓氏桥。图/小红书@旅行家Leon


油然而生出一种“恰似故人归”的感觉,


何况随意游走之间,


还总能寻找到寻常巷陌的潮汕味道。



02

舌尖上的槟城,
并非潮汕,胜似潮汕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在槟城的感受,


我会告诉你:


一眼如故,一口倾心。


△槟城街景。图/小红书@热小鱼


整个乔治市都被划为世界文化遗产,


让漫无目的的散步成为最佳的旅行方式,


遍布各个街区的地道美食,


则更能够俘获游人的心。


世界著名的旅行杂志《独孤星球》,


曾将槟城评为“美食之都”。


△槟城美食。图/小红书@热小鱼


巴刹、茶室和夜市的食物虽不精致,


但就餐环境简单且价格亲民,


无论品质还是体验都让人心动。


我们在槟城吃过最“奢侈”的一顿,


是路边偶遇的娘惹菜,


无论是和臭豆腐异曲同工的臭豆虾,


还是夹杂着五味的魔鬼鱼咖喱,


抑或是姜葱苏东和兰花饭,


都开启了我们对美食探索的“新世界大门”。


△槟城娘惹菜。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不过相较而言,


我们更倾心于有着啫啫煲风味的肉骨茶。


相传这道大马特色菜起源于华人来南洋创业之时,


由于不适应热带地区的湿热气候,


不少人因此患上风湿病,


便用当归、枸杞、党参等来煮“茶”,


有人偶然将猪骨放到了茶汤中熬制,


却发现意外地浓香鲜美。


△槟城美味的肉骨茶店。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后来者不断改进,


大马食谱上有潮汕和福建风味的特色菜就此诞生。


吃肉骨茶,就是在当街的大排挡才有意思,


细细品味夹杂中药味道的猪肉,


颇有在广东街头靠凉茶续命的感觉。


△槟城肉骨茶。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如果说娘惹菜和肉骨茶是潮汕风味和大马文化结合的产物,


那么槟城更多的美食直接匹配着潮汕人的胃,


清晨之际来一碗粿条汤,


幼滑顺口的粿条,


再加上鸭肉、猪肉片和手工鳗鱼丸,


简单却魅力无穷,


如果你是福建人,


一碗福建面也能勾起乡愁。


△槟城美食。图/小红书@Soda苏打不加糖


走累了来一盘海南鸡或者蚝煎,


配上独特的酱汁和酸甜辣酱,


瞬间就让人恢复元气。


到了喧闹的夜市,


街头的炒粿条摊最富表演性,


大锅敲得乒乓作响,小贩汗如雨下,


随后便是一盘结合大虾、豆芽、粿条、韭葱、鸡蛋、香肠翻炒的炒粿条上桌。


△槟城美食。图/小红书@热小鱼


老抽生抽辣椒粉等调味品的香气四溢,


足够将烟火气渲染到极致,


配上一杯冰镇柠檬水或者马蹄水,


简直不要太爽。


△在槟城夜市体验生活。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作为一名“冰粉达人”,


甜品是我寻味途中的信仰,


而槟城糖水铺中的煎蕊,


几乎完美戳中我的喜好,


△槟城煎蕊


椰奶和椰糖交融,


红豆熬得绵密,


搭配香草斑斓叶糯米粉条,


冰爽中带着咸甜,咸甜中藏着丝糯,


好吃到不明觉厉。


至于红豆冰、豆腐花、冰粉,更是无需多表,


每每离开夜市前,我总要炫上两碗。


△槟城甜品店的菜单。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舌尖上的槟城,


并非潮汕,却胜似潮汕,


某种意义上说,


它呈现的是古早味的潮汕美食,


其风格更贴近于“祖宗的味道”,


自然容易养出了纯天然的潮汕胃。


△槟城美食。图/小红书@Soda苏打不加糖


当然,潮汕、福建和海南的风味不过占据着槟城美食的一角,


这里汇聚着五种独特的菜系,


与街道上的欧式建筑、华人祠堂、清真寺和印度庙宇交相辉映,


呈现着古朴街道上的多元魅力。


毫不夸张地说,


在槟城可以不带重样地吃上一周。


△槟城街景。图/小红书@毛栗子(旅行中)


只可惜我们时间有限,


在满足胃之欲望的同时,


还要用脚步将这里丈量。



03

这里的华人,
生来就带四种语言


我们在马来西亚的行程,


是从吉隆坡到怡保,再到槟城,


三座城市华人率逐步上升,


亲切感也逐渐提升。


△吉隆坡街景。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在吉隆坡落地的第一天,


街头卖沙冰的华人大伯就让我们惊艳,


他先是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听闻我们来自广东,


又变为带着大马风味的粤语。


到了怡保,


青旅的年轻掌柜粤语更是流利,


甚至要拿族谱给我们看。


△怡保知名的“二奶巷”。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我们惊讶于大马华人的语言禀赋,


他们则开玩笑自己出生就带四种语言——


马来语和英语是官方语言,


普通话不会被遗忘,


另一种就是方言。


到了槟城,


就连夜市中的吆喝,


都偶尔能听到几句潮汕话。


△槟城夜市,偶尔能听到潮汕话。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语言是一种纽带,


让人倍感亲切。


榴莲摊的老板看到我们是华人面孔,


会告诉我们自己的祖辈来自汕头;


Grab司机一看我们是中国人,


突然就慷慨陈词起马来西亚对马来人的优待政策,


希望祖国能够越来越好;


皮卡车上偶遇一家四口华人,


说自己并未去过中国,甚至不知祖籍何在,


却始终对故土有着深深的情结.......


△升旗山偶遇的华人一家四口。图/@Eric

这些华人中有不少是移民二代或者三代,


但都不时流露出和大陆之间所维系的强烈纽带,


是我们所游历的其他国家中不多见的。


这或许是历史上复杂的原因所导致的,


——因为多元种族国家下种种政策的偏差,


大马华人和马来人之间有着复杂的纠葛,


无形中推动着前者与中国的联系。


△槟城街景。图/小红书@旅行家Leon


这也是历史渊源所沉淀的,


——以槟城为例,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


闽南人和潮汕人就已经来到这里。


明朝初年,《郑和航海图》已经记载了槟榔屿,


15、16世纪,华人身影已经见诸南洋土著的记载,


那时潮汕华人和马来人通婚,


生下第一代“峇峇娘惹”,


这一文化传承在娘惹博物馆的陈列中可以探寻。


△槟城娘惹博物馆。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汕头成为通商口岸,


大批潮汕华人在海洋贸易中移民马来西亚。


背靠大海、土地贫瘠的环境,


造就了潮汕人有狠劲又敢拼的性格,


“离家打拼,下海谋生”的观念,


让他们的精神在槟城生根发芽。


△娘惹博物馆内的装饰有着浓厚的华人气息。图/小红书@体验玩家nina

到了19世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