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亲子营
百万爸妈关注的育儿经验与亲子教育公众号,发布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歌剧院及社会公益机构的亲子活动,分享参观、游学、阅读、绘画艺术的生活点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商务  ·  开通2条免费接驳专线!直达这些热门商圈 ·  昨天  
运营研究社  ·  来了!《运营总监实战手册3.0》包邮免费领 ·  昨天  
91运营网  ·  朋友圈运营sop ·  2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怎么用AI做好抖音?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亲子营

“家长跳河,学生跳楼”:因为网课,多少父母正把孩子变成仇人。

亲子营  · 公众号  ·  · 2020-03-23 07:45

正文

关注亲子营,百万爸妈的育儿选择

作者:刘娜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人世间最难搞的两种关系,一种是亲密关系,一种是亲子关系。

 

这个疫情肆虐的春日,继民政局工作人员发出“离婚预约爆满”的惊叹后,因为网课摇身变成班主任的众家长,也不断发出“再不开学,不是我亡,就是娃疯”的哀嚎。

 

这绝对不是玩笑话。

 

3月3日,石家庄一小区,因为孩子睡懒觉,不想上网课,上课也总是抓耳挠腮,左顾右盼,家长忍不住一大早训斥了娃几句。

 

谁想到,这个孩子竟然一怒之下跳了楼。

 

家长惊恐地报了警,跑到楼下抱着受伤的孩子痛哭:

 

彼此明明相爱,缘何这么相待?



3月6日,上海妈妈刘女士,在家辅导孩子上网课写作业,她让娃认真严肃,娃非自由散漫,她期待娃勤奋努力,娃偏要马虎偷懒。

 

绝望之际,刘女士跳河轻生。

 

消防人员迅速赶到河边营救,刘女士哭着说:


“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自己生的娃)就希望我去死啊……”



哎。

 

山川异域,风月同课。

岂曰无门,与子同学。

母子成仇,奈何网课,

惟盼开学,让我能活。

 

表面看来,都怪疫情之下,网课作妖,苦命的中年父母和叛逆的神兽魔娃,在一次次冲突中,陷入无法调和的冲突与厮杀。

 

但,说句得罪人的话:

 

作为特殊时期的教育方式,网课没有罪。


但每个问题少年背后,都有一个或一对问题父母——不管父母承不承认。

 

而每个问题父母背后,都有一个或一堆教养误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吗?

 

我们明明爱他(泛指男孩和女孩),他为什么却越来越恨我们?

 

我们期待他越来越好,他为什么非把最坏的样子给我们看?

 

我们把一切都给了他,但最终为什么成了他的仇人?

 

作为一个满腹辛酸史的老母亲,我在和娃斗智斗勇的过招中,得到了不少教训和血泪,现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看见亲子关系的这5个真相,就避免余生无数哀伤。




01 


被爱,每个孩子生而应得的礼物。

 

每个小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对周围的磁场和环境,已非常敏感。

 

所以,每个人从孩童时代起,最需要的两个礼物,就是归属感(也可以说是安全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就是被爱和爱的需求。

 

我之所以把“被爱”放到第一位,是因为一个人只有感到被爱,才能有爱,然后才会去爱。

 

所以,每个孩子6岁之前,父母的陪伴、照顾、抚摸、亲吻,一遍遍用言语和行动重复给孩子“我爱你”的信念,言传身教传递的习惯、认知、契约和精神,是孩子一生用之不尽的爱的礼物: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不少家长肯定会反驳:

 

“抱歉,我做不到。我要养家,要加班,要经常出差,要外出打工,要为生计忙得连轴转,我实在抽不出空陪孩子。”

 

理解。


人生实苦,我们都没有分身之术。



但是,从不说假话的我,以自己和100名或更多孩子交流的实际情况来看: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一定会憎恨父母,但和那些有父母陪伴的人相比,他们的成长会艰难很多。


他们没有在一个安全感充足的环境里,被充分而毫无保留地爱过,所以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爱,也不自信别人是否会真的爱自己。

 

但对爱的渴求,会让他们陷入第二个误区——




02 

捣蛋,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助信号。

 

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曾反复强调这么一个教育心得:

 

不管任何时候,只要她的孩子和她交流自己的想法,她都会马上停下手中的事儿,倾听和回应。

 

哪怕,她在清扫,在做饭,在工作,在忙天下人看来都特别重要的事儿,但她觉得,这都没有孩子那一刻的发问重要。

 

如果家长习惯了对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敷衍,那么,很快就看穿这一点的孩子,渐渐就不会再和家长分享自己。

 

他们会在受伤和忽略中,认定自己是父母的累赘,不配得到父母的重视,关上自己的心门。

 


总有6岁到9岁的孩子家长求助:

 

孩子特别调皮捣蛋,好像有多动症。或者,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胆子也越来越小。

 

其实,前者不过是通过不停制造事端的方式,让家长重视自己,而后者不过是用拒绝沟通的信号,让家长反思之前的漠视。

 

所以,当你的孩子“不再听话”或“过分听话”,其实都在向你发出求助信号:

 

看见我,听我说,到我的心里来,我有很多困惑想让你帮我。

 



03 

叛逆,父母权力失控的替罪羊。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

 

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特别爱控制的父母。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身为一个独立人的愿望强烈,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做好。

 

而吃过很多亏,也看透很多事儿的家长,从经验出发,很想把自己人生的经验和教训统统告诉孩子,并去证明:


“所有的一切,都非你想的那样。”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家长就会采用打击、否定、控制的方式,从嫌恶语言到粗暴行动,不停向孩子灌输:“你还小,你狗屁不懂,你是错的。”

 

但,一张纸和一只蝴蝶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从不任人摆布。

 

渴望长大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家长的控制和恐吓,而放弃去实践自己想法的可能。

 

很大程度上,他们为了反击父母,故意按照父母说的反着来。

 

叛逆,就这样诞生。

 


叛逆的表现,是不愿失控的父母,和渴望独立的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叛逆的误区,是父母从自身想当然的经验出发,以屏蔽危险的方式,阻挡了孩子体验人生的可能。

 

但父母们偏偏忘记了,孩子的成长,不来自父母的说教,恰来自自己的经历、体悟,和由此带来的行动及改变。

 

所以,缓解叛逆的最好办法,不是当一个大包大揽,什么都替娃做的父母,也不是当一个甩手掌柜,任娃自己瞎扑腾,是当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你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大手,告诉孩子:

 

“你不必复制父母的人生,但你值得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块不一样的麦田。”




04 

复仇,坏孩子惩罚父母的阴谋。

 

我还在报社当政法记者时,写过一些案件特稿。这些稿子中,不少和少年犯有关。

 

记忆犹新的是,采访中,不管是警察、检察官还是法官,在谈到少年犯的问题时,几乎异口同声的说:


“病根在家庭。”


 

后来,我读了一点心理学,几乎每周都给那些跌进黑洞的孩子回信,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很多孩子在复仇。


感觉不到父母爱,或者一小不被父母爱的他们,为了报复父母的不爱、冷落、控制、抛弃或虚伪,通过反复做父母最害怕最讨厌的事情,来激怒父母,直至走上险途。

 

比如,逃课逃学,犯法犯罪,自残自杀,甚至杀人越货。

 

他们企图通过极端行为,来控诉父母,但最终毁掉的,是自己整个人生。

 



05 

无能,人世间最惨痛的惩罚。

 

一段关系,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最糟糕的状态从来不是争吵和较量,而是发自内心的冷淡

 

一个孩子,如果自幼不被爱,成长中发出的求关注的信号,又被一次次漠视,用叛逆向父母发出呼救时,又遭到强力镇压,复仇不成又重新沦入控制之中,他最容易走向的一个极端是:

 

在丧失一切热望后,破罐子破摔,变成一个废物给父母看。



所以,我的心理学老师说:


反抗的孩子,从来都是好孩子。

 

最让人担忧的,是认定自己一无是处后,对人生绝望,打心眼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废物,浑浑噩噩,不断沉溺,直至周围所有人都放弃他。

 

那么,这个人见人烦的巨婴,又是如何沦落至此呢?

 

我从不赞同所有的问题,都怪原生家庭:

 

每个人都应该有成长的意愿。


成长不足的人,才总是拿今天的不如意,重提昨天的被伤害。

 

但我想提醒自己,还有更多父母:

 

如果,我们的教养一开始就出了错,那么征战的亲子关系,会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变得格外艰难,幸福变得更加遥远。

 

虽然,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爱和被爱的需求,会引领我们去学习,去反思,去改变,去突破惯性的厚茧,历经疼痛和蜕变,拥抱新生。

 

走向新生的路,最早开始于孩子出生时,其次是现在。


①尽量给予足够的陪伴。


在孩子幼小时,毫无保留地爱他,接纳他,引领他,陪伴他。


允许他是他自己,不必做父母或别人翻版,哪怕普通也没有关系。


不用自己的经历评判他,让他在自己的探索里,拥抱真实的体验。

 

②听见孩子的呼救。


听见他的求助和呼救,给予他温暖而有力的支撑。


诚实地告诉孩子,你在他这个年龄时,有过同样的困惑伤痛,做的未必比他好,但最终还是选择相信自己。


孩子从来不喜欢高高在上,但一直欢迎感同身受。

 

③放弃封建家长的做派。


父母的威信,从来不来自说教和暴戾,而是言传身教的温度和深度。


在重访童年中,放下身段,捧出真心,让孩子成为你的引路人,治愈自己,突围原生家庭,结束不幸的遗传。


④尊重一个人。


教育的入口,一直是也永远是——尊重。


尊重,是如实地看见他的独特和残缺,是关心他的伤痛和困惑,是真实和他交流想法,是像尊重任何一个大人一样尊重他。


看见你的孩子,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附庸。


让他在被看见里,变得日益勇敢而自爱。



没错,

惟有爱,

是最后的出路,

也是唯一的救赎。

 

共勉。



喜欢今天的文章,不要忘了点个“在看”,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来源简介: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我是双妈,我和孩子一起读了上千本童书和绘本,我讲了好多好多的睡前故事,在这里,我邀请了我的朋友们一起来给孩子讲故事,我们讲的内容跨度很大,从唐诗宋词一直讲到现代绘本、西方童话,请扫二维码关注我。部分故事清单如下。


- 唐诗宋词和故事节选-
{ 点击标题就可以听故事哟 }
 完整内容请扫二维码进公众号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讲解
传统故事 |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统故事 | 牛郎织女
传统故事 | 女娲补天
传统故事 | 花木兰的故事
传统故事 | 司马光砸缸
传统故事 | 盘古开天地
传统故事 | 精卫填海
传统故事 | 神笔马良(一)
...
《TOP100世界经典绘本》
《给小鸭子让路》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
《快活的狮子》
《菲菲生气了》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图书馆狮子》
《极地特快》
《小心大野狼》
《小熊不刷牙》
《爷爷一定有办法》
《我爸爸很高大、很强壮,但是……》
《爱心树》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阿秋和阿狐》
...
《粉红猪小妹》01:跳水坑
《粉红猪小妹》02:恐龙先生不见了
《粉红猪小妹》03:好朋友
《粉红猪小妹》04:波丽鹦鹉
《粉红猪小妹》05:捉迷藏
《粉红猪小妹》:06上学去
《粉红猪小妹》:07妈妈的电脑
《粉红猪小妹》:08接球
《粉红猪小妹》:09爸爸的眼镜
《粉红猪小妹》:10种子变大树
...
格林童话01:灰姑娘
格林童话02:青蛙王子
格林童话03:圣母的孩子
...
经典故事:长袜子皮皮01
经典故事:长袜子皮皮02
经典故事:长袜子皮皮03
经典故事:长袜子皮皮05
经典故事:长袜子皮皮06
经典故事:长袜子皮皮07
经典故事:长袜子皮皮08
经典故事:长袜子皮皮09
...
晚安故事 |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
晚安故事 |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二)
晚安故事 |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三)
...
米小圈上学记:好朋友铁头(全集)
米小圈上学记:耗子是条狗全集
米小圈上学记:《瞧这一家人》全集
米小圈上学记:《新同桌的烦恼》全集
米小圈上学记:《大自然小秘密》全集
米小圈上学记:《如果我有时光机》全集
米小圈上学记:《一箩筐的快乐》全集
米小圈上学记:《我是小学生》全集
米小圈上学记:《小顽皮和老顽童》全集
米小圈上学记:《我有一个跟屁虫》全集
...

《小公主苏菲亚》1:非凡小公主传奇
《小公主苏菲亚》2:茶话会风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91运营网  ·  朋友圈运营sop
2 天前
运营研究社  ·  怎么用AI做好抖音?
4 天前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有种东西叫做截屏,不知毁了多少明星!
8 年前
摄影笔记  ·  从0开始学后期 第32条:颗粒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