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编又来蹭热点了,据说最近这部纪录片很火,也有朋友推荐看,我相信从电影或者纪录片的艺术角度来看,既然说好的人多,那么自然是不错的,但是艺术作品要反映的往往不仅仅是表面要表达的艺术,还会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无论这盛世如何繁华,都忘不了那些前赴后继为人民为国家默默奉献乃至牺牲的人们,想想,国家和人民也是他们的信仰吧。】
原标题为:《但你感慨磕长头的虔诚灵魂时,可曾想过他们身下的公路是谁修的?》
电影《冈仁波齐》近期引起热议,由于我的西藏背景,每每有类似的文艺作品上市,总会朋友主动与我交流观影体会。但我最近忙于钻研川普大帝和国企党建,没看过《岗仁波齐》,自然也不会有体会。不过,我看了电影的海报,倒是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感慨磕长头的虔诚灵魂时,可曾想过他们身下的公路是谁修的?
电影《冈仁波齐》海报
不论是在文艺作品,还是现实的藏区旅行中,我们都能看到,长头都是在公路上磕的。那么,公路是谁建的?
是在党的领导下,几十年由一代代的建设者建的,这包括最初的十八军和西北野战军进藏部队的战士、包括建设时期的工程兵和各族工人,还包括今天来自西藏本地的以及四川、陕西、河南多地的民工、挖掘机、搅拌机和卡车个体经营户和各类小型包工头。
相比之下,公路的建设者们,无论是工程师、包工头还是民工,都不如朝圣队伍那么有艺术气息。我敬重磕长头的人,能有毅力花很长时间做一件事的人都值得净重。但我并不太关注这些,我更敬重的是建设者百折不挠的奋斗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大精神。
虽然肤浅或深邃的文艺青年喜欢将现代化和传统对立起来,诟病西藏的发展让西藏不再纯洁,但事实上,朝圣之路并非来自传统,而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产物。具体来说:
第一,在旧西藏,是不存在全程磕长头到拉萨朝圣这种形式的。因为过去没有公路,西藏复杂、险峻的地形,很多地方猴子四条腿过去都不容易,人磕头就更做不到了。
第二,朝圣之路是存在的,但这在旧西藏是只有极少数贵族或英雄人物才能做到的。他们能做到,不等于普通藏族能做到。
当然,我提出上述观点时,也常常遭到朋友反驳,包括藏族、汉族以及美利坚、法兰西、德意志各外国民族。他们大多也都能列举些各式各样的证据,从历史上的朝圣书籍等有一定根据的资料到“上次我在西藏玩的时候人家跟我说”等道听途说的段子。
所以,我也想认真谈谈这个问题,从历史资料和自然规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普遍的朝圣之路在旧西藏不可行?
朝圣首先要有人身自由,但是旧西藏实行的是庄园农奴制,农奴擅自离开庄园视作逃亡,换言之,占人口比例95%的农奴是不具有自己决定自己是否能去朝圣的权利的。并且,即使得到庄园主批准,绝大多数农奴也没有可以支撑朝圣的物质基础。
具体来说,第一,旧西藏庄园制实行的是乌拉差役制度,乌拉差役具有劳役地租特征,它要求租种土地的农奴家庭必须派出一个或以上壮年男性劳动力全年在农奴主的庄园服役,相应的,农奴家庭拥有一定的份地,但这份份地就需要其他人来耕种,这意味着一个家庭至少要有两个成年男性才能维持生计。因此,“不能分家”的现实需求孕育了“兄弟共妻”的婚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在庄园劳动的农奴肯定不能获得朝圣的许可,而他在份地劳动的兄弟如果去朝圣了,全家老小都有饿死的危险。责任感决定了,一个男人不会丢下自己的家人,仅仅为了个人的灵魂的升华而去朝圣的。
第二,根本没有足够的物资。1951年,西藏人均粮食占有量是135公斤,历史时期的粮食产量数据也不可能比这高多少,尚大幅低于比人均200公斤的温饱标准。
而历史上的朝圣之路,最近的山南、日喀则核心区到拉萨也要走三个月到半年(路途远,交通差,另外,做不到磕长头,也至少要做到逢庙必拜,不然怎么是朝圣,这也会耗费大量时间)。不算其他开销,一个人至少需要100公斤口粮(长途跋涉消耗大),农奴家庭从哪里积攒这些粮食?
另一方面,现在朝圣者普遍必需较多的酥油、奶渣等脂肪补给,否则撑不过残酷的气候。而在旧西藏,普通农奴基本吃不到酥油的,在1990年代以前,西藏农村的流行民谚是“小孩子不能吃酥油,吃了会掉耳朵”,吃酥油习惯的真正普及,其实也是现代化的产物。
在今天物资丰裕的情况下,朝圣也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专门的后勤团队。在今天比较好的道路和补给以及商品流通(有钱可以买到东西)条件下,后勤团队也藏族朝圣者队伍中是标配。
一般来说,现在的朝圣者中,老人、妇女或者年纪较大的男子居多,一般是几个人组团朝圣,因为这样比较节省后勤力量。过去,后勤团队使用平板车居多,那么至少要有两个成年男子才能保证平板车的持续运作。
朝圣是有一个漫长的准备过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组建后勤团队,比如等自己的儿子挣了一些钱、有空闲的时间,或者通过半是人情半是非货币补偿方式找同村好友。这些年,汽车在藏区越来越普及,后勤人力下降,一个成年男子当司机也就够了。
然而,不论是汽车还是平板车都是在公路上才能走的,西藏到处都是高山,和内地的平原环境不一样,过去平板车不具备长距离通行能力,就得需要大牲口(牦牛或犏牛),而在旧西藏90%以上的农奴没有大牲口。而且就算有大牲口,牦牛的问题是,到了河谷地区,它热的受不了,老想下河洗澡;犏牛的问题是,到了高山地区,它冷的受不了。
没有补给,怎么支撑朝圣之路?
当然,也有朋友反驳我说,朝圣之路不需要补给,朝圣者可以随处化缘。现在,很多书籍里也这么写(主要是现代用汉语写作的书籍)。
藏族同胞待人热情确实值得称赞。即使在旧西藏,物资十分匮乏,如果有人去敲门化缘,我相信,他们也肯定会拿出自己不多的粮食。但化缘的前提是得先见到人,而在朝圣之路上,绝大多数时间不可能见到可以化缘的村庄。
具体来说,长期徒步旅行,长期锻炼的强壮男性在平原地区的平均速度一般是50公里/天,而在高海拔和崎岖山路双重效应叠加下,一天最多走10~20公里(这个众多徒步驴友都验证过),过去没有公路,行径速度要更低,也就10公里,如果是磕长头的话,一天能走5公里就不错了,朋友们不信可以自己实验下。
这样,问题就来了,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核心区之外,50公里见不到村庄依然非常普遍,骑友们经常要靠90~110公里一个的道班以及公安检查站休整。那么,旧西藏的朝圣者们去哪里化缘?
在没有公路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的迷路问题我们就不说了。
以上还不是最多的困难,朝圣中最难的是:除了拉萨市辖区以及日喀则和山南的核心区,其他地区来拉萨朝圣肯定要超过半年,四川、青海藏区要超过1年,那就不可避免的遇上长达半年以上的冬季。
西藏的冬季,在拉萨等城市的城区其实不难过,由于日照强,基本无降水,以拉萨为例,冬季白天的气温一般能有十几度度,比北京、上海舒服多了。夜晚的温度就会骤然下降,当然大家都是在屋里睡觉,也没事。
但朝圣就不一样了,在旧西藏,绝大多数实践肯定要露宿野外,那么如何抵御零下1、20度的严寒?而且,上面说的是最好的情况,是在3000多米海拔的河谷地区,但是,在朝圣之路上,绝大多数都是4、5000米的高山地区,这些地方,7月都能下大雪,冬天夜晚的温度一般在零下3、40度。在冬天,如何保证自己不冻死?
而且,山区一下大雪,积雪经常就是在半米以上。现在,工程兵在西藏冬季也要随时待命,用大型机械也要挖个两三天才能勉强恢复公路通行(参见今年初的西藏雪灾,央视报了救灾情况)。在旧西藏,既没公路,又没工程兵和挖掘机,在高山地区碰上雪灾,就是死。而大雪是每年的常态。
前两天,有藏族学生和我说,藏族谚语“有水即可饮茶,有草即可住下”。这话是对的,但有水有草在西藏可不是容易的事,别看西藏到处是草原。在长达半年的冬季,既没水(只有冰,变成水得有燃料,可是燃料在哪里呢?),也没草。
现在我们在观察西藏时(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大众视角),过于强调西藏、藏族和西藏问题的特殊性,下意识的认为“藏族只追求灵魂的纯净,不希望更好的物质生活”(也就是说,“物质决定意识”在西藏是不成立),然而,事实上,没有现代化和国家建设带来的交通设施、增产增收等等,现在我们在西藏常常能见到的、被视为藏族“纯净灵魂”象征的磕长头去拉萨朝圣行为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我曾经在公路上碰到过一位磕长头的藏族老阿妈和陪伴她的家人,她们邀请我吃他们自己做的奶渣。闲聊中(我会一点藏语,也有人帮助翻译),我问老阿妈:“磕头的时候都为谁祈福?”她说:“为自己,为自己的家人也为辛苦修建这些公路的大好人祈福”。
我很好奇,“为什么要为修路的人祈福?”
老阿妈说(她儿子在一旁补充,语句是我整理过的):
我们家在的地方,山高谷深,地域辽阔,交通非常不方便。以前没有路,村里人一辈子别说去拉萨朝圣,连县城都未必去过。生了病,就只能用土办法治治,请人念经,熬着。要是没有这些路,我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有机会去拉萨朝圣?
一路上,我看了那么多一辈子都没见过的东西,拜了那么多寺庙,我给自己积下了功德。真的是要好好感谢修了这些路的大好人、大恩人,不管是藏人、汉人,他们真是做了大善事,积了大功德,佛祖一定会保佑他们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把物质丰裕、现代化和虔诚信仰对立起来。然而,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和现代化才提供了真正可供实践的信仰自由。
可能没读过多少书的老阿妈倒是比很多读过很多书的人明白的多。
-END-
以上转自观察者网,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教授,政治学博士。
以下附上一段评论,作者:龙牙 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看这个片子的这一天,刚好是我来到西藏整整13年的纪念日。
我是作为一名边防军官来到西藏的,从伊尔76军用运输机上下来,马上爬上军用卡车,奔赴这个国家最遥远的边疆,拿起枪守卫这个国家所有人,公务员,商人,上班族,学生,农民,甚至是罪犯。我将要捍卫他们生存、发展、繁衍不受到侵犯的权力。
我去边防的路上就遇到了磕长头朝圣的人,刚好也是在318国道上。
朝圣者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他们磕长头的权力我当然也得捍卫,即使我心里觉得并不赞同这种行为。无论是冈仁波齐本身,还是喇嘛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恐怕都不大可能改善这些人的生活,但是,自由就是意味着你可以做毫无用处的事情,只要不招惹别人。
曾经有个朋友深恶痛绝的对我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我当时就有点懵,这话好像是说我少了个腰子、小肠一类的零件似的。我始终没有找到办法回应这句话,貌似我们中国人真的不信什么东西呢。
后来我无数次在318国道上面奔波,从成都到樟木,每个地方都到过了。也见识过许许多多的朝圣者,用各种方式前往拉萨的人,有骑自行车的,骑人力三轮的,骑三蹦子的,骑偏斗三轮的,开车的,徒步的,磕长头的。
318国道的历史并不长,这条路是18军将士和平解放西藏的时候在崇山峻岭里硬劈出来的。在此之前,以上任意一种前往拉萨的方式,恐怕都要难上好几个数量级。
每公里川藏公路,都埋葬着不止一条18军将士的生命。
回应“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句话,最好的就是这条路。没有信仰,谁来修这条路?
《冈仁波齐》这个片子想要表达什么,一目了然,不用多说。冈仁波齐,正式说法应该叫冈仁波切,冈,藏语山的意思,仁波切,智者,冈仁波切就是山里面的智者。智者,应该是聪明的,不应该是愚昧的。
很遗憾,这部电影里我只能看到愚昧,绝望,没有一丝希望和智慧。
片头两个大叔坐着聊天,其中一个穿的是07式数字迷彩军用大衣;众人朝圣用的拖拉机,右边挡板上印着“扶贫开发”;他们村里的路灯杆、水泥桥,他们跪拜的318国道,这些一切,很明显不会是冈仁波切或者任何活佛赐予的。
地球上灭绝过的民族很多很多,其中没有宗教信仰的恐怕还真没有。地球上没有灭绝的民族也有很多,其中有个叫中华民族的,不信什么神。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318国道是一群最有信仰的年轻人,为了拯救这个国家、复兴这个民族而创造的奇迹,林芝到拉萨一段即将通高速了,318国道两侧景色壮丽优美,景点密布,可以自驾一趟看看。希望大家在看风景的时候,能够向为你提供方便而献出青春、热血、汗水乃至于生命的老18军将士表达一下敬意,别老惦记着佛啊菩萨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