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坦赫
■文|叶克飞
去年七月的一个下午,我临时起意,从荷兰恩斯赫德市驾车出发,一路狂奔近两百公里,前往同在荷兰的布尔坦赫。高速公路在荷兰和德国之间穿插,以至于导航频频提示你进入了新国家,手机的运营商短信也频繁响起。这段临时决定的旅程,我命名为“寻找星星”。
星星在哪里?就在布尔坦赫,或者说,布尔坦赫就是星星。因为,它就是传说中的古代星形要塞,也就是军事迷们熟知的棱堡。
星形要塞即Star fort,是要塞的一种形式。它诞生于火药时代来临后,主要为了防御火炮攻击,最初出现于15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其最大特点就是拥有许多三角形棱堡,从空中俯瞰,呈星星形状。
星形要塞图
15世纪后期,法军入侵意大利半岛。因为法军配备的火炮更为先进,能够轻易摧毁中古堡垒,因此星形要塞发展更快。与之同时提升的是城墙的建筑材料,砖块和泥土取代了原先的石材,因为前者抵御火炮的能力更强。
在星形要塞诞生之前,中古时代的欧洲要塞普遍采用环形样式的城堡。城堡多建于山上,可以有效防御敌人的弓箭,同时因为居高临下,己方弓箭射程更远。而且,有了地势辅助,敌军仅凭冲车和云梯等攻城工具,很难攻克城堡。如今在欧洲,仍可见到大量类似遗迹。
但在火炮诞生后,炮弹可以直接轰击直立的城墙,立刻使得环形要塞显得脆弱。只要集中火力攻其一处,打开一个缺口,便有攻陷要塞的可能。而且,由于城墙过高,在火炮攻击下更易坍塌。
于是,建筑师们选择降低城墙高度,使之不易坍塌,并增加其厚度和倾斜度。历史证明它非常有效,这种墙身的第一场代表作,当属1500年的比萨保卫战。当时,在法军加农炮攻击下,原先的中世纪城堡被击溃,比萨人立刻建了一道倾斜的土墙,防范敌人攀爬的同时,也更有效地抵御了炮火。
1509年,意大利另一座名城帕多瓦的保卫战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一个身兼工程师的修士力主拆毁原有的中世纪城墙,挖壕沟围绕全城,并修建倾斜土墙,击退了法军的进攻。
但因为城墙变矮,也使得敌人更易攀爬。因此,有着突出主体之菱形平台的星形要塞应运而生。因为有着这种相互掩护的三角形棱堡,不论敌人从哪个方向进攻到城墙之下,防守方都可以从侧后方对其予以多角度打击。而且,因为棱角众多,横切面小,敌方即使有火炮也很难轰开一个开阔的缺口。加上墙面倾斜,又与带斜堤的壕沟相连,比起垂直墙面,更能抵御火炮攻击。此外,星形要塞还会有半月堡、角堡、皇冠堡等配备,更能增强防御性。
也正因此,当时的欧洲各国都乐于招募意大利工匠建造新要塞。16世纪,星形要塞设计在欧洲被广泛采用。17世纪下半叶的建筑师柯霍恩,以及路易十四的御用建筑师沃邦,则是星形要塞的最杰出设计者。星形要塞更是文艺复兴时代理想城市的图像,见于各种古籍之中。大名鼎鼎的米开朗基罗,也从星形要塞的设计中汲取经验,升级了佛罗伦萨的防御工事。直到19世纪,因为破坏力更强的榴弹出现,星形要塞才渐渐凋落。现存的布尔坦赫要塞,就诞生于1750年。
布尔坦赫一角
如今的布尔坦赫,仅仅是一个人口三百多的小村镇,但星形要塞保存完好。它建于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谋求独立的“八十年战争”期间。当时,荷兰人意欲打通格罗宁根与德国之间的通道,布尔坦赫就建在了这条路上。
小小的布尔坦赫星形要塞,以集市广场为中心,多条道路在此向外发散。广场四周的精美小屋如今不是咖啡厅便是餐厅,不见昔日刀戈,化身为幽静小镇。
布尔坦赫广场很小,但以此为中心,各条街道发散出去
棱堡曾随着西方殖民者传入亚洲。斯里兰卡的加勒堡、马来西亚的法摩沙堡都属此类。它们虽然没有星星的模样,但却借鉴了棱堡的设计。
中国人最容易见到的棱堡设计,应该是澳门的大三巴炮台。它由葡萄牙人建于1616年,炮台广场的四角向外延伸,构成四个棱堡,增加了射击视野。也正因此,1622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击退了如日中天的荷兰人。
据研究,17世纪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建造的要塞都或多或少采用了棱堡形式,即选择在某个位置向外突出一块菱形平台,以消除防御死角。
有意思的是,亚洲的棱堡也多为荷兰人所建筑。16世纪中期,荷兰人反抗西班牙控制,谋求独立,掀起八十年战争。由于荷兰地势低洼,均为平原,军队数量较多者自然占据优势。为了限制军力占优的西班牙人,荷兰人在境内建造了大量堡垒,均参考星形要塞的结构。当时,荷兰人雇佣了大量意大利建筑师,并从中取经。到了17世纪,荷兰的星形要塞数量已是欧洲最多,并随着荷兰人的殖民扩张而遍布亚洲。
前文所说的澳门大三巴炮台算是一个例外,它是葡萄牙人所建,还抵御了荷兰人。这是因为荷兰在谋求独立的同时,也对西班牙和葡萄牙(二者同属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殖民地进行攻击,并在占领地建设星形要塞以便于防守。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深感自己的旧式堡垒抵挡不了荷兰人,荷兰人的星形要塞又能抵御己方的反击,于是也开始模仿建造,澳门大三巴炮台就是一例。
我们熟知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期间也有星形要塞的出现。1661年,郑成功率军攻打台湾热兰遮城(今台南市附近)。当时的热兰遮城是荷兰在台湾的殖民据点,荷兰人于1628年便开始在城市港口处建造要塞(即安平古堡)加强防卫。要塞为砖结构,外墙由糖浆和沙石粘合,高度偏低却非常坚固,要塞四周则设置了棱堡。郑成功军队的进攻并未对要塞城墙造成太大损毁,反倒是荷兰人利用星形要塞的交叉火力反击,大量杀伤了郑军,迫使其停止正面攻城,转为长期围城。围城期长达八个月,由于缺乏有效的后勤补给,郑军的非战斗性减员十分严重。
直到年底,由于守城方有人叛逃至郑成功军营,将安平古堡的防御部署全盘托出,并建议郑成功模仿建造棱堡。于是,郑成功在安平古堡的东、南、北三面建造棱堡炮台,并于次年1月以三面炮火夹击,拿下安平古堡的制高点。荷兰守军最终撤离台湾,台湾开启了郑氏时代。
尽管荷兰人撤出台湾,但从战事过程来看,当时欧洲的军事技术和素养已大大领先于亚洲国家,星形要塞的建造和使用相当关键。郑成功以数万兵力仍无法短期内攻下仅有千余守军的安平古堡,便是明证。
曾经拥有欧洲最多星形要塞的荷兰,如今却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处星形要塞,而且普遍极小。这是因为荷兰独立后,已不再需要过往的防线。加上武器的逐步升级,星形要塞即使存在,也无法起到当初的作用。荷兰作为一个低地小国,土地也需要高效利用,那些不再被使用的东西必然会遭清除,星形要塞也不例外。
如今仍然得以保留的星形要塞中,布尔坦赫或许是最小的,最大的则是纳尔登。
纳尔登
纳尔登距离阿姆斯特丹不过数十公里,10世纪时已是港口,1300年成为城市,之后以纺织业著称。17世纪成为防御阵地,被著名的法国军队工程师瓦本设计成城墙厚重的堡垒,外围还挖了护城河。
星形要塞里的纳尔登老城区,以齐整的星芒状街道发散。房屋多半是红色砖墙,也有大量铁艺装饰。始建于1455-1518年的圣维特大教堂是老城中心,是荷兰现存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登上高73米的塔楼,可以360度眺望纳尔登全景。一个个突出的棱堡,如今仍保持原貌,但已不再剑拔弩张。唯一的遗憾,便是无法一窥星星全貌。据说,因为有护城河的缘故,纳尔登的航拍图就像一只乌龟趴在水池中。
纳尔登的街道呈星芒状发散,每条都笔直畅通
高耸的教堂塔楼与低矮星形要塞的结合,并非仅见于纳尔登。或者说,在那个星形要塞“大红大紫”的年代里,纳尔登远远算不上第一线。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中,星形要塞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在东欧地区阻挡了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保住了基督教世界的体系。
日本五棱郭
说起亚洲星形要塞的代表作,当属日本北海道函馆的五棱郭。它修建于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时,幕府支持者在这里展开了抵抗天皇的最后一战。如今的五棱郭被辟为城市公园,并以樱花著称。
意大利帕尔马洛
帕尔马洛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边境的小城,也是世界上规划最完美的星形要塞,有着最为形象的“太阳星”图案。
俄罗斯彼得保罗要塞
彼得堡罗要塞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核心区域,这座六棱古堡矗立于河流入海口,于17世纪建成。原本仅是一个防御设施,谁知随着战争的延续,周边设施逐步发展,渐渐形成城市,也就是圣彼得堡。
法国卡雷堡
卡雷堡地处法南黄金海岸,16世纪建成,是全球独有的“四棱堡”,在海事防御方面曾起到巨大作用。
葡萄牙阿尔梅达
位于葡萄牙上贝拉区。如今,阿尔梅达是葡语区常见的名字,它最早作为地名使用,就源于这座星形要塞。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999大礼包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