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凡,来源:天使茶馆(ID:tianshichaguan)
最近,我越发感觉到金融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支付宝之类代表未来的、充满了商机和变化的世界,大家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做支付,可以做借贷,可以做投资,甚至可以把VC的事在互联网上就办了。
但是我每次回到公司(就是另一个世界)。看我们的业务,我就觉得很沮丧。我是1994年入行做投资银行的,我第一年做分析师,那个时候用的工具是WET,写PPT的工具就叫PPT。
1994年到现在,2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投行从WET变成了word,PPT还是PPT。
1.投行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我做第一年分析师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就是给人打电话,安排会,经常做一些特别无效的工作。过了20年,我们公司的分析师小朋友都是一流大学毕业的小孩,干的还是同样的事情,花一半的时间打电话,约会,花另外一半时间做很多无用功,只不过他们每年拿十几万美金干这些事。
我入行的时候,华尔街IPO的成交费是7%到9%,经过了20年以后,今天的成交费还是7%、9%,每次IPO定价完之后到分配的时候,大家打得焦头烂额,不是说价高者得,而是依据每家投行最核心的客户为他争取资源。
我1994年入行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经过了20年,还是这个样子。1994年,我第一次去纽交所参观,看到纽交所人来人往,一堆人穿着小马甲打着我看不懂的手势,历经了20年还是这样,一堆人穿着小马甲打手势。那个时候,PE的规模只有几亿美金,分成是20%,管理费是2%,现在管理的都是上千亿的资产,但是拿的管理费还是2%,分成还是20%。
所以一方面我们在这边看了很多让人特别兴奋的互联网与金融的交接,在互联网做了很多创新的事,但是回到传统投行领域,20年了,几乎没有变化,还是跟以前一样,这就是我的困惑,难道我们这个行业就是脱离于这个世界之外吗?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不受互联网影响的吗?我们这个行业就不会被新的商业模式颠覆吗?
我最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首先,投行未来是不是还有存在的必要?
当初的投行存在是在于说能够解决市场流动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市场解决一个资本的配置问题。到了互联网这个年代,当信息变得越来越对等的时候,
当一个身价只有几十万人民币的人,能够跟身价几十亿的人享受同样的信息,甚至享受接近于同样服务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像投行这样的机构扮演这样的角色?这是我问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之所以有投行,是借助大的交易平台商。
世界上最大的交易平台无非是交易所,中国有上交所、深交所,美国有纽交所、纳斯达克,还有很多场外交易,还有很多做固定收益的交易,这是投行的平台。
我们是在平台上参与这个投行的玩家。那么所谓的交易所是不是真的适合干深入的事情呢?今天在纽交所里市值最大的公司是5000亿美金,最小市值的公司是几百万美金,这两家公司为什么要在同一个交易市场里?这个交易市场可以解决它们同样的需求吗?
第三个问题,自从金融危机以后,大家都在说金融监管、金融风险控制的问题。
我也在想,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在同一个市场里解决,怎么能够解决监管的问题?这也许是个无解的事情。这些都是我思考的一些问题。我没有答案,坦率说这两年我的困惑越来越多。
虽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我有几个基本的想法。
今天的整个金融体系,尤其我们所从事的这块所谓机构的金融体系,以前在金融世界里面永远分为两块,一个是机构的市场,一个是零售的市场。为什么要分两块呢?因为机构是化零为整,所以有信息上的优势,有规模上的优势,有各种各样的优势,零售就是那块针对个人零售的业务。
我觉得,
首先,在以投行为代表的机构市场里,以今天的系统,存在太多的低效点,存在太多的不合理性,所以这个应该被改变。
第二,它之所以没有改变,是因为金融是一个公共商品,是一个被监管的商品。
我们这个行业之所以没有被互联网技术颠覆和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今天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或者说监管者在保护这个行业。没有一个行业对政治的影响超过华尔街,超过投行,所以很大程度上我们这个行业是受监管保护的,才造成有今天这种商业模式
第三,刚才第二点的现象是不合理的,把行业真正的游戏规则重新颠覆和改写,才可以推进整个体系的发展。
我觉得地球是圆的,事肯定是会动的。
我很大程度上期望的是十年以后的某一天,像我这类传统投行家,就没饭吃,丢了饭碗,我成了恐龙。
也许那个时候的世界是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2.合适的人搭配合适的事
路一步一步走,饭一口一口吃。回到咱们这个悲催的行业,很多人问过我,作为投资人,什么样的创始人值得下注?
真的是很难说这件事情,但
核心我觉得其实没有绝对好的人和绝对靠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