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甲醛吸附的量子点光催化剂协同原位生成的Ni
0
高效催化生物质甲酸制氢
量子点异质结构具有增强激子离域、减少电子-空穴波函数重叠和抑制光腐蚀的特性。同时,无机配体比有机配体具有更小的屏蔽作用,也更容易制备。为了进一步发展更高效、更稳定的催化体系,特别是解决光催化剂对生物质甲酸中微量甲醛难以兼容的问题,通过在CdS-S
2
-
量子点表面掺杂不同量的ZnS,制备了不同比例的CdS/ZnS-S
2
-
量子点。最优条件确定为:以CdS/ZnS-S
2−
量子点[1:7.5:0.25 (Cd, S, Zn 前体摩尔比),1.0 mg]为光催化剂,Ni(OAc)
2
·4H
2
O (0.25 mol%)为助催化剂,甲酸钠 (0.60 mmol, 0.30 M, 30 mol%)作为添加剂,在50°C时,使用20 W 465−470 nm LED灯照射生物质甲酸 (2.0 mmol,1.0 M)水溶液,3.5 h后,氢气产率达到94%,选择性为99.7%。通过实验测试,CdS/ZnS-S
2−
(1:7.5:0.25)对甲醛的吸附最弱 (图2)。DFT计算表明,甲醛和甲二醇(水溶液中甲醛的主要存在形式)在CdS/ZnS-S
2−
(111)的吸附能分别为-0. 53和-0.97 eV,比在ZnS(111)和CdS(111) 的吸附能更弱 (吸附能分别为-1.61 eV和-1.48 eV;-0.96 eV和-1.22 eV),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图 2. 用AHMT法测定不同光催化剂上吸附HCHO的量(来源:
ACS Catal
.)
通过监测反应时间与生成氢气的关系 (图3),表明反应存在诱导期,跟踪反应表明原位生成的Ni
0
可能为活性放氢物种。
图3. 1−5 h产率与反应溶液颜色变化(来源:
ACS Catal
.)
通过同位素实验推测,在光激发下,价带通过PCET的方式氧化水产生羟基自由基是反应的决速步骤 (Scheme 1)。
Scheme 1. 同位素实验表明价带通过PCET水氧化成羟基自由基(来源:
ACS Catal
.)
为了深入探究真正的活性催化体系,在第一次反应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原位生成的Ni/CdS/ZnS-S
2−
进行了表征 (图4),观察到Ni均匀分布在催化剂的表面,Ni/CdS/ZnS-S
2−
的尺寸分布近似于CdS/ZnS-S
2−
的尺寸分布(平均尺寸均约为5 nm)。用XPS光谱表征了不同温度反应后的Ni/CdS/ZnS-S
2−
,表明Ni
0
的生成受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推测Ni
2+
吸附到催化剂的过程受到温度影响。通过球差校正透射电镜测试电子能量损失谱,确定Ni
0
百分比为46.2%。以上实验表明,确定原位生成的黑色铁磁性颗粒为Ni
0
,为放氢的主要活性位点。
图4. (a) CdS/ZnS-S
2−
(~5 nm)的元素分布。(b) Ni/CdS/ZnS-S
2−
(~5 nm)的元素分布。(c)在指定温度下,Ni 2p的XPS及对应的反应溶液照片。(d) 用电子能量损失光谱进行定量分析。(来源:
ACS Catal
.)
为了测试Ni/CdS/ZnS-S
2−
的光催化稳定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利用实验室自制的生物质甲酸水溶液进行了光催化制氢循环实验。反应时间保持在4 h左右,经过5次循环可获得96 ~ 87%的氢气产率和99.8 ~ 97.5%的选择性。在第二次循环过程中氢气的产率高于第一次反应,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Ni
0
生成需要诱导期 (图5a)。进一步利用光流体反应器进行3克基循环实验 (图5b-c),反应9 ~ 14 h,生物质甲酸制氢产率为96 ~ 89%,制氢选择性为99.9 ~ 99.8%。
图5. 生物质甲酸制氢的循环实验(来源:
ACS Catal
.)
该文发展了一种无贵金属的Ni/CdS/ZnS-S
2–
光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以生物质甲酸为原料高效制氢。在可见光照射下,50°C,以537 mmol · g
-
1
· h
-
1
的制氢速率,3.5小时达到94%氢气产率,99.7%的选择性。在导带原位产生的Ni
0
作为主要活性位点,催化H
+
还原为氢气。CdS/ZnS-S
2–
光催化剂对甲醛的弱吸附和原位生成的Ni
0
是利用生物质甲酸顺利制氢的关键因素。光流体克级规模循环实验展示了该催化体系的潜在应用前景。该研究工作,将促进开发更加高效的生物质制氢催化体系。通过掺杂和形成异质结构调整甲醛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力,为甲醛相关转化过程(甲醇制氢、CO
2
还原为甲醇以及甲醛氧化)催化剂的设计提供参考。在可见光激发下,无需当量氧化剂,通过PCET的方式生成羟基自由基,将为断裂惰性O–H键和C–H键提供新的思路。此外,对原位生成的Ni
0
作为活性助催化剂较为系统的研究,将为光催化制氢体系提供新的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博士生
牛雯婷
为该文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陕西省杰出青年资助项目(No. 2022JC-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 2217122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xpt022022007)资助。感谢清华大学章名田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金明尚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高传博教授对该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4c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