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琢磨先生
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世相  ·  问了DeepSeek100个问题,发现它比我 ...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马斯克:Optimus人形机器人未来有望创造 ...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松下回应将出售电视机业务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琢磨先生

如何学习做一个骗子

琢磨先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5-22 20:00

正文



或许很多人看过一部电影叫《马戏之王》,这部电影载歌载舞非常像是美国的春晚录像。里面刻画了一位很励志的马戏团领袖巴纳姆,关于他,你需要知道两点:一是他是位营销天才;二是他的名言被总结为巴纳姆效应。


这个巴纳姆效应也是他成为营销天才的不二法门,他说: 每分钟都会有人上当受骗。 心理学后来对这句话进行了广泛研究,被概括为一个心理学定律,这条定律是: 大多数成年人都会认为泛化的个性总结都是准确的,并且都是对自己独特的描述。 比如以下描述:


你是一个内心有很多想法,但是有时候你并不提出来。你是一个很体贴的人,总是及时帮助别人,但并不总是被人理解和认可。如果你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你会非常小心,直到你看清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充满信心的行动。你希望在朋友中更受到欢迎,但有时候因为环境的困扰,而产生出无力感,这些无力感你经常无人可以诉说,因为这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懂你。


你会不会越想越觉得像自己?因为这些话都是废话。比如“你是一个内心有很多想法,但是有时候你并不提出来。”当然了,没有人会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全盘说出来,比如你的商业机密,比如你的银行密码,比如你的有些委屈。但是巴纳姆效应却是星座、各种奇怪占卜课程及心灵情感指导课程的基础。


所以这些都是伪科学,它们的作用在于增加谈资,自我情感安慰和消遣,却不应该是指导人生的工具,当然它们也不属于心理学。


那么你可能会问了,那到底什么才是科学?Keith E. Stanovich曾经写过一本非常经典的心理学著作《这才是心理学》,我觉得这是被书名耽搁了的一本好书。里面非常详细叙述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如何研究和建立结构的。其中论述到科学的几个判定标准,一个基础标准是, 这个理论是否能够被证伪。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卡尔波普尔。他指出 一种理论被置于“不可被证伪”的保护下,那么可以说它就不再是科学了,这也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标准。


什么叫不可证伪,意思就是你永远无法证明它是错的。比如我告诉你:你的大脑里住着两个小精灵,他们控制着一切事情,但是有一件事困扰了我们,那就是小精灵有能力发现任何对大脑的侵入,一旦觉察到外界的探测,他们就会消失。这件事你就无法证伪,因为你永远无法证实它是错误的。


波普尔认为: 这些(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其秘密在于它们能够解释一切事情,预先知道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能理解它。这不仅给了你智力上的掌控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应对这个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但是这种安全感所带来的问题就是,知识发展的停滞,也就是你不再问为什么,因为你只需要这一套理论就足够了。


《奥普拉脱口秀》中曾经邀请过俄狄浦斯人类潜能研究所的所长阿尔佛雷德博士,这位提出了一个关于出生次序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信念是:个体的生命进程是被家庭互动所设定的,而家庭互动是由出生次序决定的。随后奥普拉请现场的观众提问。


一个人问:博士,我哥哥是个不要命的工作狂,他对妻子和家庭完全你不管不顾,并且把与工作相关的问题看得比什么都重,他有溃疡和酗酒的问题,他的婚姻也快要完了,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自我毁灭式的生活呢?


博士问:他在家里排行第几?


“他在家里排行老大。”


博士说:这就对了,这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在临床上也经常见到这种现象,这类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就是,父母将自身的愿望和挫折都转移到了他们第一个出生的孩子身上,通过愿望的这种无意识的转换过程,即使父母从未明确要求过孩子,孩子也在内化这些愿望。所以通过这种我称之为期望上旋的动力过程,父母的报复转化为孩子对于成功的病态苛求。


这时另一个观众问:我哥哥也是家里的老大,我的父母把他送到哈佛,而让我去读一个普通的学校。但是我哥哥两年就辍学了,他现在住在一个山顶每天编篮子,我搞不懂你的“长子理论”。


博士气定神闲地说:是的,我也曾经见过你哥哥这样的个案,那是因为有些人的“期望上旋”发生了中断,生成的潜意识的要求来抵抗父母转换到他们身上的期望,这样的话,个体的规划就会朝着与传统成就标准相反的方向发展。


你有没有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眼神?如果你学会这个招式,也可以自己创立个理论,然后上各种节目做嘉宾。这个理论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永远能自圆其说,所以观众搬出再多的证据也没有意义,因为这个理论是不可证伪的。通常这些人还会邀请一些人来现场验证:你看我就是这个理论的受益者。以增加可信度。


所以弗洛伊德的问题也在这里,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界最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家,但是他的理论却全部来自于他自己的主观判断,而所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都是不可被证伪的。因此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观点,虽然你也知道很多,但很遗憾,他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并不是科学理论,而且现在早也已经不是主流理论研究的依据,因为心理学界对他早就失去了兴趣,只有文学家对他还乐此不疲。


有些人会举例说科学也不是万能的。对,这正是科学所提倡的,科学是随时被证伪的,这也是我们称之为是科学的原因。如果一个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证伪,那这一理论就应该划入宗教范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可以被证伪,并不代表一定能被证伪,但是科学保持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比如万有引力,如果将来发现一个星球可能万有引力失效,这个理论就被证伪了。这种可能性始终是存在的,所以万有引力理论是科学。


这时候你应该提出一个问题:任何不可证伪的理论,都不是科学。那么这句话是不是可以被证伪?当然可以,世界的进步就是通过不断修正旧理论,或者是用新理论来取代旧理论来实现的。这条理论可以被推翻,只是现在还没有被推翻,所以被当做了当下检验科学的标准。如果你能想清楚这个逻辑,那么你就有了基本的科学素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