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壹心理旗下行业媒体:心榜。
壹心理
是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心理从业者,帮助大家在专业上成长和进步。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则干货贴:心理咨询师马晓韵分享自己如何建立个人心理工作室。对于想要打造工作室的朋友,建议收藏起来,以作参考!
很多咨询师都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毕竟
心理咨询是一份独特的工作,对于专业设置和安全感、私密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能够拥有自己风格、特色和使用权的工作室,相信
会给执业生涯极大的支持,也能为平时学习读书提供优良的环境。
在过去9年中,我先后在厦门和深圳建立了个人工作室,也帮助很多位同行筹建了他们自己的工作室。现在,我将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思考一并分享给你,希望能够帮你在建立工作室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避免一些坑。
心理咨询是一个孤独的行业,愿这些内容能够助你在执业之路上多一份坚定。
相信想要建立工作室的你,都具备了相关学习经历和系统受训的资质。由于心理同行们的渊源繁多,既有科班出身也有半路出家,所以这里所说的资质更多是执业道路上必要的、基础的资质,咨询流派的不同也会略微不同。
根据北上广深几个主要城市的经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都属于比较正式的全国范围的认证,而受认可的心理学本科、硕士、博士学历也越来越成为执业的重要保证。有些地方工商备案需要2位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人员,对学历还未见过明确要求。
当然,从个人角度,
建议大家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长程系统的受训中
,短期工作坊和交钱拿证的项目少碰,你值得
将自己浸泡在足够专业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
经常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是,注册有限公司还是个体户?共同点是两个都可以个人注册,都可以自己报税,都可以合法执业。
不同点在于,有限责任公司是公司和来访者签订合同,责任是有限的;个体户是个人与来访者签订合同,责任是无限的。
两种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没有具体优劣之分。
1. 独立执业
这种就是一个人一个公司(或个体户)。我是个自由惯了的人,不习惯打卡考勤的上班制,可以
自行安排工作时间
,大部分时候也比较自律(卷起来可以喊闹钟起床、把监督员监督了的那种),所以这种方式最适合我。
当然,缺点就是
风险独自承担,并且要能够耐受执业孤独感
。
2. 联合执业
也就是几个同行共同注册一个公司,风险均摊。
这种方式可以
很大程度上缓解执业孤独感
,哪怕你们在隔壁房间各做各的咨询,但是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也可以在心理上多一些安慰和支持,偶尔还可以聚餐、专业讨论和学习,适合有志同道合伙伴的同行们考虑。
缺点可能集中在
一开始的股权划分和后期合作中的分歧解决
,不要仅仅因为聊得来就联合执业,这是一项涉及法律、资产、执业生涯的大事,“亲兄弟明算账”地把商定好的合作方式写进规划书很有必要,白纸黑字会成为未来分歧冲突时的重要依据,越详细越好,可以请律师协助参与。
3. 公司机构
入驻某心理咨询公司,成为全职或兼职咨询师。好处在于
风险主要由公司承担,一些运营较好的咨询公司本身个案资源充足,不用操心房租水电和营生。
缺点则集中在公司设置和个人咨询设置的不同,这一点只有实际工作时才能体会到,机构要运行下去,势必会考虑个案量最大化,而
商业模式并不全都适合心理咨询里面的助人理念,甚至有些时候会十分冲突
。
比如,咨询师希望将自主权回归来访者,来访觉得合适再来咨询,一次一次进行,而机构可能考虑资金流动,倾向于来访者预付10次-20次费用,这在心理动力上存在根本的差别。
工商注册可以找代理机构进行,一般注册费用在1000-3000元左右。自己可以先致电当地工商局,看看有没有心理咨询这一项经营项目,厦门的情况是没有“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但经营范围可以包含心理咨询;深圳则直接就可以注册为“某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这个情况每年都有更新,如果发现自己所在地有了心理咨询的项目,一定及时加上去。
国税地税可以找代理记账公司,一年费用在1500-4000元左右(来源北上广深),很多城市对于小微企业有扶持政策,符合免税的条件可以免除相关税务。这里多叨叨一句,如果经营地址是自己名下的房产,可能在进行出租和经营时会产生额外的税费,具体要根据当地的政策进行,有的地方也不产生税费。
咨询协议属于个人执业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篇就不展开细讲,主要从建立工作室方面来提几个醒:
1. 协议一式两份,需要正式文书规格,切忌拿同行协议过来照搬。
过去9年里,我修改过四五次咨询协议,不断完善才能保证咨访双方利益。
2. 对于临时取消咨询、调整时间,咨访双方应该有正式讨论的过程,咨询师有责任在关系建立之初明确介绍这些条款,并和来访者就具体细节和特殊情况进行明确。
比如,协议规定24小时内取消依然按照一次咨询收费,但这种协议有没有例外,突发自然灾害、紧急就医、疫情防控等不可控因素,是否要特殊处理。我个人主张根据每个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和适当调整,一切以咨询进程为前提。
3. 对于咨询师要有同样约束力,比如咨询师迟到缺席的补救措施等;对于来访者拖欠费用的相关措施等。
咨询协议是具有法律效益的文件,但咨询设置并不是rules(规则),我更倾向于将设置理解为custom(风俗习惯),是过去一百多年前辈们积累下来的经验传统,存在有它的必要,根据来访者为核心的原则进行调整有时也很必要。
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版本的梦想。再也不用奔走于临时场地,不用担心wifi信号的不稳定,不用害怕他人的打扰和闯入。
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布置一个专属空间,这从心理意义上来讲,绝对利大于弊。
很多咨询师是在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后,个案更加趋于稳定,来访者不用跟着换来换去,安全感、稳定感都大大增加;咨询师自己也会逐渐感到对空间权威感、掌控感,这有利于咨询师形成个人风格,深度学习提升。
心理咨询室也会成为来访者心中的容器,咨询隐喻的演绎场,很多来访者甚至会购买同款纸巾盒、水杯、靠垫等,即是过渡客体,又是内在认同。
(第一个工作室缩微模型)
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位置、位置、位置!)
这句地产行业的经典口号永不过时。
心理工作室并不像商铺,不需要考虑人流量和繁华度,但是个人认为,位置的选择依然很重要,我通过几个实际例子提供思路。
问题一,是选择居民楼还是商业写字楼?
以厦门深圳为例,厦门的居民楼不可以工商注册,而深圳则可以,所以从工商注册的选址来看,商住两用楼和商业写字楼更合适。
疫情这三年有了一个新情况,居民小区有时实行白名单、限制外来人员等方式,这给租用在居民楼的咨询师带来了极大不便,以深圳2022年为例,很多咨询室在疫情期间大量空置,小区不让进,来访者和咨询师被迫视频咨询,造成个案脱落,咨询机构入不敷出的情况非常普遍。
相对而言,商业属性的楼宇就比较简单,持有核酸阴性证明往往可以自由出入,并且在管理方面更考虑人员流动。
我深圳工作室所在的位置白石洲(沙河街道)在疫情期间并没有被封锁过,仅在疫情较为紧张时短暂地换成线上工作。
问题二,配套设施?
居民楼一般具有比较安静、隐蔽的特点,高档小区的配套和安保也是过关的。商业属性的地点安保相对较好,物业服务也相对过关,楼宇人员流动专业属性稍强(有的商业大楼在周末是不开中央空调的,这点也需要考虑)。
心理咨询不是在来访走入咨询室的时候才开始,而是从来访出门,坐上地铁开上车的时刻就开始了,堵车、停车、大堂、电梯、走廊都是ta咨询体验的一部分。
虽然这些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是不是一个位置便利好找的工作室,比位置偏僻停车困难的工作室更加能够增加来访者和咨询师的连接感呢?
我的两个工作室在选址时都具备了三个共同点:
公交站、地铁口、停车方便
。
问题三,要不要设等候区?
这个问题真的在各咨询师群讨论不休,我的意见是
自己看着办
(偷笑)。
争论的焦点在于:“不设等候区,来访早到了怎么办““如果设了等候区,来访者坐着不走怎么办”“不设等候区,来访会不会感觉咨询完就被哄走了,特别是那些艰难咨询时刻”“设了等候区,咨询师的个人活动空间会不会受影响”。
我的两个工作室都没有设置等候区,但是两个工作室楼下都有充足的休息区,楼下大堂有座椅沙发,保安24小时,有洗手间;同时,在附近有足够多的商场、店铺、经营场所可供来访等候、缓冲。
不要把来访当成没有问题解决能力的小Baby, 也不要想当然认为来访可以轻易抵达你的工作室
,一份详细的地址指引(可以配标志物照片)很有必要。
首次咨询前也可以给来访一些辅助和引导,这个过程往往可以获得一些咨询对话之外的信息,有助于综合思考个案情况。
宜家风?商务范?欧美系?日韩路线?说到工作室的设计那真的可以聊上一天一夜,我们先看下我厦门工作室原来的样子。
(厦门工作室装修后)
现在,你就是这个空间的主人,再多素材积累、审美案例,仿佛都不够用,要在一间屋子里打理出专业的、具有个人风格的设计,绝对是个脑力活儿。
厦门工作室是租来的,当时本着咨询小白节约成本的方式租下毛坯房,每花一笔钱都在心疼,十分担心个案脱落,房租都交不起。好在这种情况半年左右就稳定了,来访者也越来越喜欢这个有点美式风格的房间,甚至多次在隐喻中以森林中的小木屋形式出现在来访者的梦境和幻想中。
(来访心中的小木屋)
我的第一个工作室设计考虑了三个功能需求:
个体咨询、团体咨询、日常办公。
所以你可以看到三个功能区的划分,最棒的落地窗位置设置了个体咨询,台阶向上是一种仪式感得走入咨询空间,书架旁边是个人办公区,学习、写报告、上课、视频咨询和督导,多少日日夜夜都是在这里度过。
团体咨询可以在移动桌椅的情况下实现,平时十把折叠椅收在隐形格子中,不占空间。
我是一个对书架有痴迷的人,一间有书的房间就是我的梦想,所以工作室花费较高的也是这两处实木嵌入式书架,但是设计时有个经验不足,就是没有根据书本的高度划分每一层的高度,书架空格过大,显得不够规整。
从节约的角度,整体书架也有优势,很多家具店卖出的书架只要经过调整都可以满足审美和实用需求。
为了职业幸福感,我强烈建议你设置个人休息娱乐区
,第一个工作室有一张沙发床,也是我的绘画角;第二个工作室则有一处翻板床,午休过夜都不怕。
相信我,
你给自己搞得越舒服,你自己在里面越能发挥潜能。爱自己也是对来访自我关照的最佳示范哦。
第二个工作室因为属于我,所以装修上花了大成本,更加贴近我的个人风格。
全屋是蓝白两色,风格灵感来源于我走过的很多博物馆、欧洲建筑,从线条到吊灯都有些法式的味道,但是减掉了法式风格里的繁复,更加简约实用。
原本想着在这面墙慢慢挂上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画作,疫情原因也三年没出国,只把过去的私藏放在上面。
书墙就是我的挚爱,这面书墙找了一位二十多年的老木匠打造,图是我多年前收藏的,直接把图给工匠就可以,这一次书墙充分考虑了我一千多本书的高度,空间高度利用更合理,视觉上也更加紧凑。
书架上是世界各地收集的小玩意儿,每一件都是一个故事。在过去三年里,我有时会将一些小物件送给来访者(自己拍摄的风景照、明信片、小摆件等),
这些载有各国文化的物品通过咨询关系,在来访者的心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如果你的视频咨询比较多,那么一把舒服的椅子很有必要,颈椎腰椎疾病几乎是咨询师的职业病,放个瑜伽垫子偶尔冥想练习一下吧。
个人咨询区,舒服的座椅很重要,
可能大家选购椅子时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很多椅子是按照成年男子的体型设计的,并不适合女性咨询师的身形。
我觉得在座椅长宽高的基础上,量一下膝盖窝到后腰的长度,可以定制椅子时备注把坐垫缩短,更加方便女性咨询师长期坐靠,小细节,大舒适。
谁说窗外风景不重要,我是太重视窗外了,因为来访者面对的画面,是潜意识投注的画布。
第一个咨询室可以看到串流的车辆、BRT和远处的机场,飞机起落和薄云成了日常聊天素材。
第二个咨询室,窗外的风景成了我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可以观云看海,可以看烟花、可以欣赏世界之窗的铁塔,也可以在深南大道的车流中获得心流体验。
这些内容让咨询工作变得灵动、艺术、丰富、鲜活
。
植物是另外一个很妙的存在,
你养它,它养你
。
选购植物最好是容易养活的,高手除外。因为
植物作为一个变化的咨询室设置,还充当了成长、改变、渡劫等寓意,来访者有时会认定一株植物,它长得好,ta也更有信心,它存活了,ta也更能从内心存活下去。
我工作室的植物都是心形的,比如这盆“著名”的爱心榕,在我刚购入时还只是普通植物,后来两年居然成了网红植物,从一株小苗长成一棵大树,后来分枝长成了两个相对的树,而且造型像伞一样形成守护的模样。
现在,有几位咨询师、被督和来访者那里都有这株爱心榕的分枝,它们与这些人相伴成长。
我曾经很担心咨询室的细小改变,会给来访者带来不安全感,甚至有点强迫地要把所有物品归位,后来发现完全多虑了。在来访者的心中,你被委任了一个特殊的角色,这个角色是来访者决定的。
咨询师要时刻准备着,迎接和体验来访者在心里给你指派的角色,也要做好随时被来访“解雇”的准备。
能够荣幸担任来访心中的这个角色,外部环境往往没有那么重要,更关键的是真诚、扎实地与来访者深入工作。
是共情,而不是环境,让改变发生。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为你推荐:
我想告诉你,不论你是缺乏心理学相关经验却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把兴趣发展为职业,为自己带来收入的“素人”;还是已经考了心理相关证书,但缺乏从业技能和工作机会,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咨询师预备役”。
只要你
对心理学感兴趣,只要你
有恒心、有耐心、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成为一个专业的助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