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MCAFF
PMCAFF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产品社区;是BAT等国内外一线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学习交流的平台,定期出品深度产品观察,互联产品研究首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更新了20个版本的微信输入法才有了删除功能, ... ·  昨天  
三节课  ·  今天,怎么做到无痛上班? ·  昨天  
91产品  ·  视频号obs开播使用手册 ·  昨天  
三节课  ·  2025年,小红书电商还有机会吗? ·  2 天前  
云南省商务厅  ·  水的味道都相似,却能带来花样餐饭 ·  3 天前  
云南省商务厅  ·  水的味道都相似,却能带来花样餐饭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PMCAFF

零一裂变产品负责人John :研究用户的一切行为都是玄学

PMCAFF  · 公众号  · 产品  · 2019-05-28 18:30

正文



嘉宾介绍

John,现零一裂变产品负责人,公众号:产品狗聚集地。原学而思、梅沙科技、孩宝小镇产品经理,专注于教育、电商产品。对用户研究、产品分析、需求把控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论。负责过数百万级产品运营。


擅长:产品逻辑原型和业务用户研究。


Q1. 用户研究的本质是什么?


用户研究本质是研究与设计之间的鸿沟,也就是说,研究的结果常常难以落地,难以为产品的设计和创新发挥直接可见的作用。其实我们都在讨论用户研究有哪些具体的方法以及如何使用它们,这些方法是一个大杂烩,包括现场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问卷调查等等。在这些方法的使用中,有一些常见的误区,典型的就是“为方法而方法”:把某种方法推崇备至,在不审视特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背景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套用某种方法。但是我个人希望去做用户研究的时候,应该依托于两个方面。


一是大的市场环境,看看这市场的用户人群是哪个定位,找准用户画像;


二是基于自己产品的用户去建立更深层次的用户模型并去拆解。


Q2. 用户研究方向的从业者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行业前景怎么样?


用研其实在一个互联网公司里,主要和产品经理、设计师打交道,所以,作为用研,我们不仅要能对产品和设计熟悉,还要对行业有一定的前瞻性研究(也会涉及到市场),这样才可以在工作中顺利沟通。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做用研一段时间后会转岗交互和产品的原因之一。总之,用研一定要了解产品和行业,用研的那些方法,人人都容易学会,但是对产品和行业的洞察,是需要经验和专业能力的。


关于建议:


A.选择一家公司去做用研,一定要看看这个公司对UED的重视程度,如果连UED的最基本人员架构(用研,交互,视觉,甚至前端)都配置不齐,那就要慎重了;


B.如果这个公司只有你一个人是用研,就要慎重了,因为,作为没有任何相关经验的人来说,没有人带的话,你会走很多弯路;


Q3. 用户研究能力模型和方法是怎样的?从事用户研究岗位需要哪些能力?对于不具备的能力要如何补足?


用户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这三部曲演绎到位:获取真实和全面的用户侧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观点然后转化为产品的概念创新和设计改进。有时候,我们使劲浑身解数去了解用户,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提炼这些结果。一般会出现这几种情况:


一、“有获取、无提炼、无转化”型:此种研究得到的是一堆原始数据,用研的需求方直接把这些数据拿回去自己分析,产品经理仅沦为跑腿的和卖笑的;


二、“有获取、无提炼、有转化”型:此种研究更加危险,拿到一堆原始数据后,不去仔细梳理,不去分析用户信息的深层含义,不去归纳、总结和求证,直接转换为产品需求,用户说要什么就给产品加什么。


三、“有获取、有提炼,无转化”型:比如有时候花了很大功夫提炼出了几个人物角色,最后发现不知道怎么用,怎么对产品提供直接的帮助。


四、“无获取、有提炼,有转化”型:最典型的就是用“头脑风暴”来替代扎扎实实的调研工作,以为头脑风暴是万能神器:不去实际了解用户的所思所想。在没有获取的情况下,任何提炼、转化都成了无源之水,必然会出现各种风险和问题。


现在基本上都是产品经理做用研,除了大公司会有用研,小公司基本上都是产品经理去做。那么其实我们在做用户调研的时候,人群尽可能具有普适性。举个例子,你的人群是20-55岁的电商人群,人群维度就不要选取全部30岁的白领女性阶段、男性、蓝领、学生、家庭主妇都可以选择嘛。然后是数据的敏锐性,个例数据和标准数据分开来看。再就是对需求的把控性,需要辨别用户的真伪需求。


Q4. 做用户研究和市场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差别?


市场研究公司多会根据行业来开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创新研究方法和模型。互联网公司的用户研究岗研究内容更多聚焦用户层面,即用户需求洞察和用户体验,虽然现在也强调用研跨界去研究市场、商业和竞品,但基本不会超过市场研究公司的业务范畴。给一张图你就懂了。



Q5. 你所在的公司是如何进行用户研究的?可否举出实际的案例说明一下?


我们项目组和每日一淘合作做了一个多多果园的小程序案例。带量新增100W+,首先我们去拆市面上多多果园的用户人群:


1.20-55岁的女性为主


2.且家庭主妇居多(闲暇时间比较多)


3.按照用户裂变比例为1:10


那么我们在设置商品的时候,可以针对性的去调研哪些是女性比较喜欢的水果。然后多做一些裂变性质任务(拉好友的任务)。得到水果的周期变长,可以增加产品的曝光度。就这么去拆解的。


Q6. 用户需求怎么转变为产品需求?需要考量哪些事儿?


这篇文章在John公众号:产品狗聚集地写过。


用户提出的需求,当然我们要去判断真伪性,依托于产品经理对后续产品规划中的内容结合起来转化成产品需求。用户提出的需求一般来说:


1.强烈的个人倾向。某个用户提出的需求,往往是其在使用产品遇到问题所产生的。每个用户的使用习惯、认知等都不相同,可能他遇到的问题,其他用户并不是问题。比如原来在做IM时,有用户提出,我希望每次打开IM,都是直接进入和某个特定用户的沟通页面,而不是通过列表点击用户,再去沟通。其实这是一个倾向性比较明显的需求,其他用户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真需求。


2.提出的是浅层需求。用户提出需求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而是被触动当下的浅层希望。


很多产品经理耳熟能详的故事-“更快的马车和发明汽车”,商人浅层希望直接表达为希望马车可以跑的更快,而其深层需求是更快的速度。那么发明汽车提供比马车更快更持久的速度,才是对其真实需求的最佳满足。


3.提出现成的功能。很多时候用户提出的,是直接了当的功能。比如电商的产品,我们在填写商品反馈/快递员评价时,会打分、上传图片,写评价等等,那么用户就说能不能直接放一个对话的按钮,留下语音消息,商家和快递员就可以直接接收到信息了。


4.只从单个或片面的角度考虑。用户提出的需求,可能是客观情况中的单个角度。


5.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可能对其他人造成困扰。


其实从这几点去反馈用户需求是否具有普适性和共通性。


同样业务小伙伴来找你过需求,可能有几种情况:


• 他不一定把自己的问题想明白了。


• 他想出来的方案实际不是他真正需要的。


• 他想出来的方案实际上有更好的。


继续举个例子,业务部门找你要数据,你问清楚了怎么把这个数传过去,最后做了一个接口,把数传过去了。回头人家继续找你要另外一个数,你问要这些干嘛,一问原来业务部门想用Excel做一个数据图表监控数据表现,这时你给他出了一个方案,直接做个网页看板,实时的地展现数据的表现,并且可以设置任意数据维度。这时你留了个心眼,问道以后还要看其他数据吗?业务方想了一下,有这个可能,于是你留了个口子,系统可以随时地增加任意的数据源,减少了之后的开发度。


所以我们需要引导业务,你可以不懂业务,但是对方一定懂,只不过是设法让他说出来,同样的他可以不懂产品,但是你不能不懂,你要让他知道产品是怎么从业务中演化而来的。同样的,对于研发来说,你不仅仅简单地告诉他怎么做,还得讲明白他做的东西有什么价值。如此才是产品经理在团队中的价值所在。


我们背负的只有两点,经常性地问一下自己,业务为什么允许你这样做?研发为什么同意你的创造?


用户需求/业务需求了解完整,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去规划并开发。我们需要使用之前说过的产品战略对产品的指导,来筛选最终要去实现的需求。


而所有最终抉择后留下来的待开发需求,也正因为我们的深入挖掘,能够对最终形成的产品需求,作出更全面的指引。


Q7.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如何保证其准确围绕用户需求展开,并且是可用的,好用的?


这玩意怎么说呢?分几步来看吧。没有准确的说开发某个产品用户一定认可它,否则人人都是张小龙了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