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TheBund
《外滩画报》官方微信,由外滩画报全媒体编辑部倾力打造,每日为读者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文化、生活、时尚报道。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TheBund

这群无名英雄的虐心故事告诉我们,沉默即死亡

外滩TheBund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6-05 12:12

正文



凭借其悲悯犀利的观察、无限蓬勃的生命力和现实关怀《每分钟120击》将会在影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戛纳国际电影节虽然已经落幕,但对于在戛纳展露头角的新片来说,今年才刚刚开始。


其中法国电影人罗宾·坎皮略(《课室风云》的编剧)第一次作为导演来到戛纳,他的《每分钟120击》收获了评委会大奖,以及相当不错的口碑。



 每分钟120击,是House舞曲的节拍,也是人高潮时的心率。


罗宾·坎皮略讲述法国抗艾滋激进组织Act Up的影片《每分钟120击》,与这两部分密不可分。高潮时短暂猛烈的激情、House的活力与焦躁,构成了这部带给观众120 BPM窦性心率过速的影片。


《每分钟120击》将目光对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巴黎非暴力激进艾滋反抗组织Act Up,他们抗议法国艾滋病协会的不作为,谴责大制药公司的利欲熏心,并积极向民众宣传艾滋感染者的现状和疾病的防护措施。


他们高举“沉默即死亡”的口号上街游行,他们倒卧在街上呈现疾病的残酷,他们也在每周例会上激烈地讨论,在讨论中分道扬镳或相知相爱。


Act Up中不只有为自己生命抗争的艾滋病感染者,还有为儿子担忧的母亲和健康的同志、瘾君子,他们不在意被媒体统一报道为HIV阳性,他们只想为这个族群发声,为生命抗争。


与很多描述社会团体的电影类似,影片以Act Up的新成员内森为线索,通过描写他加入Act Up的经历与改变,以及他与肖恩的动人恋情,完成了这曲对艾滋抵抗活动和生命的赞歌。



本片在戛纳首映后大受好评,尤其是法国媒体,不少人直接将本片锁定为金棕榈得主。饰演主角肖恩的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也被视作本届影帝的有力竞争者。最终本片摘得了仅次于金棕榈的评委会大奖(Grand Prix)、酷儿棕榈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原本大家希望同样身为同志导演的评委会主席阿莫多瓦能够强势地将坎皮略的作品送上金棕榈的宝座,但最终还是采取了评委会的民主意见,金棕榈归属于中产阶级讽刺喜剧《自由广场》。


颁奖典礼后,评委会的发布会上阿莫多瓦提及此事,甚至一度哽咽,他说:“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不能更喜欢它了。从头到尾我都深受触动,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坎皮略拍了一群英雄的故事,他们真的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获奖瞬间


尽管错失金棕榈,笔者依旧相信《每分钟120击》凭借其悲悯犀利的观察、年代戏少见的现实关怀和无限蓬勃的生命力,会在影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同样讲述艾滋抗争的美国电影《平常心》和同样描绘同志运动的英国电影《骄傲》不同的是,《每分钟120击》不是一部通过规矩工整的叙事,直白地表达导演的政治诉求的电影。


影片叙事上的略显杂乱,配合Act Up的群像,清晰地展现出90年代法国艾滋以及性少数群体的真实境况。


而本片的意义不止于此,虽然艾滋病早已不是无药可救的绝症,以《费城故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为代表的电影也早已震撼了无数观众,但《每分钟120击》提供的是人类在对抗艾滋病这种带有强烈社会背景的流行病时,一种非美国的国际视角它具有相当的社会责任感,但又不是(强行)给予观众意见



这种视角同时还具有当下的现实关怀。尽管影片设定在90年代,但是导演故意弱化了年代感,为本片赋予了更多投射到现实的丰富意义。


坎皮略说自己拍摄Act Up的故事,是因为人们迫切的需要了解这个组织,了解组织中的这群年轻人,以此提醒人们艾滋病还未结束,针对艾滋病的斗争还未结束。


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因为恐惧和歧视而沉默,现在依旧有一部分人因为恐惧沉默着,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医学的进步而肆无忌惮地沉默着。即使手握PrEP,沉默依旧是死亡


坎皮略说,最开始演员们的愤怒是表演出来的,但慢慢这种佯装愤怒转变成了真实的愤怒,因为这不是虚构的表演,而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导演为了淡化时代特征,将人物的语言与服装现代化,影片的年代感则集中体现在音乐上。该片是对90年代盛行的House舞曲的致敬,有了音乐配合的几场派对戏更是成为了本片的点睛之笔。


几场派对戏不是单纯对年轻人的欲望和糜烂的展现,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淡化欲望的成分,被生命的活力与庆祝的欢腾所取代。



本片带有强烈的法国电影特点,大量的近景写实镜头精准地描绘了这群投身于艾滋运动的年轻人的形象与境况。


大多数人对导演罗宾·坎皮略的认知停留在劳伦·冈泰的忠实编剧,冈泰获得金棕榈的《课室风云》便由坎皮略操刀剧本。


坎皮略作为导演的成名作是2013年的《东方男孩》,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本片依旧延续了坎皮略一贯的风格,Act Up小组的每周例会与《课室风云》中的课堂讨论非常相似,看似混乱松散,实际上导演对文本有着精准的控制。


通过一次次的讨论逐渐建立起角色之间的关系,完成群像刻画的同时,为接下来将镜头对准群像中的个体做铺垫。从群体经历过渡到私人经历的做法,也保证了这种写实手法不会将本片变为一部关于Act Up的纪录片。



影片中另一难得之处在于,它摒弃了讲述性少数群体及艾滋患者抗争时惯常的煽情做法。


激进组织内也会发生分歧,死亡时也会流泪,但其中的情感绝非单一的愤怒或悲伤,它传达出了一种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模糊的情感。面对危及生命的抗争,人们往往会被激发出带有些许自我保护的冷漠,而坎皮略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情绪,并借此使本片避免沦为一部俗套的煽情催泪片。


即使影片后程将重点放在了描写内森与肖恩的动人恋情,其中的温柔与爱意也并未脱离影片的整体基调,并非因为肖恩的悲剧命运,而是因为这份柔情被抗争活动的艰难和共同生活的挫折所中和。


每一部与艾滋病相关的电影都无法避开死亡,但《每分钟120击》在死亡的阴影下是生命的力量,是心脏有力的跳动。120 BPM,就是生命律动的节奏。



‍文_ Stevie  编 _ 阿作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已授权“快版权”(www.kbanquan.com)对文章版权行为进行追究与维权。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THE END-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