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殖民地众多的英国,曾经在哪些地方留下过至今难以解决的烂摊子?
今天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纪念日,真是光阴似箭,1997年激动人心的回归大典仿佛就在眼前,那时候许多小伙伴还是小学生,有些可能还在幼儿园,或者干脆还没出生。不过这段时间已经足够长,当年懵懵懂懂的小孩子,如今也能明白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香港回归后,英治时期繁复的狮龙盾徽
变成了简洁的紫荆花徽
只要学过中学历史,就不会对香港的过往感到陌生。今天的香港地界是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1860年的《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陆续形成的。在被英国统治的九十多年里,凭借华人的勤劳和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已经成长为亚洲的明星城市。但要是论面积,小小的香港只是大英帝国曾经的殖民地中非常不起眼的一个。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本土只算蕞尔小国的不列颠,却开拓了最广大的殖民地,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达到鼎盛时期。一战结束后的1921年,由于巴黎和会规定英国要托管一部分德国殖民地,英国统治的土地面积达到最大,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成为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大、跨度最广的帝国,领土和殖民地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五大洋,被形容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甚至还有一块“南极领地”
当然这只是英国单方面宣称的
又多又大的殖民地,既是英国的财源,同时也是英国的包袱。当世界各地的民族独立运动越来越高涨,继续维持殖民地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时,“日不落”就只是一个虚荣而已。所以,二战结束以后,已经在大战中筋疲力尽的英国只能选择收缩,让各个殖民地独立。英国的殖民地在人种、民族、文化方面的差别极大,所以管理手段和政策也各不相同,而这些都为独立后殖民地挖下了各种大坑,留下了不少烂摊子和一地鸡毛。
中东的纷乱就有英国的“功劳”,今天的巴勒斯坦、伊拉克、约旦、埃及等国都曾是英国殖民地,在一战时期,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站到了德国一边,英国组织人马直接攻击土耳其失利(加里波地战役),于是就在中东开始运用“巧实力”了。
▲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是英军的联络官
主要任务是策动阿拉伯部族反抗土耳其
英国同时对法国、俄国、意大利、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进行了接触并对他们许下了彼此矛盾的诺言,但基调都一样——只要帮我搞垮土耳其,以后中东就是咱俩平分,怎么样?“阿拉伯的劳仑斯”就是英国在这一时期搞合纵连横的典型人物。
▲赛克斯-皮科协定是一战时期英法俄之间关于
瓜分中东的秘密协定,人为划定的边界是之后
100年中各种冲突的根源
一战结束后,中东已经出现了好几个阿拉伯君主国,而犹太人也开始涌入巴勒斯坦。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族群或势力都要英国兑现当初彼此矛盾的诺言,英国该怎么办?尴尬的英国只能在中东政策上搞“随机应变”,不断摇摆,一会支持阿拉伯人,一会儿又倒向犹太人,一会支持埃及,转过脸又和埃及大打出手(第二次中东战争)……。实在管不下去,干脆一走了之——你们自己独立自己玩吧,我不管了……。虽然中东乱象有诸多源头,但包括英国在内的殖民统治不能不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二战结束后,印度要求独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英国的统治确实也维持不下去了,印度独立不可避免。但英属印度境内长期存在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矛盾,又带来了一个如何独立的问题——是统一建国,还是分别建国?
▲蒙巴顿(左)和甘地
“圣雄”甘地强烈反对以宗教划界搞“两国论”,但他并没有决定政治的实际权力,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英国人定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在各种压力下最后还是敲定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建国的分治方案。1947年6月3日,由蒙巴顿制订的《印度独立法案》公布,“把英属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保留总督,分别成立制宪议会和政府。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第二天,印度也宣布独立,英国两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结束了。
▲突然被抓来为遥远的印度次大陆划分边界
这位情报局长一脸懵X
分治就分治,但国界怎么划呢?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显然太过草率,为了所谓的“公正”,时任英国情报局局长的西里尔·雷德克里夫赶鸭子上架,被任命为“边界委员会”主席,匆匆赶到印度,在没有任何实际调查的情况下,只花了两天时间来划分国界,而且还是在印度独立当天才公布,这就是所谓的“雷德克里夫线”。尽管这位局长干活还算尽心尽力,但从未到过实地,什么都不了解,只靠地图划界,能有多少合理可言呢?
果然,边界划分方案一出,立即引发了动乱和屠杀,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纷纷逃往各自宗教占优的地区,穆斯林直奔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印度教徒则是反过来。那不愿离开,或来不及跑的,就陷入了相互展开的屠杀中。虽然印巴两国政府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在这一波持续13个月的动乱和难民潮中,保守估计也有50万人丧生,1200万人无家可归,的确是一场血流成河的分家。
▲印巴分治后的屠杀一幕
印巴分治既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分治之后,两国之间的间隙、矛盾、冲突乃至战争仍然在继续。由于雷德克里夫线分割了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导致两国在水资源分配上出现争议,印度曾控制上游水源,停止向巴供水。后来是由于世界银行介入调停,经过很,两国才于1960年签署《印度河水协定》,印方获得印度河流域全部水量的20%,巴方获得80%。
▲1947年10月27日搭乘军用飞机
进入克什米尔的印军
水资源还只算是小事,领土问题则更严重。蒙巴顿的方案中,克什米尔地区的土邦可以选择加入任何一方或选择独立,这看上去挺公平,实际上却蕴含着巨大的矛盾——王公们信仰印度教,倾向于归属印度或独立,而占人口77%的穆斯林倾向于加入巴基斯坦。1947年10月,克什米尔王公哈里·辛格宣布与印度正式合并。此举不合巴基斯坦和穆斯林的意愿,于是印巴双方先后派兵进入克什米尔,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印军坦克
1948年,战局陷入僵持,双方只得于12月31日达成停火协议,就像朝鲜战争一样,以停火线南北分割了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的五分之二,而印度控制了五分之三。但与朝鲜战争不同的是,双方此后又接连爆发了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但谁不解决不了谁,谈了又打,打了又谈,矛盾一直持续至今。
▲印巴边界每天的较量
印巴分治后的冲突和战争是南亚次大陆上的一道至今还在流血的伤疤,究其根源,英国在处理印度独立问题时不负责任的草率和粗疏难辞其咎,也许还有一些幸灾乐祸在其中。英国成功脱身,却给南亚留下了难以收拾的烂摊子,这正是殖民主义的遗毒之一。
要说英国殖民遗毒中与中国有关,至今也没有解决的,非“麦克马洪线”莫属。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是一条由英国外交官亨利·麦克马洪划定,也以其名字命名的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线,西起不丹和西藏交界处,大致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独龙江东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将自古以来被认为属于中国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到印度一侧。
英国对中国西藏觊觎已久,在十九世纪中叶控制了全印度之后,又力图攫取青藏高原,于1888年和1903年两次发动了侵入西藏的战争。1904年攻陷拉萨,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实际上等于公开向世界宣示了西藏就是英国的势力范围。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间,英国为了吞并西藏,在印度北部城市西姆拉举行会议(西姆拉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西藏与中国的关系,以及西藏与印度领土分界。
就在此会上,英国企图以麦克马洪线来划分中印边境,如果按照这个来,藏印边界线将向北移动近一百公里。面对英国的无理要求,当时已经取代清朝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指示驻英公使照会英国政府,表明中国政府“不承认未经承诺之西藏所签之约或类似文牍”(1912年底西藏噶厦政府驱逐了驻藏大臣及所有驻藏清军,宣布“独立”),最终没有让这条线获得法律效力,当时的英国政府也承认,西姆拉会议“没有产生中国政府作为缔约方的任何协定”。
但由于中国在接下来的历史中长期孱弱,自顾不遐,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却一直是英属印度实际主张的边界。独立后的印度当然乐得继承这一划分,与不承认这条线的新中国产生了摩擦,最终酿成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英国在炮制麦克马洪线的时候,只是为图谋西藏做准备而已,也许想不到那么远,但这条非法的边界线的确起到了离间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时至今日,中印两国仍然没有就边界问题达成一致,不时还能听到两国军队在边境地带发生对峙的新闻。尽管中印两国的大局还是以和平为主,但这始终是两国关系中的隐患,是引发冲突的种子,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人仍然逃不了始作俑者的责任。
▲看爱尔兰共和军的打扮
俗话说出来混迟早要还,英国也并不是说都总能从殖民地一走了之,后事不管。离英国最近的殖民地就是爱尔兰了,因为只与英国有一海之隔,所以从16世纪开始就被英国殖民,几百年间爆发过多次起义,均被英国镇压,梁子也就这么结下了。为了赢得独立,爱尔兰人甚至不惜以恐怖主义的方式来战斗,大名鼎鼎的“爱尔兰共和军”在长达八十多年的历史中给大英帝国带来了无尽的麻烦,直至2005年才宣布停止武装斗争。
▲连蒙巴顿勋爵都没能幸免,他被爱尔兰共和军
用炸弹刺杀身亡,刺客叫托马斯·麦克马洪
今天我们看到欧洲遭受恐怖袭击的惨状都不免心中一惊,但对于英国来讲,这曾经就是家常便饭——从1970到1997年间,几乎每一年都有炸弹恐袭事件发生。1972年7月21日,贝尔法斯特在不超过一小时的时间里,共有19枚炸弹爆炸,九人死亡,一百三十人受伤。1992年,恐袭达到了巅峰,光是在伦敦,一年中就发生了38起炸弹爆炸,整个英国都笼罩在惊恐的气氛中。
在中东恐怖分子猖獗之前,英国可能是唯一常年被恐怖袭击所困扰的发达国家,这些都是爱尔兰共和军干的,可能算是英国对外殖民统治的一种报应吧。当然,恐怖主义应当予以谴责,只是可惜了那些无辜的平民。最终使爱兰共和军放下武器的,并不是武力打压,而是英国给予了北爱尔兰更多的自治权,做出了更多的让步——在爱尔兰的问题上,英国是给自己惹了麻烦。
▲1945年9月中英共同举行升旗典礼庆祝香港重光
但这只是英国给个面子而已,蒋介石在丘吉尔
强硬的态度下未能在抗战胜利之后收回香港
最后来说说香港,英国统治香港时,并没有给予香港的华人以英国公民的权利,总督由英王委任,港人无权置喙,也没有民主权力,港府甚至一度腐败丛生。所以,香港的繁荣跟英国人关系不大,主要还是依靠华人的勤劳,以及来自大陆,源源不断的资本和劳动力,这些都保证了香港的活力,而冷战时期的香港又是中国对外进行转口贸易的平台,有这几个条件,香港怎么不繁荣?因此,所谓英国“治理有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否则的话,英国的非洲殖民地岂不是早就该发达了。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在北京签署
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所以,相比之下,香港在英国的殖民地中,其实还不算是麻烦和烂摊子,在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多年里,香港作为一个对外交流的特殊窗口,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超过了麻烦。不过,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土中,居然还存在着别国的殖民地,怎么也不是一件说得过去的事情,哪怕这个地方很小。中英于1982年开始就香港回归进行谈判,但这一次英国的对手已经不是昔日软弱腐朽的大清了。面对中国要收回主权和治权的态度,曾经不惜派舰队远征阿根廷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征询了国防大臣的意见,在得到了“香港在军事上不可防守”的回答后,不得不在诸多方面做出让步。尽管谈判有曲折,英国也不少找麻烦,但香港还是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
今天的英国缩回了英伦三岛,凭着过去积攒的老本,过起了小国寡民的日子,当年“日不落”帝国的光芒早已黯淡,世界头号强国的位置已经让位于曾经的殖民地美国。收回了香港的中国,正日渐崛起,在昔日英国的东非殖民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身影,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过,时代不同了,开始到全世界淘金的中国人并不会重蹈老牌西方列强的殖民覆辙,因为历史经验表明,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要走上和谐发展,与世界共荣之路,否则就会象英国那样,给世界留下许多烂摊子,甚至还会殃及自身,何必如此呢?
最后当然不能忘了今天这个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1997年香港回归换防仪式:
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
最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大家推荐一部非常好的央视纪录片《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此片里面讲到了很多当时谈判过程中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英国人当初为了了解中国的底线在哪,不惜动用监听等手段,而中国人则非常机智的用上海话和温州话聊天,让英国佬一脸懵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哔哩哔哩弹幕网搜索“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就可观赏!
参考资料
腾讯新闻
新浪新闻
商务合作请联系QQ:290141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