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年末,一场针锋相对的仲裁风暴再度将曾经的中国首富王健林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融创、苏宁等昔日的商业盟友,如今因“对赌”失败纷纷反目,通过仲裁要求万达集团支付巨额回购款。
这场围绕数百亿资金展开的争夺,背后隐藏着的不仅是一个商业帝国的兴衰故事,更有一位“赌徒”企业家的江湖豪情与跌宕命运。
然而,与此同时,有网友在一家寺庙的后院中偶遇了瘦弱的王健林。
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地产大佬身穿一身简单的衣服,独自坐在角落里焚香祈福。
他的背影消瘦、神情低沉,让人不禁感叹,命运对这位商业枭雄的无情打击。
对赌失败
时间回到2018年,王健林带领万达商业宣布从香港退市,正式踏上回归A股的征程。
彼时,王健林踌躇满志,他的算盘很清晰:通过私有化退市,一方面摆脱香港市场对万达低估的股价困扰,另一方面为未来登陆内地资本市场铺平道路。
为此,他引入了包括腾讯、苏宁、融创、京东在内的“豪华战投团”,共同投资340亿元入股万达商业。
但战投协议中附带的条款,却为今天的困局埋下了伏笔。
这些协议不仅约定了上市期限,还包含“对赌”内容:若万达无法在约定期限内上市,就必须回购战投方的股份,并支付相应收益。
彼时的王健林豪言壮语:“A股不行就回港股,总有地方上市。”
A股IPO迟迟未果,港股市场环境又不复往日热度,王健林的承诺最终成了一场赌局——而且是彻底输掉的赌局。
2023年底,苏宁率先提出仲裁,要求万达支付50.41亿元回购款。
事实上,除了苏宁和融创外,永辉超市等其他战投方也正相继采取行动。
王健林面对的,已不仅仅是单个战投方的诉求,而是整个资本圈对赌失败后的“清算”。
冒险游戏
王健林一生跌宕起伏,正如他最喜欢唱的《一无所有》一样,有种孤注一掷的倔强与激情。
1988年,他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型房产公司,并将其改名为“万达”。
此后,他通过开发“万达广场”,开创了“持有物业”与“轻资产”并存的商业模式。
1993年,王健林看准全国城市化的大势,在全国疯狂扩张,仅用十年就将万达推上了中国商业地产的顶峰。
2007年,万达首次出海,投资美国AMC影院,并陆续买下传奇影业、瑞士盈方等海外资产,与安邦、海航、复星一起作为中国出海四巨头成为国内外媒体追逐的焦点。
彼时的王健林,堪称“买买买”的代言人。
惨痛代价
不过,“高风险高收益”的玩法,也让王健林在危机来临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为了快速扩张,万达采用了高负债、高杠杆的运营模式,负债一度超过4000亿元。
尤其是在2017年全国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万达遭遇全面融资受阻,银行对其贷款进行收缩,导致现金流紧张。
这一年,王健林不得不以632亿元的价格,将13个文旅项目和76家酒店“贱卖”给融创和富力。
然而,这次“卖卖卖”并未阻止万达债务的雪崩式增长,也埋下了今日对赌失败的种子。
不过,这些是后话。
兄弟豪情
对于当时的王健林而言,既拿到了万达的救命钱,也意外收获了一个崇拜他的好兄弟孙宏斌。
但义气归义气,涉及利益,孙宏斌并未手软。万达未能完成上市承诺后,孙宏斌果断启动仲裁,一分不让。
而苏宁创始人张近东,也与王健林有过多次深度合作的好哥们。
彼时王健林与马云立下了一个小目标的赌局,而张近东的苏宁电商在与马云的淘宝帝国对战中逐渐败下阵来。
就这样,王健林和张近东就被马云“逼“成了好哥们,好哥们一合计,单打独斗干不过,干脆搞个线下商场与电商的结合,于是就有了后来双方的合作以及苏宁对万达的战投。
然而,随着万达难以实现盈利目标,已经被恒大战投严重拖累的苏宁也逐渐失去耐心,最终成为第一个起诉万达的战投方。
这里插句嘴,张近东大概是唯一一个被“中国首富”连续伤害三次的男人。前有黄光裕、中有许家印,后有王健林,简直了!
自救计划
当然,王健林并不是有意要“坑“自己的好兄弟、好哥们。
除了大规模出售文旅和酒店资产,万达还试图通过“轻资产化”模式缓解负债压力。
例如,将万达广场的运营权外包给合作伙伴,以降低自持物业的资金压力。
此外,王健林不断引入新的投资者,希望用新融资偿还旧债。
2021年,万达商管也曾引入包括珠海国资委在内的22家投资人,融资380亿元,并一度传出将赴港上市的消息。
然而,因债务问题、财务透明度等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搁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