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贺嘉老师
长江商学院CEO班演讲教练,500强高管私教。 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做,教你如何成为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简历提升】挖掘亮点:提升眼界思路,优化简历!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腾讯:内容型产品-执行制作人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贺嘉老师

买哪些东西相当于交「智商税」?

贺嘉老师  · 公众号  ·  · 2019-04-20 20:30

正文

想围观贺嘉老师的朋友圈吗? 扫描二维码添加私人微信 ,添加时备注一个理由才会通过哦~


01


关于身边的智商税,我听说过一个故事。


很多关注养生的女性会跟身边的亲友推销酵素,甚至于说会在家里用土法制作所谓的酵素。


但是台湾 “养生教父”林光常,因为给癌症病人推销酵素被判了两年。


“其虚假宣传,直接导致了一名癌症患者的死亡。这名癌症患者在罹患二期乳癌切除肿瘤后,因为放弃正统化疗,半年来只服用向林光常购买的“酵素”,最后癌细胞扩散,不幸病重死亡。而后,林光常被以欺诈罪判刑两年。”【1】

02


所谓的智商税,大概就是因为虚假的宣传和误导,购买了自己不需要的产品。


智商税:价格>>价值


比如说酵素,比如说水素水等等 ...


常见的提高价格的方法包括:


1)引入名人的背书,某某明星代理了xx微商品牌

2)引入媒体的背书,我们央视某频道投放了广告

3)绑定公益,我们扶贫济困了xx人。


想要避免被收智商税,你可以多关注一个产品的内在价值。


1)原料,有没有偷工减料

2)工艺,原创的技术比如发明专利,xx年传承的工艺,一些ISO、GMP体系的认证

3)服务标准,这块也是品牌附加值的重要来源。


比起产品的价格,我们更要关注产品的内在价值。

03


看不见不等于智商税


知乎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说如果花钱买了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交了智商税。


好像除了买吃的喝的和用的这种看得见的东西不是交智商税以外,购买的服务都属于智商税的范畴。


我认为这种观点本身也是一种智商税。


通常我们会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家庭用于食物的开支占家庭收入的比例。

食物开支占收入比例低于 60%属于温饱,低于50%属于小康。


越是收入高的人群,越是会为看不见的服务付费。


我身边这群年薪超过百万的企业高管,他们每年至少会花 10%用于教育的开支,不断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还会花上相当的比例用于购买金融产品。


为什么高管这个群体愿意为学习花钱?


我自己有这样一个思考,因为对他们而言收入的基数比较大,只要从某个老师的观点当中学到一个有用的方法收入增长了 5%,可能收入的增长就超过10万,相比这点学费真的不算啥。

04


如何避免被人收智商税?


—不要迷信宣传,比起关注价格,更要关注价值

价格大于价值这是正常的,因为本身传播是有价值的。


但是价格不应该远大于价值,当你去购买一个产品、服务的时候,你要更关心它的内在价值,比如说它的原料、工艺、服务体验这些东西。


—关注服务的价值

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中国人出去旅游可能就是 “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现在大家更愿意去做一些商业游学,去参观以色列的创新,参观日本的这种百年老店,参观德国的工匠精神。


所谓的消费升级就是从消费单纯的产品到消费产品 +服务的一个转变。


—看不见不等于智商税

随着中国人均 GDP的提升,对于教育培训行业也是一个好消息。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愿意进行自我投资。


当然人们在收入比较低的时候,可能会说我为了生存已经花掉了大量的时间去打工,赚一天的饭钱,没有时间去学习,也没有时间去提高自我。


但是我想对你说的是,永远不要让自己陷入 “穷忙”的循环。

小结


比起相信虚假宣传买错了商品的智商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