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析了9月信用债供需两弱的情况,以及各品种信用利差的变化。文章关注当前信用利差调整的位置和可能的拐点,提供了关于信用债市场调整的关键观点和风险提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9月信用债供需两弱,信用利差走扩至高位。
伴随理财规模下降,信用债成交情绪偏弱,久期长、低评级品种买盘力量更弱。银行资本债方面,经历了两个阶段,收益率大幅上行,信用利差走扩。
关键观点2: 10月信用债市场的关注重点。
关注当前信用利差调整的位置和可能的拐点,以及各品种收益率上行幅度。
关键观点3: 信用债市场的调整情况。
在调整阶段,各品种收益率普遍上行,低评级品种流动性明显萎缩。经历一轮调整后,银行资本债的信用利差重回高位。
正文
9月伴随理财规模下降,信用债供需两弱,在收益率下行阶段跑输利率债,在调整阶段收益率上行幅度则更大,信用利差全线走扩至高位。信用债成交情绪偏弱,9月下旬滚动5个交易日TKN占比降至70%以下,长久期、低评级品种买盘力量更弱。银行资本债方面,9月经历了两个阶段:1-25日收益率下行,但表现不及同期利率债,信用利差小幅走扩0-10bp左右;26-30日收益率大幅上行20-35bp,信用利差走扩10-25bp。从成交来看, 9月上半月银行资本债成交情绪好转,成交量回归平均水平,低估值成交占比也回到60%以上。9月下半月银行资本债成交情绪再次恶化,26日以来放量下跌。对于10月,首先关注当前信用利差调整至什么位置,距离拐点可能还有多少空间。采用滚动1年的信用利差均值+2倍标准差作为标尺,当信用利差达到均值+2倍标准差,容易迎来拐点。其次,信用利差能否有效修复,还需交易盘买入力量的配合。我们倾向于认为,10月理财发生赎回负反馈的可能性不大。本轮理财被赎回,更多向股市转移资金的需求,或与理财净值的变化关系不大。国庆节后第一天,可能就是理财被赎回规模最大的一天,大概率不会因为净值回撤而造成连续大额赎回。因而我们倾向于,本周理财规模可能就会稳住。中性情形下,本轮信用债调整的位置可以对比2022年11月第一轮快跌。极端情形下,如果股市持续上涨,可能形成更大资金分流,此时信用债调整位置可能需要对比2022年11-12月第二轮调整后的点位。当前调整,各品种收益率上行幅度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2022年11月第一轮快跌的水平。截至2024年10月8日,各品种1Y信用利差已经超过或接近均值+2倍标准差,中短票AAA 3Y信用利差也超过了均值+2倍标准差,不过中低评级城投债、二永3Y和5Y品种仍低于均值+2倍标准差。继续观察理财规模的变化,如果居民赎回规模缓和,信用债中高评级3年以内品种、二永债高评级1Y和3Y或具备配置价值。如果出现基金持续净卖出信用债,当前信用债中高评级3年以内信用利差距离极值水平可能还有10-30bp走扩空间,AAA-二级资本债3Y和5Y信用利差可能还有40bp左右走扩空间。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信用风险超预期。9月伴随理财规模下降,信用债供需两弱,在收益率下行阶段跑输利率债,在调整阶段收益率上行幅度则更大,信用利差全线走扩至高位。9月,信用债成交情绪整体偏弱,滚动5个交易日TKN占比均不高于75%水平,9月下旬持续降至70%以下。9月30日利率企稳下行,但信用债TKN成交占比仅回升至67%,低于全年1/4分位数(72%)。而且,长久期、低评级品种买盘力量更弱。在9月27日、29日调整阶段,5年以上城投债GVN占比达72%,高估值5-10bp、10-20bp占比合计93%,出现恐慌式折价抛售。低评级品种流动性明显萎缩,城投债AA(2)占比由35%下降至25%。9月30日利率企稳,AA(2)占比回升至35%,但GVN占比和成交高估值幅度均明显大于中高评级,反映了部分机构折价抛售低评级底仓品种。对于10月,我们首先关注当前信用利差调整至什么位置,距离拐点可能还有多少空间。截至2024年9月30日,无论城投债还是中短期票据,AAA和AA+ 1Y、3Y、5Y信用利差分位数均处于年内97%-100%高位。但是不排除信用利差继续走扩的可能性,因而我们通过对比历史调整阶段,判断潜在的拐点位置。由于今年以来信用利差中枢明显下移,为了与历史阶段做对比,我们采用滚动1年的信用利差均值+2倍标准差作为标尺。当信用利差达到均值+2倍标准差,容易迎来拐点。比如2020年11-12月“永煤事件”、2022年3月“固收+”理财赎回潮,信用利差走扩至均值+2倍标准差之后迎来拐点,随后快速修复。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12月理财赎回负反馈阶段,信用利差拐点位置明显高于均值+2倍标准差,中短期票据AA+ 3Y超过均值+2倍标准差20-30bp左右才迎来拐点。其次,信用利差能否有效修复,还需要交易盘买入力量的配合。观察2022年11-12月理财赎回负反馈阶段,经历了由基金净卖出信用债到理财净卖出信用债的过程,当基金持续净卖出信用债,信用利差继续走扩。直到2022年12月末基金转为净买入信用债,2023年1月理财接力净买入,信用利差才稳步修复。2024年9月末,信用债尚未出现赎回负反馈迹象,理财、基金、货基、其他资管产品均净买入信用债。节后首个交易日,货基、债基、理财或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主要由于股市在节前快速上涨,“卖债买股”诉求或在国庆假期迅速积累,并在8日开市后集中释放。10月8日,信用债收益率普遍上行7-9bp左右。对于10月,信用利差能否迎来修复,理财和基金规模能否平稳至关重要。本轮调整中,信用债短时间内收益率快速上行,且低评级上行幅度大于中高评级的特点,与2022年11-12月理财赎回潮最为相似,我们通过复盘和对比,分析本轮信用债调整距离拐点的空间以及修复路径。回顾2022年11-12月理财赎回潮,信用债经历了两轮快跌。第一轮快跌是11月11日至16日,资金利率和疫情防控措施的多重预期改变,引发市场调整。银保监会在第一时间摸底理财和债基赎回情况,央行在11月15-17日加大逆回购投放,11月23日国常会提及“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仅时隔两日,央行公告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债市第一轮快跌平息,进入修整期。第二轮快跌是11月25日至12月13日,触发因素是地产和疫情政策放松加码。此轮信用债受冲击更大,监管强有力措施阻断成为关键因素。12月央行召集银行开会,允许银行表内资金承接调整二永债,并给予一定的指标宽限期。这一举措缓解市场恐慌情绪,对阻断赎回负反馈起到关键作用。12月中旬之后,债市调整进入修复期。除了监管强有力措施,基本面因素和信用债性价比也助力赎回负反馈的平息,一方面,“强预期”遇到“弱现实”,基本面改善并不明显;另一方面,调整之后信用债性价比凸显,叠加机构配置需求,信用利差迎来修复。
从各品种调整幅度看,信用债低评级收益率上行幅度大于中高评级,且低评级中长久期品种修复速度较慢,比如城投债AA(2) 3Y和5Y在12月28-29日才迎来收益率和信用利差拐点。二永债收益率上行幅度整体大于中高评级信用债,其中银行永续债调整幅度大于二级资本债,3Y品种收益率上行幅度最大。本轮调整与2022年11-12月理财赎回潮存在几点差异,一是基本面与货币政策方向未改变,资金面有望延续宽松态势,而2022年11月疫情防控优化和地产政策放松影响,导致基本面预期发生扭转。二是理财资产配置结构发生改变,应对赎回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提升。银行理财2024H1大类资产配置中,现金及存款占25.3%,同业存单11.8%、买入返售资产5.9%、非标5.8%、上交所私募债占比约为6.5%。加总来看,理财55%左右的仓位为几乎免疫利率风险的低波动(或无波动)资产,而2022H1这一占比仅为38.8%。三是本轮调整面临的新问题是股市牛市的“股债跷跷板”效应,以及“悬而未决”财政政策的影响。根据《10月理财规模,两种情景》的推演,我们倾向于认为,10月理财发生赎回负反馈的可能性不大。本轮理财被赎回,更多向股市转移资金的需求,或与理财净值的变化关系不大。国庆节后第一天,可能就是理财被赎回规模最大的一天,大概率不会因为净值回撤而造成连续大额赎回。因而我们倾向于,本周理财规模可能就会稳住。中性情形下,本轮信用债调整的位置可以对比2022年11月第一轮快跌。极端情形下,如果股市持续上涨,可能形成更大的资金分流,此时信用债调整的位置可能需要对比2022年11-12月第二轮调整后的点位。当前调整,各品种收益率上行幅度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2022年11月第一轮快跌的水平。不同于2022年11月第一轮快跌后,各品种信用利差仍明显低于均值+2倍标准差。截至2024年10月8日,各品种1Y信用利差已经超过或接近均值+2倍标准差,中短票AAA 3Y信用利差也超过了均值+2倍标准差,不过中低评级城投债、二永3Y和5Y品种仍低于均值+2倍标准差。继续观察理财规模的变化,如果居民赎回规模缓和,信用债中高评级3年以内品种、二永债高评级1Y和3Y或具备配置价值。如果出现基金持续净卖出信用债,参考2022年11-12月第二轮调整后的点位,当前信用债中高评级3年以内信用利差距离极值水平可能还有10-30bp走扩空间,AAA-二级资本债3Y和5Y信用利差可能还有40bp左右走扩空间。9月,城投债供需两弱,发行额同比下降,净融资缺口扩大,由于需求端理财规模季末下降,发行情绪也相对较弱。2024年9月,城投债发行4568亿元,同比下降1422亿元,净融资为-1592亿元,同比减少2457亿元。9月理财规模下降7800亿元左右,对信用债的配置需求减弱,导致一级发行情绪相对低迷。从发行倍数看,城投债周度发行全场倍数3倍以上占比由9月第1周的55%降至第2、3周的40%左右,第4周叠加债市调整,3倍以上占比仅24%。分期限看,中长久期城投债发行占比下降。9月,城投债发行期限3-5年(含5年不含3年)、5年以上占比分别为43%、6%,较8月的47%、10%均下降。发行利率全线上行,其中城投债3-5年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2.79%,较8月大幅上升23bp;1年以内、1-3年发行利率分别为2.20%、2.48%,较8月均上升9bp;5年以上发行利率为2.65%,较8月上升5bp。分省份看,9月有25个省份城投债净融资为负,其中江苏和山东净融资缺口最大,分别为323亿元、232亿元,天津、广东和安徽净融资缺口在114-144亿元,北京和浙江净融资缺口在87-89亿元。其中,山东区县级和市级城投债净融资缺口均较大,重庆和浙江的区县级城投债、广东和湖北的市级城投债、天津和北京的省级城投债净融资缺口较大。2024年1-9月,江苏和浙江净融资分别为-798亿元、-352亿元,同比下降超过2600亿元,区县级城投债净融资同比分别下降1283亿元、1738亿元。天津、湖南和湖北净融资分别为-677亿元、-323亿元和-280亿元,同比下降900-1300亿元左右。河南、山东、安徽和四川净融资同比下降720-980亿元左右,均为市级和区县级城投债降幅较大。回顾利率走势,9月利率整体走出“V型”行情。9月中上旬,长端利率在降息预期强化、短端利率下行、风险资产表现欠佳的三重驱动下,意外走出连续下行行情。9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四箭齐发”,9月26日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前部署经济工作,市场风险偏好大幅提振,A股大涨,债市行情短期承压,交易盘开始避险式减持债券,各期限收益率在9月27日、29日大幅上行。9月,信用债跑输利率债,信用利差全线走扩至年内高点,低评级品种表现弱于中高评级。月初至9月26日收益率下行阶段,城投债收益率下行幅度大多小于同期限国开债,信用利差被动走扩,其中AA和AA(2) 3Y、5Y利差走扩了10-19bp。9月27日、29日大幅调整阶段,城投债1Y信用利差继续走扩7-11bp,而5Y及以上品种由于调整滞后,利差被动收窄2-7bp。9月30日,利率债企稳下行,但城投债收益率仍上行,信用利差大多走扩7-11bp左右。截至2024年9月30日,城投债AAA和AA+ 1Y、3Y和5Y信用利差处于年内98%-100%分位数。从二级成交看,9月城投债长久期、低评级品种买盘力量较弱。对于长久期品种,在月初至9月26日收益率下行阶段,城投债5年以上成交笔数占比仅3%,TKN占比为63%,低于3年以内品种69%-71%水平;在9月27日、29日调整阶段,5年以上品种GVN占比达72%,高估值5-10bp、10-20bp占比合计93%,出现恐慌式折价抛售;9月30日利率企稳,5年以上品种占比又回落至3%,GVN占比46%仍较高。对于低评级品种,在9月27日、29日调整阶段流动性明显萎缩,AA(2)占比由35%下降至25%;9月30日,AA(2)占比回升至35%,但GVN占比和成交高估值幅度均明显大于中高评级,反映了部分机构在预防性折价抛售低评级底仓品种。分省份表现看,弱区域城投债收益率上行幅度较大。9月30日较8月30日,天津、青海和云南公募城投债收益率上行29-30bp,辽宁、贵州和吉林收益率上行22-23bp,而上海、北京、广东和福建收益率仅上行12-15bp,其余省份收益率上行16-20bp。分期限分隐含评级看,各期限AA(2)以及3年以上AA收益率上行幅度较大。其中,天津3-5年和5年以上AA收益率大幅上行45bp,云南3-5年和5年以上AA(2)收益率也上行超过40bp,河南和山东3-5年AA(2)收益率分别上行29bp、25bp。9月,产业债发行和净融资环比均下降,发行情绪持续低迷。9月产业债发行6070亿元,环比减少870亿元,净融资为736亿元,环比减少235亿元。其中,非银金融、建筑装饰和交通运输净融资额较大,在260-390亿元左右。从发行倍数看,9月产业债周度发行全场倍数3倍以上占比均低于30%,最后1周3倍以上占比仅7%,认购情绪偏弱。分期限看,产业债5年以上发行额占比继续下降,5年以上占比由8月的12%下降至8%,3-5年(含5年不含3年)占比由25%小幅上升至26%。9月,中短久期产业债发行利率上行,长久期品种发行利率小幅下降。1年以内和1-3年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2.11%、2.32%,较8月分别上升7bp、4bp;3-5年和5年以上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2.26%和2.46%,较8月分别下降5bp和1bp。9月,产业债在收益率下行和上行阶段,信用利差均普遍走扩,低评级品种表现垫底。9月30日较8月30日,中短期票据AAA和AA+ 1Y、3Y收益率分别上行11bp、18bp,信用利差走扩17-18bp,5Y收益率上行13-17bp,利差走扩16-20bp;而AA 1Y、3Y收益率分别上行17bp、24bp,利差均走扩24bp,5Y收益率上行28bp,利差走扩30bp。从二级成交看,产业债除了9月第1周成交情绪尚可,第2周起TKN成交占比持续下降至70%以下,成交情绪偏弱。9月第1周,产业债TKN成交占比为75%,低估值占比为70%,买盘情绪尚可,第2-4周,TKN占比由70%持续降至64%,低估值占比也降至40%-55%左右。与此同时,高评级品种成交占比上升,而中低评级品种成交活跃度下降,AA占比由19%下降至17%,AA+占比也由27%左右下降至25%。分行业收益率表现看,公用事业、交通运输、采掘和建筑材料相对抗跌,而房地产、煤炭、商业贸易、钢铁和化工收益率上行幅度较大。分期限分隐含评级看,AA品种收益率上行幅度较大,而AAA 5年以上收益率上行幅度较小。其中,综合和房地产3-5年AA收益率分别上行35bp、29bp,煤炭、房地产、采掘和钢铁2-3年AA收益率上行幅度也相对较大,而采掘、化工、交通运输、建筑装饰、综合和公用事业5年以上AAA收益率仅上行7-9bp。2024年9月,银行资本债发行量环比下降,叠加到期赎回规模较大,净融资大幅转负。具体来看,9月二级资本债、银行永续债分别发行193、525亿元,环比8月分别减少1657、418亿元。并且,当月到期赎回量较大(合计2170亿元),导致净融资大幅转负,为-1453亿元,环比上月减少2432亿元。
整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银行资本债发行量远超往年同期,为1.37万亿元,但到期赎回量较大,净融资规模与去年同期相当。2024年1-9月,银行二级资本债发行8265亿元,净融资3541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加1162亿元。银行永续债发行5412亿元,但大行永续债陆续进入赎回期,净融资仅862亿元,同比减少966亿元。2024年9月,银行资本债经历了两个阶段:1-25日收益率下行,但表现不及同期利率债,信用利差小幅走扩0-10bp左右;26-30日,收益率大幅上行20-35bp,信用利差走扩10-25bp。整体来看,9月银行资本债表现偏弱,收益率全线上行,信用利差走扩,其中大行跌幅较小,利差走扩幅度在20bp左右。而AA-低等级品种信用利差多走扩30bp,与同期限商金债之间的品种利差也大幅走扩20bp左右。与同期中短期票据相比,银行资本债表现更弱,相对利差普遍走扩,尤其是10Y长久期二级资本债、1Y AA及以下银行永续债,走扩幅度在10bp以上。经历这一轮调整之后,银行资本债的信用利差重回高位,中短久期大行资本债信用利差已较年初高5-10bp左右,处于2020年以来的50%以上分位数,AA-银行资本债信用利差分位数也大多回到10%以上分位数。从成交来看,8月债市调整期之后,9月上半月银行资本债成交情绪好转,成交量回归平均水平,低估值成交占比也回到60%以上。具体来看,8月债市调整期银行资本债成交情绪低迷,成交量维持高位,且TKN和低估值成交占比普遍在50%以下。9月上半月成交情绪缓和,成交量环比下降且低估值成交占比再回60%以上,成交期限集中于流动性好的长久期,不过市场依然偏谨慎,城商行成交并未出现显著下沉现象。9月下半月银行资本债成交情绪再次恶化,26日以来放量下跌。9月16-20日,降息政策迟迟未落地叠加临近季末,交易盘情绪降温,银行资本债成交大幅缩量,且伴随低估值成交占比跌至35%以下。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债市收益率大幅上行,流动性好的银行资本债首当其冲被抛售,成交再次放量下跌,低估值成交占比维持低位(50%以下)。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信用风险超预期:若发生超预期的信用风险事件,可能会引发信用债市场调整。文中报告节选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分析师:姜丹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30002
分析师:黄佳苗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40001
联系人:钱青静
证券研究报告:《信用债距离拐点还有多远》
报告发布日期:2024年10月9日
请向下滑动参见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重要提示及法律声明: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若您并非华西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为华西证券宏观固收团队设立及运营。本订阅号不是华西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是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华西证券及华西证券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为使用本订阅号信息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华西证券所有,华西证券对本订阅号及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华西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