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广电智库
“国家广电智库”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及时深入地解读广电行业政策,发布领导讲话、行业新闻、发展规划、广电法规、研究报告等,对广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媒体融合发展、新兴媒体建设等重要课题给予重点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知识产权报  ·  河北省推行知识产权专员制度,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  2 天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协力荣誉 | 协力荣获Corporate ... ·  6 天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全国首例AI文生视频案!AI一键剪片,是创新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广电智库

【观察】打造精品力作的三个着力点

国家广电智库  · 公众号  ·  · 2025-01-03 18:38

正文

导 言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是文化传播的平台,也是重要的教育平台。教育属性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重要属性,不重视教育属性,节目质量很难提升;没有文化,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很难吸引人。在数字化、视频化、网络化、智能化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下,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要加大节目的教育属性和文化力量,创作能立德能立志能立传、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有新意、新颖、新潮的节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第一,拓宽“思路”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经常说,思路一变天地宽。教育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的基础,文化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的根脉。没有教育,文化无法继续传承;没有文化,教育难以形成气候。


一是在创作方式上要拓宽。 以揭秘属性突出行业特色、以浓缩属性节约观看时间、以文艺属性增加瞬时观感、以纪实属性强化情绪渲染、以数据属性理解非凡成绩。比如,《最美中轴线》,“建设型”音乐综艺,两日调研+场景秀演+新曲发布;《登场了,北京中轴线》,时空列车、穿越之旅,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创造性转化,历史文化、城市规划、环境环保、宜人宜居、匠人匠心等等,多行业深层次创作。


二是在传播链条上要拓宽。 电视是超级宣推、权威背书、精品呈现,网络是内容书架、前沿探索、圈层传播,微博、朋友圈是舆论战场、价值高地、话题发酵,短视频是直接C端到达、长尾传播、精准对接,“四屏”联动是产生共鸣共情共同的基础。比如,《我的阿泰勒》在全网、全屏、全端上的播放,都产生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三是在融合共享上要拓宽。 边界消融、传播全球,跨界联盟、链接天地,承前启后、垂直精分,赋能消费、共享生活。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从背诗、用诗到评诗、读诗,诗情画意,人生自有诗意;《文明探源大会》,玉器、陶瓷器、金属、髹漆、农业、酒和居住与城市、舟车与运河、饮食与中医、乐器与舞蹈、乐器与军队,何时、如何,有何、为何,一一作了创作;《跟着书本去旅行》,行走的真人秀、走进万卷书里的“诗与远方”,可以讲,敬畏时间距离、拓宽空间距离、拉近心理距离,让“远距离”非遗、考古、美食变成“零距离”生活,真人秀、真情秀、真诚秀、真才秀、真知秀等等,应有尽有。因此,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要有现实观、紧跟时代步伐,要有全局观、把握人民需求,要有未来观,突出特色创新,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秀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和生产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


第二,创新“内容”是最好的破圈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比“制作”重要。教育能提高创作的质量,文化能增强创作的艺术。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所以说,正能量“内容”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内容”是有穿透力的。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既要丰富多彩、更要多姿多彩、还要绚丽多彩,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如《博物馆之城》,首季职业体验,二季文明探源;《非遗里的中国》,集市、工坊、“大秀”;《澳门双行线》,精致仪式感、人间烟火气;《花儿与少年》,丝路季、跨国界、跨文化等等,引起了观众的热看、热爱、热追、热转。再比如,《手艺人大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有戏看,打破传统职业刻板印象,释放了年轻人的个性和活力,积极响应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教师、营养师、医师、育儿师、车评师、金融师、理财师、厨师、美容美发师、装修师、设计师、宠物造型师等等,都是“高颜值”“高言值”“高研值”人才。还比如IP系列激活长效影响,诗词大会、考古大会、地名大会、美食大会、成语大会、国剧盛典、非遗盛典、中国AI盛典、中秋诗会、各地诗会、跨年晚会、春节晚会、丰收节、节日节气……大大提升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的观感、质感、美感、好感,综艺文旅化、文旅消费化,消费文创化、文创时尚化,文物数字化、数字文艺化,文艺人设化、人设当代化,使广大观众为“真好看”下单、“有创意”下单、“长见识”下单,“泪奔了”下单、“我信任”下单。因此,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



只要教育者、创作者眼睛向着社会建设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当下人民群众生存最现实的方面注目、向着未来发展最美好的方面注目,见天见地见物、见风见雨见火、见人见事见心,把人与文、情与爱、衣与食、商与农、工与企、住与养、行与学、游与闲、娱与奇、购与用等结合起来,就能找到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的灵魂、灵感、灵性,内容主线才能完整、清晰,人物才能鲜明、贯穿,关系才能矛盾、多变,情绪才能丰富、饱满,才能具有思想性、历史性、艺术性,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动心、喜欢、爱看、最爽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


第三,迎接“变化”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今世界,变化是唯一不变的规律。昨天无法恢复、明天必须更新。教育才能让人接收新知识,文化才能让人创造新作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不是“蒸馒头”“烙饼子”,个个长得一模一样;也不是“大合唱”“音乐会”,人人一个音符、一个嘴型。在实践中看,人民群众生活千姿百态,艺术表述手法千变万化。如果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创作写的千人一面、说的千声一音、演的千篇一律,这不是生活、也不是进步、更不是创新。如纪录片《千里江入淮》,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尊重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5000年流淌不息的精神标识,具有现实和世界价值。



在主题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深融入遗迹、遗产、遗事。在表述上,全景式记录,通过“千年越”“凤凰引”“飞槽渡”“水调歌”“万物生”“千帆竞”讲故事、讲往事、讲真事。在叙事上,多线并行、多角转换、多面设计,将历史、现实、未来交织,从三国穿越当代。在语言的表达上,多维度开掘、多视角切入、多线条叙事、多手段呈现、多层次雕琢,让人想看、令人惊叹。在人物的塑造上,把各个时期、各行各业、各地沿线的历史名人、群众生活、社会发展描述的丰厚而生动,尤其是引用了毛主席的讲话,让人耳目一新、感慨万千。在技术的应用上,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平台搭建,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角色动画,无论是文字生成、还是剪辑合成,无论是场景设计、还是服饰道具,无论是配音配乐、还是美术场景等等,有科技引领、有特技支撑、有绝技演出,特别是AI技术有“再创”“拟真”“异感”的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