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笔记侠
-1~6岁CEO都在看的第一手笔记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技美学官方  ·  小米双Ultra来了 ·  昨天  
西安晚报  ·  看电影啥位置最好?很多人都选错了…… ·  2 天前  
西安晚报  ·  看电影啥位置最好?很多人都选错了…… ·  2 天前  
南京新闻  ·  5天891万人次! ·  4 天前  
南京新闻  ·  5天891万人次!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笔记侠

如果内耗太多,一定要读王阳明

笔记侠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4-11-20 21:30

正文


《更新书堂》· 第507篇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品书籍
《阳明·问道十二境》
范烨主编
责编 | 贾宁 排版 | 六月

8685 篇深度好文: 3266 字 | 10 分钟阅读


有人曾问梁启超先生,如何度过人生的痛苦?


他回复道:


“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阳明心学之法去做。”


当你感到内耗太多、心力交瘁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王阳明的思想。


或许,在那里,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和力量。


一、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开端


决策代表着改变——在某个时刻,你需要思考一条不同的路。


少年的王阳明才气霸漏,一首“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于天,还觉山高月更阔”震惊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李梦阳,称他有状元之姿。


然而,王阳明科考之路却一波三折,屡次落第。直到28岁,他才高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初涉官场,王阳明满腹抱负,一心为国为民。他忠心进谏,却因此得罪了宦官头子刘瑾,换来了牢狱之灾,并被贬到了蛮荒的龙场。


龙场位于贵州的大山里,四周毒雾弥漫,荆棘丛生,在这里生存也是一种挑战。


王阳明一路上躲过刘瑾的追杀,来到这里才发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他在附近的山上找到一处洞穴,以硬石为床,以茅草为被。


生活困苦,为了抵抗内心的焦躁,王阳明打坐、读《易经》、结合历年来的遭遇和所学所思日夜反省。


某天半夜,他定慧顿悟,参破天机,通晓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此即“龙场悟道”,也是流传后世的“阳明心学”的起点。




王阳明从小的梦想就是做圣贤,走了很多弯路,却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玄机。


在这里,他经历病重,看过生死,亲自开荒种粮,教村民读书,得到了快乐和满足,才渐渐明白了:向内探求,觉醒心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也许这也正是上天的奖赏。在最艰苦和最恶劣的环境中,他以最强烈的方式感知到了“心”力量的强大。


二、阳明心学的精髓


阳明心学有三个核心要点:


一是心即理。


王阳明年少时,程朱理学盛行,主张格物穷理。王阳明曾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却一无所获,反而累倒了。


从那以后,他不再崇拜权威,兜兜转转才终于在龙场这个地方悟道:万物皆内求。


有人指着树上的花问: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开花落虽然由花自己决定,但能否触动你的心弦,却取决于你的内心。


即使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只要内心保持平静和安宁,便如身处桃花源般自在。


二是知行合一。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知是认识,行是实践,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人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将其付诸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知识的真伪,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有一天,王阳明的弟子向他请教,自己的公务太繁忙了,根本无法专心学习,该怎么办?


王阳明说:“我从来就没要求你丢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其实你平常的断案就是在修行心学。”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在事中磨练,才是知行合一的真谛。



三是致良知。


曾经有人质疑王阳明的心学:如果心中的理是歪理,再去知行合一,岂不是谬论。


对此,王阳明给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那就是致良知。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


但是在成长过程中,良知会被欲望权利遮蔽,就好像明镜惹上了尘埃。


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实践的修行和不断地反省,剔除心中的邪念,使自己回归本真纯净的状态。


三、用阳明心学,找回生活的秩序


浙大哲学系教授董平说:


“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是帮人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并以此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实现人格的独立、健全、完整、统一。”



当我们内卷迷茫的时候,不妨重温一下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找回生活的秩序。


安顿好自己的心,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在《传习录》中有个小故事,说王阳明的弟子陆九川生病了,疼痛难忍。


他怨天忧人,诉说自己的命不好。


王阳明知道后告诫他,抱怨无用,常快活才是功夫。


陆九川听后豁然开朗,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生活。


一个月后,他的身体就完全康复了。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一遇到困境,就怨天怼地,只会把自己拖进负面情绪的泥沼。


王阳明说过:“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只在心。”



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正告诉我们,绝境只是心境。


只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稳住心态,修炼好内心,才能从容破人生的困局。


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法:


1.认识并接受自己的情绪


每天通过情绪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包括触发情绪的事件、当时的想法和感受。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模式。


当情绪来临时,不要立即判断它是好是坏,而是先接纳它的存在,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XX,这是正常的。”


2.培养清明的心智,掌控自己的情绪


内省机制:建立良好的内省机制,定期反思自己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并纠正不良的情绪应对模式。


灵活思维:面对紧急情况时,通过灵活思维来应对。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避免陷入单一的情绪反应中。


3.保持内心平衡,追求中正平和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情绪越是中正平和,福气也就越深。只有学会控制情绪,才能以平和之心笑对世间纷扰。


不妨像王阳明一样,定期进行冥想或静心练习,降低情绪波动,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为什么我们会迷茫?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知行合一”,想太多却没有行动。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不管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都要学会并且掌握,只学习不实践那是不可行的。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心学大师,是因为他开悟之后一直在践行“知行合一”。


想起来全是问题,做起来才是答案。


凡是先做了再说,一边做一边修正,才能增加成功的机会。



具体的落地执行方法:


1. 立即行动,小步快跑


面对困惑与未知,不要等待完美的计划或答案,而是立即采取行动。从小事做起,快速迭代,每一次的小步尝试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比如,想要学习一门新语言,不妨先从背单词开始,逐步深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