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忻儿童心理  ·  【从心理解孩子】2024秋季班正式招生(课程 ... ·  3 天前  
简单心理  ·  「当我开始爱自己」 ·  4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凡事先搞起来,就能解决 80% 的焦虑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与人沟通,要避开这4个大坑,否则一切白费!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04 19:03

正文




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推荐加入胡慎之老师的课程学习

 《高情商沟通术》
特惠价99元
共24节音频课,15~20分钟/节
提供逐字稿,无限回听~


我们经常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好的沟通。

那什么是沟通呢?两个人聊天是沟通吗?


事实上,沟通包含三个要素,分别是我、你和场景。


但有些人的沟通,却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中。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根本不在意你在做什么,或者当下的环境是怎么样的,他们只想表达自己。

通常这样的情况,不是叫沟通,而是叫使用暴力。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单方面沟通的出现,妨碍人与人之间建立情感链接,四种不良的沟通模式是需要我们注意的,它们分别是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


“越讨好,越恐惧,越羞耻”

讨好的沟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随时被别人抛弃的角色上,把对方放在一个暴君或控制者的角色上,我们只有依附对方,顺从对方才能活下去。


可这样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因为彼此双方不是处在同一高度上,这只会导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的亲密可言。而且,这样的沟通方式会带给我们两种极度不愉悦的感受。


第一种是恐惧。这很容易理解,不恐惧,我们也就不需要讨好。


正是害怕对方会抛弃自己,会对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才需要不断地去讨好,希望对方能一直喜欢自己,待在自己身边。


就像电视剧《如懿传》中的富察皇后,太后和皇帝稍微对她有些指责,她就会马上埋怨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令他们满意。所以,她的一生都活得很累,每天都在讨好不同的人,害怕别人对她有一丝不满意,然后抛弃她。


第二种是羞耻感。所谓羞耻感,就是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不是很好的事情,我很害怕它会被别人知道。所以为了隐瞒它,我需要去讨好对方,让对方忘记或者忽略了这件事的发生。


比如说,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很喜欢的杯子,因为害怕会被妈妈责怪,所以他可能就会去讨好妈妈。跟妈妈说:“妈妈,对不起,我打碎了你的杯子。你不要生气,我帮你捏捏肩”。


用类似这种的讨好方式,来回避自己内心的羞耻感。



“只要你不符合我的期待,我就指责你”

那第二种不良的沟通模式,是指责。


有一种指责式的沟通,我们很容易发现,因为它是一种意识层面上的指责,更多是由于权力的斗争产生的。在这场斗争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矮化和贬低对方,从而证明自己的优越和完美。


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一样,这些都是典型的指责话语,在这里面,只有自己是好的,对方肯定是不如自己的,是一个失败者的角色。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指责,是属于无意识层面的,我们很难发现它,因为它往往会藏在讨好的背后。


我们前面说讨好的时候,有提到说,讨好就是把对方放在暴君的位置上,所以一个人在讨好另一个人的同时,其实在内心中,对对方一定是有防备的。所以这个人表面上会表现出讨好,说很多好话,但他会因为防备和恐惧在心里暗暗指责对方,认为对方是一个苛刻的人,或者是一个想要控制自己的人。


同时,在指责的沟通模式中,是不需要任何情景的,它里面的对错都取决于说话人自己的标准。


前阵子我看了一部电影叫《如父如子》,里面其中一位爸爸斋木常用的沟通模式就是指责。孩子明明不喜欢弹钢琴,但为了让父亲开心,一直都很努力去学习钢琴,就是希望能得到父亲的一句赞许。但斋木永远都只会指责孩子弹得不够好,全然不顾孩子是否真的喜欢,也看不到孩子到底有多用心去做这件事。


所以,简单来说,指责的沟通模式就是,只要对方不符合我们的期待,那么对方就是错了,不管他经历了些什么。


这种沟通方式长期使用下去的结果,只会是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彼此的内心中都存有对对方的恨意。



“你只跟我讲逻辑,却忽视我的情感”

而第三种不良沟通叫“超理智沟通”,它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指的是,在沟通过程里,说话的人是不谈情感的,他不会共情我们,甚至还会给我们带去被忽视的体验。


我有个个案,她丈夫惯用的沟通模式,就是超理智。


她每次来到咨询室都会向我抱怨说:“我丈夫真的太理智了。每次争吵,他都要跟我讲逻辑,把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全弄明白。就像之前有次我不小心开车撞到别人的车,心又怕又烦,跟我丈夫说完,我丈夫都可以从我早上出门,过于急急忙忙,心不在焉,来解释我为什么会撞车。原本发生意外,我已经很不开心,希望他能稍微安慰我一下。但他那种超理智的沟通方式,真的丝毫没有让我继续沟通下去的欲望。反正我无论说什么,他都只是继续给我分析问题。


我们抛开情感层面不谈,会发现,我的这位来访者的丈夫确实是一个很有逻辑的人,他的这一通分析也确实是有理有据,但是他忽略了一点,自己要去沟通的人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路人,而是他的妻子,他这样的沟通模式会让彼此之间缺乏情感上的链接,从而忽视了对方的一些诉求、渴望和感受。


人本来就是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如果对方只是在很理智地沟通,那跟一个机器人说话,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我相信,如果我们每天在外面工作一天后,回到家还要面对一个没有情感的家人,那只会让我们感觉到很孤单,很无助,同时,在跟这个家人的相处过程里,我们也不会把内心的感受想法说出来,因为害怕得到的,还是一些没有共情的逻辑分析。



“用打岔的方式,来转移矛盾和注意力”

除了前面讲到的讨好、指责和超理智外,最后一种不良的沟通模式是:打岔


一般来说,我们会用打岔的方式来进行沟通,是因为两方面原因。


第一,是化解尴尬,比方说,家人聚会的时候,父母经常很喜欢讲我们小时候的糗事,但有些糗事会令长大后的我们感到很尴尬,所以往往这种时候我们就会使用打岔的方式来转移话题。


第二,是回避冲突,比如,妻子生日,丈夫忘了给她买礼物。妻子有可能会很生气地指责丈夫不爱自己,没有用心记住自己的生日,有些丈夫这种时候就会选用打岔的方式,来转移妻子注意力。


他们可能会说:“你今天穿得真漂亮,这件衣服是哪里买的啊?”。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再纠结在这件事上,双方就会产生激烈的冲突,这并不利于夫妻之间的相处。


虽然打岔的沟通模式,能有效避免冲突和尴尬,但它同时,也会给对方带去一种“我不想跟你说话”或是“我不屑于跟你讲话”的感受体验,令人感觉到被忽视。




总的来说,这四种不良的沟通模式都存在着几个共通点。


第一,在这些沟通模式中,我们的关系肯定是对立的,它绝对不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而且,我们也不会在这段关系中,体会到彼此紧密链接的感觉。

其次,当别人用这样的方式跟我们沟通时,往往会令我们感觉,自己对这段关系是没有贡献的,而且还有可能是个会给别人制造麻烦的人。


最后一点就是,这四种不良沟通模式的产生,都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沟通三要素中的其中一样,比如,缺乏了情境,就会进入指责的沟通模式;缺乏了你,就会进入打岔的沟通模式。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使用的沟通方式,恰恰是我们被对待过的方式,我们只是在不断地复制运用。


也许有人会问我,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吗?


有,那就是一致性沟通。


这部分内容我将会在周五的文章里,跟你分享,到底什么是一致性沟通,一致性沟通遵循什么原则,它又是如何进行的。欢迎你准时收看


——本文摘于胡慎之著作《走出原生家庭》



  作者介绍 

胡慎之,心理学家。
家庭关系顾问。
向日葵爸爸发起人。

向日葵心理咨询创始人。

中国心理服务机构联盟副主席。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

20年的咨询实践,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



【课程福利】在这里

☟☟☟


扫码提升沟通技巧




如果此时你正在经历着人际关系或人际沟通的困扰,推荐你来找我们聊聊~


胡慎之心理工作室 &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

☟☟☟

添加咨询顾问为你推荐咨询师





关注我 设星标


jin
为你推荐:
(点击即可阅读)

1、三种常用的暴力沟通方式,你中招了吗?

2、沟通中最关键的是,允许沉默
3、这三种人,不适合沟通

点击“阅读原文”,带你走进关系心理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