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熊老师的艺术课
绘本、阅读、艺术教育 ·艺术全语言学习 ·全息化思维 ·综合艺术语言叙事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销售与市场  ·  2024年度营销案例红黑榜Top30 ·  15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浙江海港、福建港口与莆田市政府三方签约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我国又一大港部署DeepSeek ·  3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外运集运东南亚新航线,2月22日即将起航! ·  3 天前  
廣告狂人  ·  格力改名,市场部天塌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熊老师的艺术课

这些鼎鼎大名的艺术作品该怎样欣赏?| 熊亮老师艺术课新班招募

熊老师的艺术课  · 公众号  ·  · 2018-02-26 09:45

正文

本文是“熊老师艺术基础课中的中西方艺术大师”系列作品之四,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篇,谢谢hana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


中国画特别是 山水画 到了 发展已经非常 成熟 ,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还强调画中 意境 。因着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的缘故,绘画被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 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

苏轼(北宋)

枯木怪石图

纸本水墨,26.5cm×50.5cm

清初,山水画家大多直承明末文人画传统变而化之 。明清易代的“天崩地析”之变,在当时的封建士大夫中造成了一批遗民,他们怀着孤臣逆子之心遗世独立,其中包括八大山人和龚贤,他们所经历的坎坷遭遇,借助绘画的形式宣泄出来,抒发身世之感和亡国之痛,表现不向命运屈服的生命力。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反对“奉师说为上智”,或更加独抒个性且大胆创造,或主张“我师造物”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画派画风大异其趣。


-

01

-

米友仁(宋)

1074-1153


如果将他的名字抹去,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十二世纪起,中国的山水画会从北宋的注重写实而走向了个人情绪表达。


说到宋朝文人画,就不得不提米芾、米友仁父子二人,如果将他们的名字抹去,可能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 自十二世纪起,中国的山水画会从北宋的注重写实而走向了个人情绪表达。


北宋山水画家极注意观察自然,师法造化,崇尚传神地描绘自然山川景物,流行的是李成、范宽的雄峻山川。


李成(北宋)

晴峦萧寺图

绢本水墨


李成作画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旷的空间,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景色抒发胸襟。所画山水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


郭熙(北宋)

早春图

绢本水墨158cm×108cm


北宋前期山水画家极注意观察自然,师法造化,艺术上大多遵循李成传派,经过一百余年多发展,在实践及理论上又有新的提高。郭熙突出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成就。

而米芾(书法“宋四家”之一)、米友仁父子则运用 简笔淡墨 ,表现烟云溟蒙的意趣,画法上不再追求工整精细,而是信笔挥洒地表现江南山水的神韵, 崇尚天真,表达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由此创造出了山水画新的面貌。


绘画史上将米友仁和他父亲米芾的作品合称为米氏云山或叫做“米家山水”,或 “米氏云山 ”。

米芾(宋)

珊瑚帖

纸本,行书

遗憾的是米芾的画作如今已不存世了,其绘画风格可以从他的长子米友仁的的传世作品《潇湘奇观图》与《云山得意图》中探知。


米友仁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宋室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


《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之一。他用淋漓的水墨表达江南山水中云雾变幻的奇境,只用简笔淡墨挥洒点染来表现烟雨掩映的景象,山峰、江水、树木并未作具体细致的描写,却传神地呈现出自然界在苍茫雨雾中的特殊韵致。


请横转手机屏观赏下图

米友仁(宋)

潇湘奇观图

纸本水墨,19.7×286cm

古人谓山水画 “至两米(米芾、米友仁父子)而画法大变,盖意过于形” ,“米氏云山”的新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延伸阅读







风格与世变

——中国绘画十论

作者: 石守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绘画十论
2008年









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

作者:  [美] 高居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10

-

02

-

陈容(南宋)

1189-1258(约)

“诗文豪壮,暇则游翰墨”


陈容是南宋画家,字公储,号所翁,陈容不仅擅画龙,还擅长画松、竹、鹤,虎,当时,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以能得到“所翁龙”而倍感荣幸。


陈容画的龙成为后人画龙的典范, 甚至在 日本,几百年来凡有龙图案的画亦绝大部分是仿效陈容 。日本著名画家小泉淳作曾由衷地评价道:陈容的龙富有魅力,像真的一样活泼跳动,只有天才才会画出这样的画。

葛饰北斋

绘有龙与蛇的纸灯笼

1818年

葛饰北斋

1844年

目前海内外所藏署款为陈容的画龙作品共22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共11件,海外11件。


其中包括例如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的3件真迹:现藏于中国美术馆、广东省博物馆的两件《云龙图》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墨龙图》。


还有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的《五龙图卷》,以及今年3月纽约佳士得“宗器宝绘 ─ 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专场,以4350万美元落槌(约合人民币超3亿元)的《六龙图》。


最为著名的《九龙图》,作于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请横转手机屏观赏下图

陈容

九龙图

1224年

纸本朱色淡彩,46.3cm×1096.4cm


《九龙图》现存画面仅是卷轴部分残片,九条形态各不相同的四爪巨龙或游行于雷电云雾中,或在汹涌的波涛里穿行,或老龙仰首眷顾小龙,小龙嬉戏于旁,刚劲自由的笔力和虚实相映的画面,营造出磅礴、狞厉的气氛。


有人认为,整幅《九龙图》,龙行走方向几乎都是西北,是作者喻指宋王朝所丧失的西北国土。此说有待考证,但是南宋的文人画家们的确常常通过作品隐晦的表达北望故土的忧国伤怀之情。


陈容创作 九龙图》的时代,绘画正处于院体画向文人画转型的过程中 绘画到 两宋时期,仍然是宫廷画师(如王希孟、李唐、张择端等)占据主流的时代 北宋晚期兴起的文人画运动在南宋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 元朝文人画开始占据主流 ,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陈容无疑起了相当的作用,陈容所作 《九龙图》,作为过渡型的重要代表,画中有题诗,卷尾提记,诗、书、画相结合,这是文人画与宫廷绘画的一个重大区别

北宋图画院学生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1113年

绢本设色,51.5cm×1191.5cm

元四家之一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纸本水墨,33×636.9cm


-

03

-

龚贤(清)

1618—1689

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 龚贤


龚贤是明代著名的 遗民画家 ,金陵八家之首。他的山水画对对我国近代的画家如 黄宾虹、李可染 等人都有很深的影响。







黄宾虹(左)与李可染(右)的山水画作品

龚贤青年时在秦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当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通过复社,龚贤在南京士大夫中显露头角。


然而,在那个“天崩地解”的时代,文人才子们也无法脱离国破家亡的漩涡。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龚贤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难。 这时,龚贤的生活非常贫困,为了生活他离开南京,漂泊流离于各地近二十载,以卖画和做私塾为生,当他再次回到南京,已年届五十。


公元1689年 孔尚任 到南京,结识了比他大30岁的龚贤,二人志趣上却很投合,孔尚任还是龚贤的主要经济资助者。康熙二十八年(1689),龚贤病故于南京半亩园,死后因家贫而无钱棺葬,丧事全凭孔尚任料理,并抚养他的遗子。孔尚任十年后完成的名剧 《桃花扇》 ,其中许多内容就是龚贤在南京的亲身经历。











龚贤

水墨山水册页

30.2 x 62.9 cm








龚贤

十二月令山水册

27.3 x 41 cm


龚贤的山水画无论从布局、意境到艺术技巧来说,都具有 独创精神


他的创作 继承 了五代的山水画家 董源、巨然 ,以及 宋初北方画派(李成、范宽) 的笔墨,又学习了宋代的 “米氏云山”的“积墨法” ,但画面仍注意严谨、写实。在此基础上,他主张 “我师造物” ,即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 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 ,龚贤的山水画中丘壑多取自 实景 ,所以画面的风格朴实又生机勃发。

董源(五代)

溪岸图

绢本水墨

范宽(北宋)

谿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龚贤的山水画非常 重视构图 ,因此他的山水画构图往往力求在 稳健中求奇特,于险绝中见平整 。他的画视野开阔,气象万千。画面布局很 “满” ,但又用云带、流水作为空白 透气 ,因此在视觉上 “满”而不塞

龚贤

夏山过雨图

纸本墨笔,141.8cm×57.5cm

龚贤

木叶丹黄图

刘纲纪在《龚贤》一书中称赞“龚贤是我国明清绘画史上一个独创的、有着坚实的 现实主义精神 的画家”。清初的南京画坛,名家辈出,龚贤没有像集 宋元之大成的“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那样显赫的地位。另外,当时山水画推崇“清疏秀逸之趣”,而龚贤的画却 “沉雄深厚” ,因此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比八大山人和石涛要小。

王原祁

秋林远黛图

王鉴

烟浮远岫图

王时敏

云山图轴

王翚

杏花春雨江南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山水画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国内外对龚贤研究的重视和深入,他在画史上的地位逐渐得到应有的评价。当代画家贾又福评价龚贤: “一代宗师,其艺术成就与名声和石涛、八大等四僧并驾齐驱,当之无愧。”







气势撼人

——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

作者:  [美] 高居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

-

04

-

八大山人(清)

1626-1705

王子与僧侣的孤独 与梦想


在中国,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部文人抗争史。


朱耷,更多的人知道的是他另外一个名字“八大山人”。朱耷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几乎得到永乐皇帝半壁江山)的九世孙,祖辈、父辈都是修养深厚的书画家,生长在宗室家庭的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艺术陶冶。


贵族生活在朱耷19岁这一年戛然而止——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亡,不久父亲去世,名宗室的身份变成了他的生存障碍,国破家亡,远大前途和理想都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中幻灭,为免遭迫害二十三岁便落发为僧。

在八大山人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符号,这其实是“三月十九”四字,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亡的日子。

虽然朱耷也曾试图通过宗教来摆脱身世的痛苦,但内心的矛盾导致他精神崩溃,大概在他54岁时他精神失常,时而大笑时而痛哭。


朱耷59岁还俗,隐居在南昌的一些地方,62岁那年(1684年)开始以“八大山人”为号,并且以卖画来维持生计。


“八大山人”不是“八大”之“山人”,而是 “八大山”中“人” ,“八大山人”在书写上可以呈现出 “哭之”“笑之” 两种形态和理解。






八大山人在书写上可以呈现出“哭之”“笑之”两种形态和理解

屐形印,此印印文形状像一只木屐,文字内容不明。张大千认为印文是“一”字横穿“山人”二字,读为“一山人”。王己千(王季迁)则将这个图形拆解成“八大山人”四个字

八大山人的画非常简单,常常是一张白纸,两三笔,甚至两三个墨点就完成了。每每一条鱼,一只鸟,一只雏鸡,一棵树,一朵花,一个果,甚至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能达到这样极简的程度,是因为他 掌握了所要描写对象的形态的基本特征,并经过反复提炼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销售与市场  ·  2024年度营销案例红黑榜Top30
15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我国又一大港部署DeepSeek
3 天前
廣告狂人  ·  格力改名,市场部天塌了!
3 天前
为美好的世界献上雷姆  ·  海贼王的自我修养,路飞唯一让小编讨厌的地方
7 年前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  演讲实录丨芮勇:PC^3的ABCD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