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高考方案陷入“纳什均衡”(上)
安阳 郭山
预警:此文较长,且较枯燥,全文无笑点。且阅读过程中需要思考推理。不爱读此类文章的朋友请慎重阅读。对于因阅读此文产生的生理不适,本人不承担责任。毕竟您有权不阅读此类文章。
注:本人非数学专业和经济学内行,对于博弈论的理解十分肤浅,下文中可能有很多专业错误,如有严重的逻辑漏洞,请专业人士赐教。
一、什么是“纳什均衡”?---从博弈说起。
看过电影《美丽心灵》的该知道数学家纳什。
纳什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纳什均衡”。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推论。
了解“纳什均衡”,必须先从博弈开始说起。
人类社会中的所有集体活动都可以用“博弈”来解释。
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A和B在一起吃饭,A分配到一份面条,B分配到一份米饭。面条和米饭的热量和售价相同,两人各吃各的,各自占有的福利=1,总福利等于2。
经过一段时间后,A对面条产生了厌倦,于是在某一天,A想尝尝B的米饭,这就产生了A、B之间进行博弈的可能。
博弈一:A身高马大,孔武有力,采取暴力胁迫手段夺取了B 的米饭,A一人吃了两份饭,B无饭可吃。此时,A的福利为1+1=2,B的福利为1-1=0。A+B的总福利不变仍为2。这轮博弈没有增加总福利量,只是福利发生了转移,这种博弈结果称为“零和博弈”。例如,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凭借暴力对农民的残酷剥削,社会中的各种犯罪行为,就类似于零和博弈。又如,超级中学独占了全省的清北升学比例,代价却是普通中学的日益沦陷,也类似于零和博弈。在生活中,这类结果也称为“单赢”。成因在于博弈双方资源(实力)的不对等。
博弈二:B被A打劫后,痛感自己的羸弱,苦练搏斗技能。某一天当A故技重施时,遭到了B的强力反弹,两人陷入了激烈争抢,在争夺中面条和米饭都被破坏而无法食用。结果当天,两人不但都挨了饿,而且还都受了伤,还要去医院疗伤,疗伤过程假设将减少各自的福利0.5。所以,这一轮博弈的结果是双方的福利均为-0.5,达成的福利总量为-1。这种导致福利总量减少的博弈称为“负和博弈”。例如,两国之间惨烈的战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欧洲的生产力,减少了全欧洲的福利总量;历史上有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旧王朝,严重破坏了生产力但只是开辟了新的封建王朝,在一段时间内也减少了文明社会的福利总量。在生活中,这类博弈结果也称为“双输”。成因在于博弈双方力量接近,且均采取对抗策略。
博弈三:痛定思痛,A,B握手言和,采取合作策略,各自把一半饭菜与对方交换,双方都能品尝到对方的饮食,口感和营养比原来都大为提高,弥补了原来各自身体营养的缺乏,由于两人的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况都因此轮博弈得到了改善,故福利都比原来增加了0.2,所以两人的福利都变为了1.2,这轮博弈达成的福利总量为2.4。对比初始状态,福利总量增加了0.4,所以这轮博弈为“正和博弈”。例如,二战后成立联合国,减少了各国冲突,增加了世界福利总量;欧洲成立了欧共体,经济全球化深入推动各国合作,世界经济和福利总量飞速提升;某省中学均衡发展,彼此都能遵循教学规律,师生的身心状况都比较和谐。在生活中,这类博弈结果称为“共赢”。成因在于博弈参与者改变了博弈策略,从对抗走向了合作。今天的文明社会,即使是实力不对等的博弈,占上风的一方也往往不会采取直接掠夺的策略,就是看到了合作策略能带来长远的稳定收益。这是人类文明经过反复博弈后的理性选择,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总结一:博弈的结果
A、参加博弈的当事人,有三种博弈结果:
1、正收益。或是只收益无损失,或是收益大于损失。
2、负收益:或是只损失无收益,或是损失大于收益。
3、零收益。或是无收获也无损失,或是收益和损失正好相互抵消。
B、就博弈各方的总体收益之和看,也有三种结果:
1、把参加博弈各方的所有收益相加,得数为正数的为“正和博弈”,此时,博弈的结果整体促进了社会的福利。如联合国推动全球福利增加,欧共体推动全欧洲发展,全球化突进世界整体发展,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进步,工业革命推动人类飞跃。
2、把参加博弈各方的所有收益相加,得数为负数的为“负和博弈”,此时,博弈的结果整体减少了社会的福利。如国家之间的战争,国家内部的内战,商家之间恶性降价,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等。
3、把参加博弈各方的所有收益相加,得数为零的为“零和博弈”。此时,可能博弈的某一方是利益获得者,另一方是利益损失者,也可能大家都有得有失,但得失相互抵消后,社会的总福利只是发生了转移,但总量维持不变。如犯罪,抢劫,班级排名竞争,单位绩效排序等。
总结二:博弈的策略选择。
1、在社会总福利供给有限情况下,博弈者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
2、参与博弈双方的资源(包括实力、地位、信息等资源,)对比,会影响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优势一方天然会有掠夺弱势一方的冲动,即总想“单赢”。
3、对抗性博弈在短期内可能增加优势一方的收益,但长远看来,由于弱势方改变博弈的策略(从忍耐到反抗),对抗性博弈会导致双输的结果。即:形成“双输”。
4、由对抗性策略发展为合作性策略,达成“共赢”,是符合博弈双方长远利益的最佳理性选择。每一方都放弃了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对抗博弈,选择了能带来长期稳定增加福利,且风险最小的合作博弈。但,前提是:博弈双方的实力趋于接近;参与博弈的任何一方都能压制自己的短期牟利冲动(很难压制),提升维持长远收益的博弈理性(很难提升)。
5、博弈的策略主要有三类:对抗类(竞争、斗争),合作类(分享、交易、协议)、放弃类(认输,或者弃权,或者寻找其他博弈。利益相关,此策略很少出现)。一般来说,对抗类的博弈,尤其是恶性对抗,导致的结果往往导致“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而合作类的博弈结果则更容易指向“正和博弈”。
二、“纳什均衡”:一种负和博弈的僵局。
承接前文,“负和博弈”是最差的一种博弈结果。
引入:而“纳什均衡”则是指无法终结,且持续恶化的“负和博弈”。(“纳什均衡”有数学定义和经济学定义,本文侧重其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含义。)
含义: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博弈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博弈演进中,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博弈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换句话说,除非所有人同时改变策略,否则没有任何人会改变策略,则该博弈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延伸:在没有强大外力介入情况下,“负和博弈”中的参与者无人肯改变博弈策略,无人愿意与其他参与者合作,“负和”局面不断恶化,博弈的结果越来越差,导致社会总福利持续减少的恶果。
继续举例:
举例一:手机品牌M发明了某项先进技术,使手机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升,消费者愿意为此技术买单,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M品牌的手机。其他品牌也纷纷购买M品牌的专利改进产品,结果所有手机品牌的售价和利润都有所增加,但M品牌的收益最大。消费者尽管出价更高,但获得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对手机市场来说,这一轮博弈就是“正和博弈”。这一轮博弈的特点是:竞争、技术进步,分享和品牌合作。
举例二:手机品牌M缺乏技术突破,品牌降价20%,意图提高市场份额。这时,一轮博弈就开始了。其他大部分厂家不降价(或没有降价的实力),市场份额萎缩,最终被M品牌击垮,M品牌独占了市场。然后M商家恢复原价。在这一博弈过程前后,其他品牌无收益,净损失,M品牌的利润大增,为净收益。而整个手机市场的利润总额不变,消费者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对于手机市场来说,这一轮博弈就是“零和博弈”。此轮博弈的特点是:技术停滞,竞争对抗。
举例三:手机品牌M降价20%,意图提高市场份额。其他手机也相应降价,以价格战捍卫自己的市场份额。最终大家的市场份额还是固守原来的市场份额,在市场销量总体不变的情况下,所有厂家的利润额都下降了。整个手机市场的利润总额减少。这一轮博弈结果就是“负和博弈”。但,悲剧的是,任何厂家也不敢再恢复原来的价格了,因为如果它胆敢涨价,就意味着自己市场份额的减少,甚至可能出局。这一轮博弈达成的结局就是“负和博弈”的僵局。由于这一局面中的任何一方不敢再轻易改变自己的策略,因为任何改变都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形成了“纳什均衡”。此轮博弈的特点是:力量均衡,对抗僵持。
从博弈论角度简单来说,“纳什均衡”就是多角色群体博弈中形成的稳定的“负和博弈”局面。简单来说,是参与游戏的各方都是输家。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大家都是输家,但无人肯改变博弈策略,因为任何策略改变对自己都不利。所以,坚持当下的策略选择反而是对博弈参与者的最佳选择。
举例:纳什均衡的推演:愈演愈烈的作业。
作业布置多少合适?这可不光是写作业的学生和布置作业的老师博弈的结果,而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作业这轮博弈的参与者有学生、家长、老师、班主任、学校管理层、其他竞争学校、政府。
根据前文所述:
其一、参与博弈的每个角色都有利益最大化的冲动,特别是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冲动;
其二、越是掌握资源优势(包括权力、地位、奖惩手段等)的参与者,越有采取强制性博弈策略的冲动。
其三、强制性博弈手段带来的往往是“零和”或“负和”局面。
其四、在信息、资源、地位等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博弈参与者选择合作策略的可能性较小。
从学生的角度看,写好作业能带来正收益,但这个收益比较缓慢长远,而少写作业带来的玩耍收益是短期可见的收益。所以,学生总是有少写作业乃至不写作业的冲动。但悲催的是,学生在博弈中和其他各方相比,比如在与家长、老师、班主任的角力中,处于绝对的资源弱势地位,因此,学生往往被迫完成远超自己乐意承受限度的作业。
从老师的角度看,存在着和其他老师的业绩评比问题。业绩考核的周期越来越短,是短期收益;而学生的愉快健康成长是长期收益。因此,老师总有为短期收益多布置作业的冲动。
从家长来看,自己的孩子要和其他孩子比拼;对班主任来说,要和其他班级竞争成绩;管理层来说,要和其他学校竞争业绩。而各种业绩考核的要求日趋苛刻,因此,他们都具备推动作业增加的策略冲动。
第一轮博弈: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学生能顺利完成,也乐意完成。双方的博弈策略为合作博弈,师生都是正收益,此时为“正和博弈”。
第二轮博弈:来自家长、考核机制和管理层的压力,推动了某一科教师增加作业量。当此学科作业量激增后,那些作业量较少的学科的学习时间将被严重蚕食,为了捍卫自己学科的学习时间,这些学科老师也被迫增加作业量。此时,所有学科的作业量都持续增加。学生的身心健康受损,写作业的积极性下降,教师的批改作业量和劳动强度也大为增加,但大家的考核排名并未有本质变化。此时,博弈就进入了“负和博弈”阶段。但,悲哀的是,此时没有老师敢减少自己的作业量,因为你一旦减少作业量,学生就会把这部分时间用于写其他作业,你的学科利益就会短期受损。这就形成了大家相互加码,无人选择退出的“纳什均衡”局面。所以,纳什均衡下大家的福利总和尽管减少了(所有参与者都更累了,但排名收益并未有大的变化),形成了没有赢家的局面,但坚持当下的策略却是僵局中每个参与者的最佳选择,因为改变当下的策略,自身的利益会减少的更快。
这就解释了作业为何愈来愈多且难以控制难以减少的内在机制。作业布置的“纳什均衡”,其原因就在于管理层用短期的评价机制考量学生学习,必然推动各个博弈参与者为谋求短期收益,采取非理性的对抗性博弈策略。最终形成“负和博弈僵局”,即“纳什均衡”。解决的办法有几个选项:授予学生作业的选择权,即博弈的话语权;用长期收益的评价体系代替当下的短期评价机制;建立信息交换和合作机制,为各方合作寻找可能性;寻找替代升学资源的补充,缓解资源焦虑,通过提供新的选项来转移家长的博弈策略。
同理,疯狂的补课,恶性延长的学习时间,都可以在“纳什均衡”中找到答案。
此前,本人曾在“剧场效应绑架的教育”一文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原文可查看本号历史文章,或点击:
从坐着看戏到站着看戏—兼谈教育现状。
综合前文,
1、正和博弈增加了社会的福利总量。达成正和博弈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应尽力创造条件增加或维持正和博弈。如十字路口红绿灯制度就是典型的合作型正和博弈。大家在路口越合作,每个人的长期通过效率越高,社会的整体交通福利越好。反之,无红绿灯设计,或红绿灯故障的路口,每个人都抢行,极容易形成人人难以通过的负和博弈。
2、零和博弈改变了福利的分配状态。有的时候可以选择或必须选择(如遏制房地产市场的暴涨,缓解贫富分化的累进税制度),除少数情况外,大多数时候应避免选择零和博弈,因为福利的转移会激化社会矛盾,且又不能带来社会总福利的增加。
3、负和博弈减少了社会总福利量,且增加了各方的对抗,会激化矛盾。故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应引导各方淡化短期利益,重视长期收益,促进各方合作,减少各方对抗。目的是避免形成负和博弈的局面。
4、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正和博弈很容易演变为负和博弈,而负和博弈很难转化为正和博弈。除非直到游戏崩盘或其他替代性博弈出现。(如封建社会的盛世总是演变为乱世,而乱世要中兴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一般是直到王朝灭亡(游戏死机)后开始新的游戏,新的游戏中统治者和百姓开始新的合作,才可能再次出现盛世。)
5、要避免形成负和博弈尤其是纳什均衡,可以从几点入手:
其一、增加资源供给,缓解福利焦虑。因为资源越是短缺,人们越趋向于非理性的短期利益,趋向对抗,拒绝合作。比如增加公交车数量就缓解了人们争抢公交车的拥挤现象。
其二,增加其他选项。技术进步带来替代资源的爆炸式增长,是缓解博弈困境的重要机遇。比如开通地铁,大大分流了人们对于公交车出行的依赖。或者利用互联网在家分散办公,减少了人们集中出行到公司办公的数量,从而会减少人们对公交车的依赖。
其三、增加合作机制。防止博弈各方中某一方实力过于强大,否则强势集团很容易为了赢者通吃而破坏合作。如出租车司机往往为了自己利益,常拒载短途旅客,应授予乘客举报重奖的权利。
其四、在资源供给短期内难于增加供给,技术进步缓慢情况下,改变利益分配方案可能也是一个思路。比如引导人们错峰出行,对低谷期出行采取票价优惠以减少高峰期的拥堵。又或者增加长期收益的分配权重,减少短期收益的分配权重。比如企业中的期权奖励替代现金奖励;学校用教研成绩或学生认可度替代分数评价。
三、延伸:博弈策略导致的制度变形。
由于人类社会的博弈处于多纬度,持续性,复杂性,交叉性的特点,多种博弈相互叠加,其博弈的实际演变远比前文所述要复杂的多。静态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决策,往往在执行中被当事人的博弈选择所扭曲,使制度偏离初衷,形成和制度初衷背道而驰的局面。即往往初始的正和博弈会演变为负和博弈。
举例一:利益博弈导致的制度变形--以医保制度为例。
近十几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成就就是建立了覆盖城乡十几亿人的医保制度。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疗保障系统,堪称民心工程生命工程。
1、正和博弈的制度起始:
医保制度的目的是提升居民保健水平,用社会统筹(合作)的思路解决看病贵,大病费用无力承担的窘境。采取个人、企业、政府共同出资,患者在医保范围内的就医费用由医保报销的制度。这是一种典型的合作性博弈:政府、个人、企业、医院相互合作,前三者出资金,医院出技术,最终达到提升全社会所有参保者健康保障水平和降低患者医疗经济负担的目的。显然,这属于典型的合作策略达成的正和博弈。
2、各方博弈策略导致的制度变形:
如前所述:正和博弈要稳定维持,需要几个条件:相对充足的资源;博弈各方的合作策略;博弈各方选择理性的长期收益,放弃短期收益;博弈各方资源实力的对等;博弈中信息沟通畅通。
在医保制度这种博弈游戏中,最弱势的参与者是病人,因为他们尽管人数庞大,是医保资金的最终出资者,但由于不掌握医疗资源,无数患者又处于相对分散的原子状态,所以不可能组织起来和其他力量形成对等博弈。对于病人来说,付出短期损失(医保缴费),赢得长期健康保障(一旦患病时的医保报销),绝对是最佳的理性选择,所以,他们没有理由不选择长期合作的博弈策略,即按时缴费。除非,自己的医保报销不能兑现。
作为政府来说,是博弈中的强势力量,因为政府不仅掌握着庞大的医保资金,而且有强大的行政权力。作为老百姓的救命钱,庞大的医保资金的长期收益是提升百姓的健康水平,但这个收益在短期内对政府的需要来说,显得很不刚性,显得十分遥远。尤其是在当下追求短期GDP的政绩考核机制下,政府总是有一种短期收益冲动,就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经济增长,如改善基础设施,打造形象工程上。因此,往往在财政紧张的地区,政府应补贴的那一份医保资金迟迟不能到位,甚至局部地区还有挪用医保专项资金用于修桥铺路的情况。因此,很多地方的由财政补贴的那一份医保资金并未能足额准时到账。总结:为了短期收益,政府博弈策略由积极合作转向消极合作。
作为企业来说,按政府要求必须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相对于政府,企业处于弱势,而相对于职工,企业又是相对强势。有限的资金对于企业来说,用于投资项目是短期收益,用于职工健康是长期收益,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保有少缴、拖欠、甚至拒缴职工医保费用的冲动。尤其在经济下行时,企业拒绝为职工缴纳医保的现象并不罕见。总结:为了短期收益,企业可能选择拒绝合作的博弈策略。
作为医院来说,面对患者掌握着技术和信息优势,存在着开大处方、进行过度医疗谋取短期利益的冲动,反正病人也不懂医疗技术。而且,当病人的费用大部分由医保报销时,病人也存在纵容医院过度医疗的冲动,反正药吃不完还可以在家里备用,多一些检查是效果更好。某些就诊患者少的社区医院,甚至采取送回扣的方式,让一些没病的健康老人以某种慢性病的名义天天在医院“住院”,以制造假病人的形式套取医保局的真资金。以上短期行为导致医保资金大量浪费,直至出现了医保资金入不敷出的局面。总结:医院牟利优先,采取的博弈策略是整个游戏崩盘的关键环节。
3、负和博弈局面的形成:
承接前文,某些地方到了每年的下半年,往往造成急需资金支持的危重病号无法报销费用的困境。上半年一些没有病,或病情不重的病人占用了大量医保资源,而下半年真正有重病、急病的患者却不能获得医保资金的支撑。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医保局出台新政策,每家医院在医保局的报销总额设上限(政府选择对抗策略)。结果医院往往在每年头几个月就用完了医保限额,后半年只收治自费病人,拒收医保患者(医院选择对抗策略)。这些患者就医无门,也采取对抗的博弈策略,即在下一年度选择不参加医保,结果导致政府账户收入进一步减少,然后分配到各家医院的报销限额也随之降低。于是,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负和博弈”僵局,医保体系有崩塌的危险。发展到最后,医院、患者、社会、医保账户会形成“共输”的局面。社会的总体医疗福利随之减少,人们的健康福利也随之减少。
总结:为了短期利益,各方博弈策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枯竭,最终博弈参与者走向对抗,正和博弈演变为负和博弈。
分析:在医疗资源总体有限的前提下,要防止医保博弈由“正和”演变为“负和”的制度变形,关键在于:遏制各方的短期博弈行为,从长期角度评价政府和医院的业绩,比如不再以GDP作为政府的业绩指标,而以民生改善作为考核目标;不再以营业额、病床数、门诊量考核医院,而以患者的满意度和疗效作为考核指标;对不为职工购买医保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等。
四、再次总结:博弈对制度设计的意义。
(一)再次强化文本基本点:
1、博弈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
2、博弈参加者始终保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冲动,尤其是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但,这种冲动导致的结局往往并不美好。
3、选择什么样的博弈策略,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总福利。长远看来,合作策略有利于共赢,对抗策略往往导致共输。
4、减少对抗类博弈,增加合作类博弈,才能减少负和博弈和零和博弈,增加正和博弈。更关键的是,警惕正和博弈演变为负和博弈,尤其是形成“纳什均衡”。
5、减少短期利益对博弈策略的影响,引导长期利益和机制在博弈游戏中发挥作用。
6、跳出游戏之外,从资源转移,技术革新等角度打破博弈僵局。可能是摆脱博弈僵局的高一级选择。
(二)从博弈的角度看什么是好的制度安排(方案)?
*什么是好的制度安排(方案)?
A、从福利的角度可以给出以下答案:
1、能增进社会福利总量(或减少痛苦总量)的制度安排,如产权保护制度、保险制度等;
2、某制度(方案)不能增进社会福利总量,但通过福利的合理转移,减轻了过于悬殊的福利分配,进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减少了社会冲突。如累进税制度。
反之,减少了社会福利总量的制度是糟糕的制度,或者尽管没有减少福利总量,但拉大了福利悬殊,激化了社会矛盾的制度,也是糟糕的制度。
B、从博弈的角度可以给出如下总结:
能形成“正和博弈”,避免形成“负和博弈”的是好的方案。或虽然形成“零和博弈”,但不至于激化矛盾的方案,也算是不坏的方案。至于陷入“负和博弈”僵局的“纳什均衡”,将是最糟糕的方案。
1、好的方案应引导博弈各方遏制对抗策略,倾向选择合作策略;
2、好的方案应引导博弈各方压制短期利益策略,倾向选择长期利益的策略;
3、好的方案应公平优先,只有公平才能引导博弈各方倾向于合作策略。
4、好的方案应减少漏洞,因为微小的漏洞将随着博弈策略的演进,导致整个方案在实施中严重变形,从而很快会背离方案的初衷。
5、“帕累托最优”,应是方案设计的终极方向。即:相对于旧方案,新方案的最理想状态是:至少有一个参与者因此方案增加福利,不会有一个参与者因此方案减少福利。
(三)从制度设计和博弈的角度审视新高考方案:
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高考制度作为全社会深度参与的博弈游戏,经过了多次调整改革,但其所承当的基本功能和考试选拔方式没有实质的变化。
四十周年之际,高考制度终于迎来了一次大的调整(2017届是浙江、上海首届新高考方案进入大学的年份。)。
作为新的高考方案,3+3方案已在浙江、上海落地实施一轮,正在全国各省市全面铺开。在浙沪的实践中,新高考方案收获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何完善这一制度,避免新高考方案在各方的博弈中产生制度变形,防范新方案从制度设计者的良好初衷走向制度设计的反面,甚至陷入负和博弈的“纳什均衡”,究竟是“四十不惑”,还是“四十迷惑”,有待各方深入总结分析。
毕竟,高考对一个民族的未来,其影响无远弗届。
对此,笔者将在后续推文中对新高考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如果您看到此处,您辛苦了。祝你一切安好。
题外:
一、鉴于本人“剧场效应”一文遭多家公众号违规侵权转载,甚至有个别公号在稍作补充(加头添尾),主体部分有80%以上仍是本人原作的情况下,标注是其原创,对此行为本人表示关注和愤慨。根据著作权法,一篇文章对另一篇文章的引用超过30%,即被认定为抄袭。请此类所谓的“专家”“作家”“专栏作家”自重。毕竟你是文明人,就该做文明事。至于某些公号声称找不到原作者,所以只能不署名转载,我提醒这些朋友一句:一篇文章,你可能不知道是谁的原作,但至少你应该知道这文章不是你的作品吧。所以,你就不该转发了别人的文章,然后又让读者给你本人“打赏”吧?作为“文章的搬运工”,你对得住读者的“打赏”吗?
二、鉴于网络侵权抄袭的严重现状。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已加入“维权骑士”专业维权机构的原创版权保护名录。本公号文章欢迎个人在朋友圈转发。谢绝公众号和其他媒体未经授权的转载转发。有意转发的公号,在标明作者和出处的前提下,可联系本人加白。否则您未经授权的转发可能会被“维权骑士”专业维权机构关注,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并给你的公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敬请留意。
我的其他文章:
从坐着看戏到站着看戏-兼谈教育现状
压垮骆驼的不是稻草
对超级中学模式的系统分析(修改稿)
为啥男老师越来越少?
学习到底难不难
往 事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