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玄门道学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道教文化。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识星球精选  ·  ERP+财务+IT,高质量知识圈子来了 ·  昨天  
阿枫科技  ·  如何精准找到你感兴趣的小电影? ·  2 天前  
十点人物志  ·  100万人打出9.6,它比《边水往事》后劲更大 ·  1 周前  
十点人物志  ·  100万人打出9.6,它比《边水往事》后劲更大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玄门道学

能活过100岁的修道高人,无不遵循道家的养生之法!

玄门道学  · 公众号  ·  · 2017-05-23 07:35

正文




庄子言:“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这就是说要保持健康,须清心塞欲,遵循自然的法则。历史多数长寿之人无不遵循着道家的养生之法,他们修身、养性、淡食、运动、健脑,始终保持着道家“心境平和、从容自得、处世旷达”的状态,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盘点中国近代史上道家百岁修道高人都有哪些。

一、朱智涵 100岁




朱智涵,名永才,幼年入道门后得道号“智涵”,世人敬称他为“智涵子”。居中江六十余年间,乡里以其和蔼可亲,昵称他“朱老道”。


先生生于清朝同治癸酉年(公元1873年)七月十四日,祖籍山东泰安,12岁时为山东滕县玄武观道士朱教玉收养,参与过义和团运动,后来遵入川修行,拜师吴春。解放后先生年逾古稀,声名日著但谦虚不骄,研武不息,并十分关注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癸丑年(1973年)八月十三日朱智涵先生逝世,享年一百岁。

二、吴云青 160岁

二、吴云青 160岁



吴云青于1838年阳历12月13日出生于中国河南中部黄河南岸古城洛阳一个世代崇道信佛农家。他18岁出家,云游天下学道学佛,先后学习和修练黄帝、老子秘传中国传统道家养生长寿内丹术于中国道家名山华山、嵩山、王屋山和武当山;同时为探求佛法禅功真谛,曾游学于中国河南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封救苦观音庙、北京豹子街育婴堂等中华大地诸多庵观寺庙,道坛佛堂和名山大川与深山老林。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批云:“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其在辈流,宜为奖论”。于是任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累迁至右街副道录。元丰六年(1083年),归隐庐山。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卒,世寿70。1


陈景元著述颇多,其中尤以《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影响最大。而此书对于人性之同异的辨析,更是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北宋《老子》注家大多认为天下人之性皆是相同的。如王雱说:“天下之众,天道之微,其要同于性。”2宋徽宗说:“天下一性也。”3江澂说:“有生不同,同禀一性。”4


陈景元与他们的观点不同。他将性的本源与性的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从性的本源上说,天下之人均是相同的;而从性的现实表现来看,则应分为上中下三等。


性的本源就是道。陈景元说:“夫道降纯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气而生物之形。”5万物包括人的性都是由道所赋予的。


虽然性的本源都是道,但在禀受过程中,则自然产生了差异。陈景元注解《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说,之所以有对道的三种不同反应,就是因为他们所禀受的性不同。他说:


“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闻乎道也,人观其迹,真以为勤行而实无勤行也。斯所谓天然县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所不用也,则就薮泽,处闲旷,吐故纳新,熊经风骞,养形保神而已,及乎为世用也,则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此之谓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闻其恬淡无为,则大笑而非之,若不为下士所非笑,则不足以为上道也。”6


这就是说,现实中的人性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为清静、中庸和浊辱。


为什么由同一个源泉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呢?芽陈景元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禀受过程中,有气的参与。人由道而有性,由气而有形。由于禀性与赋形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必然要受到气的影响。他说:“夫圣人禀气纯粹,天性高明……中下之士,受气昏浊,属性刚强。”7这就是说,现实人性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禀受的气不同而造成的。人所禀之气有清、浊、中和三种,现实中的具体人性便相应地有善良、邪恶、善恶相混三种。


陈景元的性论既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的“性三品”说的影响,又在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


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把人分为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圣人生来就是纯善的,斗筲之人即使加以教化也不能为善,中人因为“性有善质”8,所以可以经教化而为善。董仲舒认为,纯善的圣人之性和纯恶的斗筲之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含有“善质”的中人之性才可以叫做性。他做这一强调是为了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表明“性已善”,而实际上性中只是有“善质”而已,要真正成为善,必须经由教化才能实现。他把善比喻为米,把性比喻为禾。“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9


由于董仲舒把性界定为包含善质但尚未表现为善,所以他认为天生为善的圣人之性和没有善质的斗筲之性都不能称之为性。那么,应该称为什么呢?董仲舒没有做出回答。可见,他的体系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


董仲舒之性论的另一个缺陷是他没有探讨人性善恶差别的所以然。他只是作了社会上存在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的事实判断,而没有说明人何以有善有恶。从他的神学目的论思想来看,大概他将其也归结为上天所命定。


与董仲舒只将中人之性名为性不同,东汉王充明确肯定存在着三种人性。他认为“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10,王充对人性论的贡献不在于明确三种人性,而在于他首次探讨了人性善恶之所以然。他从元气论出发,认为人性所以有上中下之差别,是由于禀受有多有少的缘故。他说:“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11气厚薄决定性的善恶,如同曲蘖多少决定酒味好坏一样:“酒之厚薄,同一曲蘖;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12


唐代韩愈也主张“性三品说”,但他除了将性中包含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多少作为判定性之上品、中品、下品的根据外,与董仲舒、王充相比,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就陈景元也将人性分为三等来说,他无疑是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等人的影响。而他以禀气不同来说明人性有善有恶的原因,也与王充相似。但是,王充只是以禀气的多少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而陈景元则以禀气的清浊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气之多少只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气之清浊则是性质上的不同。用数量的差别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其实是说不过去的。身材高大的人自然禀气多,身体矮小的人自然禀气少,但能以身材的高矮大小来判断性之善恶吗?显然不能。用气之性质的不同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在理论上是完全讲得通的。这就是陈景元比王充高明之处。


陈景元以气之清浊来说明人性之善恶,是对道教传统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就笔者见到的材料来看,早在唐代,道士们就已经根据所禀之气的不同性质来说明人之善恶的原因。如吴筠即认为,人的善恶决定于其出生时所禀受的阴阳之气。他说:


“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和而生中人。……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犹火可灭而不能使之寒,冰可消而不能使之热,理固然也。”13


这就是说,禀受纯阳之气则为睿哲,禀受纯阴之气则为顽凶,禀受阴阳中和之气则为中人。


陈景元与吴筠之观点的最大不同在于吴筠认为“顽凶虽教而不移”,陈景元则认为恶人也可因教而从善。陈景元说:“其性本善者,圣人固以上善辅之,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之心,圣人亦以善待之,感上善之德,而自迁其心为善矣。”14“有不善之心”者,即是所谓的“顽凶”。陈景元认为,即使是“顽凶”,也可因圣人之感召而“自迁其心为善”。


陈景元提出的人性本源相同而现实表现相异的观点,是对以往各种人性论的总结和超越,在中国人性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秦时期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各以部分经验事实作为立论依据的。而二者赖以立论的经验事实正好相反,这也就明显地揭示了二者的片面性。王安石对二者的批评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孟子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以谓人之性无不仁。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怨毒忿戾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人之性无不善,而人果皆无之乎?……荀子曰:‘其为善者伪也。’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恻隐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善者伪也,而人果皆无之乎?芽”15这就是说,孟子只看到了人心中善的因素,而事实上恶的因素也是存在的;荀子只看到了人心中恶的因素,而事实上善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可见,验之以全部经验事实,二者都是非常偏颇的。


发端于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可以说是克服了孟、荀二者的片面性,而建立在全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任何人都可归入善、恶、中三类中的一类。但是,董仲舒把“斗筲之性”视为纯恶而不可更改的观点,则等于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儒家教化范围之外。这就不太符合儒家的理想。虽然孔子也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但事实上儒家还是希望秉承博爱胸怀,“有教无类”的。特别是在魏晋以后,由于佛教和道教分别宣传“一阐提人皆可成佛”、“一切众生,皆含道性”,人皆有善根的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再坚持“斗筲之性”只能恶到底的观点,在社会上就没有什么市场了。


扬雄的人性善恶混的说法,因其综合了孟、荀之论而似乎显得比较圆满。但是,儒家长期以来都坚持“天生圣人”的观点,圣人应该是只有善而没有恶的,因此,该说也难已得到普遍的认同。


北宋人在总结了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论后,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既承认现实人性的差异,以符合人有善恶的经验事实;又认为人性中皆有善根,以激励人向善。张载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16),程颐对“天命之谓性”与“生之谓性”的区分(程颐说:“‘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同乎?芽性字不可一概而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17),陈景元对人性之本源和人性之现实表现的区分,都是这条新路的尝试。所谓“天地之性”、“天命之谓性”,都是从人性的本源来说的。而“气质之性”、“生之谓性”都是就人禀气成形后的现实人性而言的。本源之性无不善,现实之性则有善有恶。人的主体性就在于能超越后天气禀的局限,而复归本源之性。


学界过去一般认为是宋代理学家的人性论解决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端,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道教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至少陈景元也是功不可没。


北宋的儒道两家学者均以性之二分法来解决人性善恶难题,既反映了儒道思想的交融,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共性。


注:


1参见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一,《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第730—731页。


2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卷七,《道藏》第13册第65页。


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二,《道藏》第11册第862页。


4江澂《道德真经疏义》卷七,《道藏》第12册第460页。


5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2页。


6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六,《道藏》第13册第693页。


7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九,《道藏》第13册第719页。


8、9《春秋繁露·实性》。


10、11、12《论衡·本性》。


13《宗玄先生玄纲论·天禀章第四》,《道藏》第23册第675页。


14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0页。


15《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原性》。


16张载《正蒙·诚明篇》。


17《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四,《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313页。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以后,老寿星吴云青因诸缘潜居于中国陕北青化寺佛道双修:修练道家内丹严守佛法多年。老寿星吴云青潜心修成大道,获得年逾百岁犹童颜真实神奇功效之后,为弘扬中国传统养生之道造福天下善良人,吴云青老人后半生拿出不少精力,随缘到四方弘传道家内丹和佛法真谛。老寿星吴云青晚年隐居在安阳市北郊韩王度佛祖庙内修道参禅,1998年9月21日(阴历8月初一)当日过后至晚间,老寿星吴云青开始打坐修道,至子时过完坐化脱壳飞升而去。


三、杨梅君 106岁


三、杨梅君 


杨梅君生于上海,三岁时跟随祖父到北京,13岁时受祖父杨德山(大雁气功第廿六代传人)宗传大雁功功理功法,1978年她正式在宣武公园为群众教功治病。1980年在北京社会上公开系统传授大雁功功法并传向全国,学此功者遍及大江南北。12年来大雁功的练功者已达到200余万人,包括华侨和香港同胞。二零零二年七月二十三日-于北京去世,享年一百零六岁。


四、刘理航 101岁



刘理航,原名刘定国,武术家,道教文化学者。生于1902年5月25日(清朝光绪年间),武昌北沙人氏,初学外家拳,后来拜全真教龙门派武当纯阳门第二十一代传人王至道道长为师,虔诚事事,精心悟道,深受师祖喜爱,于是得武当纯阳拳技秘传,成为武当派一代宗师。


1984年刘理航始将武当道内单线秘传的吕祖纯阳门武功展露于世人,与武当太乙五行拳传人金子詜等武当名宿出山报出武当家门,抨击“武当无拳”论说,遂立宏愿,将一身道学武功归还于武当。刘理航还著作丰富,他系统整理了武当龙门派太极拳,武当玄功拳等武术技法。2002年5月,刘理航二度重游武当山,与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同议昔日修道之事,交流传道之新法,同年10月,仙逝于湖北汉口,享年101岁。


五、李诚玉 118岁



李诚玉,光绪10年(1885年)3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境内的武当山下、汉江边的郧阳府(现郧县城)。李诚玉早年染上痨病,久治不愈,便到武当山求神消灾,后被武当山道士张至慎治好。为报再生之恩,李诚玉执意出家武当山,被收为武当山龙门派第24代弟子。


1989年2月,李诚玉外出不慎滑倒,摔折了右侧胯骨,不幸瘫痪。即便如此,李诚玉仍然坚持修丹证道,师父张至慎为将寿杖传授于她,并教她练习棍法的秘诀。15年如一日,李诚玉始终抛棍练棍,左右手交替使用。除了抛练寿杖外,李诚玉还特别注重清心寡欲,这是她的养生长寿之道。2003年2月14日凌晨5时,李诚玉在玉虚宫端坐而逝,享年118岁。


六、曹明仙 105岁


六、曹明仙


曹明仙,俗名曹淑良,西蜀著名道医,青城山祖师殿当家人,青城山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20代嫡传。1905年出生于成都土桥,幼而丧父,因生活艰难,其母携入尼姑庵学佛,14岁遵母命出家。三年后遇张永平真人,见其神功,转而学道。


曹明仙精通内外炼养功夫,尤擅针灸、推拿及偏方治病,其青城导引术极精,柔若无骨,运用健身导引术为人祛病颇有神效,其武术内功造诣也很高,2010年4月5日清明节,曹明仙大师在青城山祖师殿羽化登仙。


七、李少波 102岁



李少波,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真气运行学创始人,中华中医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10年出生。幼年师从祖父学习吐纳导引、行气摄生之术,研读《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等,钻研中医理论和各家养生要旨。经数十年亲身实践,深悉医经即道,道经即医,皆以健身延年为宗旨。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始,长期从事中医内科、针灸诊疗工作,医德医术颇受好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经过多年的自身实践,临床观察,科学研究,创立了以“中医预防”为核心思想的真气运行法,并构建了真气运行学术体系,试图补充>“师之隐之”的第七卷“全真导气”内容,揭示上古真人之奉生秘技,为祖国传统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李少波于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十七时二十九分在甘肃省平凉市无疾而终,享年102岁,证明了自己提出的观点:真气运行是人体生命运动的主要功能,人如果能掌握其运动规律,则可以达到健康无病长寿的境界。


八、吕紫剑 119岁



吕紫剑是中国武术家,曾与津门大侠霍元甲、关东大侠杜心武并称清末民初武林“三大侠客”。1893年(光绪十九年)生于湖北宜昌从小跟随母亲学习武术,后来拜江英为师,稍大就读于湖北国医学堂。1911前往北京,在京城拜八卦掌李长叶及形意拳丁世荣为师,最后在重庆跟随李国操习长拳(太极拳)。据称曾与霍元甲一起抵抗日本势力。


解放后,吕紫剑是第一位获得九段的民间武术家,出版了《中国武当内家拳法》《八卦养生法》等著作,自己创编了“八卦浑元养生功”。2009年吕紫剑成为全球最年长者。2012年3月10日凌晨0时25分,逝世在重庆,享年119岁。


九、蒋信平 111岁



蒋信平,号青松红梅道人,四川省乐至县人,是当代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一代宗师,享誉海内外武术界、道教界的得道高道,成都市道教协会原会长,四川省道教协会原顾问。他1902年出生,25岁出家拜师学道,与青城山结缘86年。信平大师喜素食,潜心修炼,精通道教全真龙门派武术及内丹功,尤擅长全真龙门派龙门太极拳、龙门八卦掌,亦博及中国中医学、中草药学,均得大成,更是当代青城山“龙跷飞腾”轻功正宗传人。其功夫达到了至善、至纯、至真的境界,其书法艺术亦臻令人赞叹、入木三分的境界。2013年6月24日零时40分,蒋信平大师在四川青城山太清宫无疾羽化,享年111岁。


十、张至顺 104岁



张至顺道长,道号米晶子,又号九曲回阳道人。生前任海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西安万寿八仙宫名誉住持,海南省玉蟾宫住持。1912年出生于河南沈丘。十二岁随师学艺,十七岁在陕西省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为中国道教全真龙门第二十一代弟子。


解放前隐世修炼,解放后曾任陕西省宝鸡县人民代表、全国重点宫观陕西周至楼观台监院。后常年在终南山清修。一九九三年张至顺将祖师的秘传和自己毕生修炼所得献之于世,在各地传授金刚长寿功和丹道内功。又梳理充实单传口授之秘法,使金刚长寿功成为系统文字,广为世人受用。2015年7月28日午时在张家界羽化登真,世寿104岁。



仙道貴生 無量度人 


玄门道学ID xmdx27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修行交流

微信:daon16(明谦道人)

腾讯QQ交流群:578671204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