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刷屏精选
传媒进程小记录,热点话题一起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deepseek推荐的公文写作模板书籍 ·  3 天前  
出彩写作  ·  deepseek写的春节后重点项目开工仪式致辞 ·  4 天前  
不跪的世界  ·  周末扯淡 ·  4 天前  
不跪的世界  ·  周末扯淡 ·  4 天前  
出彩写作  ·  deepseek写的节后收心会讲话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刷屏精选

庆余年

刷屏精选  · 公众号  ·  · 2020-01-01 14:57

正文


  庆余年 


又一年。又十年。


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用最大功率传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同样的画面和“金句”在抖音快手上被重复播送。


中国最高领导人满面笑容地用上了年轻人更熟悉的形容词:


“2019年,最难忘的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


他还说,


“爱国主义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精神构筑起民族的脊梁。”


2020年对中国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有承诺意义的时间节点。在2017年年末公开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要求2020年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零时放送的讲话中,他为最后365天再次吹响冲锋号,动员“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


就在那一刻,出生于安徽芜湖的罗振宇先生也正在流光溢彩的上海东方体育中心发出他的动员令,他致敬“直面挑战,躬身入局”的我辈中人:


“中国人从来不臣服于压倒性的力量,而是在面对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对手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就在那一刻,中南海和黄浦江仿佛形成共振。


习近平说,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来。”


罗振宇说,


“中国人从来不臣服于压倒性的力量,而是在面对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对手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们对这个时代充满信心。因为我辈中人正在参与、贡献、构建着这个时代。”



中南海里的最高领导人以张富清、黄文秀、四川木里31名勇士、杜富国、中国女排为榜样,呼吁14亿中国人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黄浦江畔的知识服务商同样找出专车司机、保险经纪人这样的凡人例子,呼吁各位“只有一个姿势,干就是了”


“我辈正处于一个持续上升的通道中。我们和任何国家之间,都已经不是谁上游谁下游,谁输谁赢的关系。我辈中人,不应该在这个层面上纠缠,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正迎来一个历史级的机会,就是:有机会共建一张全新的全球创新网络。”



是的,他甚至也提到了关于2020年的执政党承诺:


“再过一会儿,就是2020年了,中国的扶贫攻坚战,就要打完最后一仗了。什么是扶贫?过去我们老以为,是把米面油钱送下乡,让他们有吃有喝,但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扶贫其实是把我们的每一个同胞,都连入一个繁荣的网络。”



自然无法与汇聚几乎所有中国机构媒体C位的国家主席新年贺词比较声量,但罗振宇的跨年演讲通过深圳卫视和爱奇艺的直播画面,也在这个跨世代的夜晚影响着那群以小康中产为主的跟随者们——这群人或许也可以称为这个脱贫国家的“基本盘”



更早两天,另一位齐名的知识服务商吴晓波先生,选择在另一个滨海开放城市——厦门——举办他的跨年演讲活动。


他开口便向台下定调,“来海边一起拾起信心”



他开口便提小康之年,


“2013年的9000万贫困线以下人口在2020年会全部脱贫,为这件事情我们是不是给明年一点掌声?摆脱贫困对这个国家来说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他引用数据说,


去年60%的经济学者对经济是悲观的,今年这个人数已经减少到了34%。而认为经济会持平发展的人由30%增加到了54%,也就是说这批经济学者普遍认为2020年的经济会比2019年稍稍好一点。


甚至,他的励志声比同行更激昂:


勤奋、努力、创新,仍然是在这个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的能力和主题。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都是以无比的勤奋为前提。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好时光



作为一定程度上的竞争者,罗先生和吴先生应该没有互相对过讲稿。如果说他们都花费大幅篇章讲述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体系并不出人意料,那么,当他们在描摹不知道什么是贫穷,什么是饥饿,什么是补丁的中国第一批新中产子女时,都选择了汉服风潮作为案例,只能说明,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已经让这两位老父亲感受到了冲击。



在上海会场的讲法是:


“对我们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中国这个词非常复杂,我们从小就学习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的处境从落后挨打、到奋起直追...但是,对于十几二十的年轻人来说,中国的概念非常简单:我的祖国,我自豪...他们从小在这个环境里长大,对国家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当然,等他们更成熟,也会意识到,我们要向世界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中国这个词,以及背后的那一整套文化符号,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原生的,是天然的。这一代的年轻人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和我们的文化传承接上了脉。”


在厦门会场的讲法是,


“今天,很多80后、90后年轻人买回家的是什么东西呢?是跟我们文化相关的东西。今天中国所有的消费者中最‘崇洋媚外’的是60后和70后,最爱国的是90后和00后。60后、70后之所以崇洋媚外,是因为当时中国是一个追赶型的国家,那个年代的孩子们体会过饥饿、贫穷,并有着深刻的落后感。今天的中国,有300万汉服爱好者,她们的平均年龄在18-24岁。如果是手绣的汉服,价格在8000—20000元。在座的60后、70后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工作以后拿到工资,第一件事情是跑到商场,给自己买一件西装,表示我是一个成年人,一个现代人。今天一个姑娘拿着工资买一件汉服,表示我是一个中国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