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0135)打不死的小强(续二)
后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0137)三线并进
3.北伐
赵光义决定再次出兵讨伐辽国,收回“幽云十六州”。
七年前,高粱河畔的那次惨败,始终是扎在赵光义心头的一根利刺。那一次,可恶的契丹人让他颜面尽失,腿上的箭伤一直无法彻底治愈,至今仍时时发作。
于公于私,赵光义都不会忘记这个奇耻大辱。几年来,朝廷养精蓄锐,操练兵马,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和契丹人再战一场,收回“幽云十六州”,找回失去的土地和尊严!
根据边将的奏报,赵光义收到了不少好消息。太平兴国七年(982),辽景宗耶律贤去世了,年仅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萧太后临朝听政,最高统治者变成了一对孤儿寡母。辽国境内也不太平,女真族、高丽(现朝鲜半岛)人都不肯屈服于契丹的压迫,经常和契丹人制造摩擦。
如此看来,辽国国内比较混乱,正是对它用兵的好时候。尤其是一谈到辽国的实际统治者是个女人,赵光义就忍不住轻视讥笑。很显然,他并没有从上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仍对敌情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一厢情愿地把“女汉子”看成弱女子,战争的悲剧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这个错误的判断开始。
雍熙三年春,赵光义动员三十万兵力,下诏对辽国用兵。
这回,赵光义进行了更精细的谋划。战役仍以幽州为中心展开,不同的是,这次宋朝兵分三路,在与辽国接壤的边境线上同时发动进攻。
从地理上看,幽州地区的地形很像一个“右”字,一横是燕山山脉,一撇是太行山脉,幽州就像那个缩在里面的“口”。为了拿下这个“口”,赵光义布置了东、中、西三路军队。东路由南往北正面进攻,中路、西路则要绕过两个山脉,来到幽州的北面,实现南北夹攻。
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帅,统辖二十万人,计划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经固安(今河北廊坊)至涿州(今河北保定市),从正面直逼幽州,这支部队是此次北伐的主力部队。
曹彬自率兵征服南唐后,成为宋朝最有名望的将领之一,他不但是东路军的主帅,而且是此次北伐行动的总指挥,赵光义对他寄予厚望。
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计划从定州北上,出飞狐口(今河北涞源),目标夺取蔚州(今河北蔚县,幽云十六州之一),为东西两路兵团的推进起到牵制作用。
田重进时任侍卫步军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他本是幽州人,生得人高马大,是赵匡胤的老部下,因为有战功,加上熟悉北方边境的情况而获得此项任命。
说到田重进,我要在这里插播个小知识,大家在看我的作品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文章里有不少人名很相似,比如现在出场的是“田重进”,之前还有个“李重进”,此外,名字中带着 “继、信、廷、义、德”字的人很多。因为,五代是推崇军功武力的时代,大家取名喜欢挑简洁有力的词。所以,那个时候叫“继勋、怀忠、从义”等名字的人特别多,就像我们解放初期起名叫“建国、爱军”的人比较多,一样道理。所以看宋朝初期史料,我经常被搞得云里雾里,好在文治风气盛行后,宋朝人起名就文雅丰富多了,也很少撞车。当然,甭管咱田将军叫什么名字,人是真的很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