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校红十字会(学生分会)第36届会长,当时我们的会长团群聊叫“北师红会奔四核心小组”。
起名原因是换届前不久,我们刚把校红会公众号的介绍更新为“现已有近40年历史”。当时还觉得才36年就这么有点夸张,没想到这么快就真的40周年庆了。
我们这届会长团在2019-2020学年,正好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状态:一学期疫情前全线下活动,一学期疫情初期全线上活动。
疫情前那半年,我们如往年一样,组织了丰富的线下活动。个人而言,我有幸参与了国际组织宣讲会、市红十字会高校青年培训营,认识了很多校外的红十字会志愿者及员工。
刚好19年底十佳志愿者采访,我分享了自己在那之前的红十字故事,这里就不再多写了。
20年寒假,最初湖北省受影响时,北航红十字会的负责同学找到我们,希望发起首都高校联合募捐活动。因为相关规定,我们从未直接组织捐款活动,最初也没有想到如何帮助受影响的人们。
而北航同学提出了解决办法:与市红十字会联系,直接留北京市红十字会的募捐账户,通过备注体现学校及定向湖北的意愿。最终本次活动有36所高校参与,为市红十字会募集善款12万余元支持湖北抗击疫情。
同时,社科大的朋友分享了湖北省红十字会接线志愿者招募信息,北师红十字会的同学们踊跃报名,最后有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远程协助湖北省红十字会工作(
我们,打入了湖北红十字会内部......
),也有很多小红豆通过线上分享科普信息、在当地献血、当社区志愿者等方式,支持抗疫工作。
后来接到通知确定以网课开学,返校遥遥无期。大家忙于适应新的课程形式,也不确定学生工作是否还能继续开展。苦恼之余,我偶然看到浙大红十字会同学发朋友圈,提到了会长部长团线上例会。(之后浙大红十字会推出了处处吻x女权改编版视频,非常优秀)
友校红十字会有条不紊的行动启发并鼓舞了我,我开始组织线上会议,与会长部长团的朋友们一同商量如何远程开展红十字会工作。
同时,社科大红十字会的朋友邀请我们合办“心情树洞”活动。社科大、北航、北师大、北师珠(当时的珠海分校,其校红十字会是珠海市第一个高校红十字会)四校红十字会联合,共同策划,合理分工,实现了远程跨校活动的初步尝试。
此外,我也结合专业知识,与德语班的两位师妹录制了德语红十字歌曲视频,感谢红十字志愿者与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的贡献。
在线下工作完全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我们有更也多时间思考并创新线上工作。最终校红十字会组织了各国红十字会抗疫行动介绍、红十字会吉祥物与新会徽、社会学或法学等领域教授访谈、红十字会前辈的故事分享、红十字会毕业寄语、“疫情中的红十字会志愿者”线上调研等丰富的创新性活动。
学期靠后的时候,我们召开了首次线上全员大会。因无地点限制,我们有机会邀请到市红十字会指导老师寄语、指导老师致辞、往届会长团及京内外高校出席。
虽然因为网络延迟,线上合唱会歌无法实现,但整体来说,是一次丰富而难忘的经历。同样,换届竞选也在网上完成。
记得后来IFRC的数字化创新主题会议中提到,恢复常态不意味着完全回到疫情前的工作模式。我们应保留线上工作的一些优势和创新点,把它们结合进全新的工作模式中。
现在大家采用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形式,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
大四“退休”后,我依然参与红十字会活动:在部门团建或全员大会中偶尔充当吉祥物(毕竟是土拨鼠本鼠);协助德语班和红十字的梦幻联动;在校领导针对AED等提案的座谈会中,作为旁听同学补充校红十字会急救培训安排。
我也继续参与校外的红十字会活动:加入东亚红十字青年网络,向国际友人分享中国红十字青年的行动;与德国红十字会青年代表交流,收集德语论文素材;支持新加坡红十字会急救及献血工作,学习CPR如何用英文数数;去IFRC及ICRC实习,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纳入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
世界红十字与红新月日前后,日内瓦全城充满相关元素,在湖边、公交车上、广场上,到处都是红白两色的旗帜。在广场上,还有红十字运动诞生时历史的演绎解说。此时我在节日氛围中写下这段回忆,再次因能够加入校红十字会体验并成长、能跟万千红会人一同前行感到幸运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