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尚先生
时尚造就先生,先生定义时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一次集齐6大法国风情名奢酒! ·  3 天前  
季顺潘  ·  星盘知识点01:星座的宫位代表什么含义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尚先生

我,隐婚贵族,合法同居但偷感很强

时尚先生  · 公众号  · 时尚  · 2024-08-20 12:00

正文



地下夫妻

Underground couples


前段时间,话题#结婚不用户口本#冲上热搜。预示着年轻人在享受结婚权利时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获得婚姻的门槛越来越低,但结婚的分享欲却日渐下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偷偷结婚,结婚不再是一件大操大办、广而告之的事情。他们不发朋友圈,不办婚礼,选择在一个平常的工作日,与配偶去民政局领证,只让小圈子内的亲朋好友知道。


我们和三位低调结婚的年轻人聊了聊,试图呈现这种选择背后的现实考量和这一代人对婚姻的理解。




在不婚主义的95后中

结婚显得很老土



花花

生活城市:上海

在北京读大学时,花花和比她大两岁的男友是在参加社团活动认识的,两个人都来自天津,聊起来发现还是同一所高中的校友,硕士毕业后,花花追随男友去上海工作,没多久就领了结婚证。


花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比较疏离。和男友交往五年多,家里人一直知道他的存在,但他们对这门婚事持保留态度。“我妈觉得他家里不够有钱,出不了一线城市房子的首付。”领证之前,她并没有和父母商量,而是领完后在电话里提了一句。


“我们家不像传统的天津人,兄弟姐妹比较多,我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笑笑说,“我妈听到这个消息没有太惊讶,只是说你们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意思是以后买房买车他们那边是不会出钱的。”


“在同事心中,我是一个有点沉闷,也有点神秘的形象。”花花说自己平时就不怎么发朋友圈,“有同事和客户添加我好友,永远都是一条杠,显示仅三天可见。”她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很开,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至于生活,她觉得自己现在还不配拥有生活。



花花和男友都在上海的互联网企业工作,男友做AI,她做运营,两个人的年薪加在一起有60多万。为了实现早日在上海买房的目标,他们在公司园区附近租了一个住满打工人的大型小区,每个月房租4000多,平时不喝咖啡,只点25块钱以内的外卖,周末也很少出去约会。


进公司将近一年时,她所在的部门老大组织团建,一伙人白天去了昆山吃大螃蟹,晚上在市中心玩了一场沉浸式桌游,这是花花第一次和同事在私底下接触这么长的时间。


在饭桌上,她一边剥着蟹,一边听一位资历比她深的女同事谈论公司新招的95后员工,都是不婚主义。隔壁部门校招进来的程序员,和女朋友谈了七八年了,问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他表示不准备结婚。还有在朋友圈都晒艺术展和买手店打卡照片的98年妹妹,同事都以为她是单身,结果有男朋友,是开放式关系。

女同事转头问花花:“你也是95后吧,都不准备结婚?”


花花咬着蟹肉摇摇头,“嗯,不准备。”


“本来我觉得说实话也没什么,结婚了就结婚了呗,”花花说。



但当时的气氛实在是太尴尬了,要是说我已经结婚了,还是个95后,就显得自己很老土。”



在上海工作的第二年,花花和先生还在为了攒首付的目标而努力,他们已经有了40W的存款,顺利的话,等到第四年,他们可以正式在上海扎根,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那段时间,公司已经传出了要裁员的风声。“本来前几年营收就不好,把边缘部门整个都裁掉了”,而现在,处于核心部门的员工也风声鹤唳,顶头上司有次开玩笑对花花说:“裁员对有些人来说未必是坏事,可以专心回家带孩子。”


“我当时觉得肯定不会裁她吧,她是公司的老员工,初创期就跟着了,”花花说,“而且工作能力无可挑剔,这两年稳住了好几个大客户。”


年末,裁员名单出来,所幸没有自己,但她看到了上司的名字。一时间,花花感到说不出来的复杂,临走前,她请上司到公司附近的商场里吃了顿饭。



问题应该出在年龄和已婚未育上,上司对花花说,将来结婚了千万别让公司知道,能瞒多久是多久。


今年是花花在公司工作的第三年,季度考核刚结束,她头一回拿了3.5的绩效分,这意味着她的工作表现仅仅是符合预期。偶尔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拍婚纱照和去洱海蜜月旅行的广告时,她会提醒自己,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还是多想想怎么把工作做好吧。






结婚也可能会离婚

不想成为谈资包



晨晨

生活城市:成都

今年年初,在成都一家国企上班的晨晨和异地恋爱两年的男友领了证。她没有发朋友圈,婚礼也暂时搁置,只告诉了双方的父母和身边最亲密的朋友。


这种选择和职场压力无关。晨晨所在的国企鼓励结婚,也鼓励生育。怀孕的女职工一年有300多天的产假,在孩子3岁之前,女职工还可以享受每天晚到半小时、早退半小时的特殊照顾。她身边的同事只要有怀孕的情况,常常可以一年多不上班,产假休完也能顺利回来工作。


不公布结婚的消息,一方面出于晨晨对亲密关系的悲观心态,她认为两个人的感情不确定因素太多,难以预测能否走到最后。



结婚是一种体验,

离婚也是一种体验。”


因此,和男友异地恋爱期间,她几乎没有在朋友圈发过恋爱相关的动态,也很少对身边的同事、好友提起这段感情。


“不知道能不能谈到结婚,现在的年轻人里谈几年却分手的、结婚一两年就离婚的例子特别多。”晨晨说,“我的朋友当中就有谈了六七年恋爱,最后没结婚的。”


对她来说,结婚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的事情,是她和丈夫两个人的选择,与朋友圈里的同事同学、熟人亲戚无关。


“有的结婚的同学在朋友圈里发了请帖和婚纱照,还没领证,就已经有人在下面问三金是多少?房子买在哪里?”晨晨不想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她在大学里的朋友不算多,毕业好几年了,都还能听到一些根本不熟的同学的八卦。


在晨晨眼中,丈夫是一个性格有点无聊的人,不太懂享受生活。他和晨晨经由闺蜜牵线认识,研究生毕业后为了她来到成都,在一所公立学校当老师。业余时间她带着他逛街,拉着他出去玩,互相聊点工作上的八卦,给彼此的穿衣品味做参考,是典型的“闺蜜式夫妻”。


半年下来,晨晨和丈夫的相处和恋爱时差别不大,她感受到的,更多是在一段婚姻里被包容的感觉,对两个人的关系多了一份坦然和自信。


“有了我们自己的小房子,两边家长都住在另一个城市,婆婆偶尔在视频里关心一下我,也并不觉得一定要说什么,因为语言不太通。”晨晨说,“我和丈夫价值观金钱观差不多,都认为要力所能及对自己好一点,所以我们每隔一周都会找个地方约会。”


婚礼的日子还没定,但她和丈夫都觉得大操大办不划算。这些年来,她在成都参加了几场婚礼,就连从市区要坐一个小时地铁才能到的犄角旮旯,举办一次婚礼宴席都要7万元起,西式婚纱租一天至少要2千。


他们打算回各自农村老家办酒席,简单摆几桌宴席,(晨晨)穿父母给自己定制的中式旗袍,全身上下外加两个红色披肩,也只要五六千,还能留下来做纪念。



晨晨对婚礼并没有执念,“如果可以不办最好”,想拍婚纱照是因为她爱好摄影,但也倾向于花得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如果不是出于父母的要求,她和丈夫会选择旅行结婚,一两万块钱就能搞定,省心又省力。


“办酒席主要是长辈互相之间的交待,爸爸妈妈给了好多礼金出去,怎么着也得找个理由收回来。”晨晨说,“我们这一代人,思想都有改变,更倾向于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不会特别去考虑大家族的面子。”






从纠结要不要告诉同事

到扮演孩子母亲



Judy

生活城市:深圳

29岁的Judy结婚前考虑了一番“要不要告诉同事”的问题。

她在深圳一家初创型公司工作,签的合同是一年,那时她的工作状态比较低迷,对工作的内容也说不上喜欢。一方面,互联网行业的35岁危机是高悬在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婚未育的职场女性往往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她对现在的工作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态度,如果真像网上传的那样因为结婚被开除,她觉得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Judy和先生讨论了她的想法,最后还是决定对同事公开结婚的消息。


“虽然先生说支持我理解我,但我能感觉到他的疑虑,”Judy说,“就是结婚这么一件高兴的事情,为什么要藏着掖着?”


为了照顾丈夫的感受,新婚那段时间,Judy象征性地在朋友圈发了和婚礼相关的内容,还特地买了水果和零食放在公司一进门的空座位上,在群里发了消息让同事去拿,对于在工作上经常打交道的外区同事,她也专门准备了喜糖和礼包寄过去。


当时这么做也是出于对形势的担忧,“还是有因为被裁的风险,我想尽量做得体面一点,拉拢和我关系好的人,把风险降到最低。”

准备跳槽的时候,Judy也给自己计划好了一套说辞,她没有告诉面试官自己已婚未育,而是说自己有一个4岁的小孩,并且不打算要二胎。30+已婚未育女性是职场高风险人士,当时Judy身边有好几个年龄上下两岁左右的女生朋友,都因为在面试时,如实告知对方公司自己的婚姻状况而没了下文。


“要给对方一种稳定可靠的感觉,”Judy站在面试官的角度分析,孩子已经4岁了,即将上幼儿园,又不打算要二胎,就意味着这个面试者的育儿负担没那么重,而且有比较迫切的经济压力。


如Judy所料,她在那家初创型公司安全待满了一年,合同到期后双方没有续约,她顺利跳槽到了新公司。正式入职之前,她把朋友圈设成了仅一个月可见,新的同事无法通过朋友圈得知她的婚姻状态。


“我不想把生活和工作搅在一起,工作这些年来也尝试过跟同事交朋友,但后来发现不太行得通,”Judy说,“你们说到底还是同事,如果知道了对方太多生活上的事情(关系太亲密),工作的时候就不好公事公办。”


最初,在新公司只有上司一个人知道她已婚,“有小孩”。上司是个性格直爽的人,碰到组里的同事说起自己的小孩,他立马接话说Judy也有小孩,这让局面变得有些尴尬。


有一次聚餐,她的两个上司,连同几个组员一块吃烧烤,一个组员聊起自己的小孩在老家,正在考虑是否要接到深圳,Judy平时大多扮演着“默默的倾听者”的角色,但当时还是感到必须要说几句话的压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