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意见如此统一的评论区可不多见。网民们在手机和键盘上舞动着灵巧的手指,肆意表达着内心的激动。感情之炽烈,就快溢出屏幕,扑面而来。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70多年前,钱钟书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婚姻的真谛,比喻之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然而,即使博闻多识如钟书先生,恐怕也预料不到,70多年后,这座围城外加上了壕沟、架起了铁栅栏。围城里的人纵使主动打开城门,也做不到
“仰天大笑出门去”
了。
相关政策的好坏,我们不必讨论。
民心向背,自在众人眼中。
除了对数据的各种“溢美之词”外,在评论区,我还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恐婚。
恐婚,已经是当代青年群体间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在豆瓣上,“豆瓣恐婚婚育组”和“不婚不育互助社区”两组小组里,数万人在此抱团取暖。
曾几何时,《情书》是文艺青年的必看电影。女主角躺在雪地里,大喊“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你好吗,我很好)更是日本电影的经典一幕。
在整个社会严重内卷的今天,这部“老古董”还能焕发第二春,或许正是因为,
这是一部描述少年少女间“暗恋”与“初恋”的电影
。而这两个主题,对现代人来说,或许是最后的净土了。
1995年,32岁的岩井俊二完成了《情书》的创作。这是他自己执导的第一部长篇电影。
岩井俊二在选角方面的天赋,令人拍案叫绝。拍摄这部影片,他找来了25岁的中山美穗,18岁的柏原崇和17岁的酒井美纪。完美契合角色的选角,是电影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在这群充满青春气息的演员们的精湛演绎下,一个关于初恋与暗恋的感人故事被娓娓道来。
在大雪纷飞的寒冬里,北日本的小樽和西日本的神户,两位长相酷似的女性成为了“笔友”。这桩特殊的缘分,起于一出意外。
生活在神户的渡边博子,在参加完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忌日活动后,难以抑制思念之情,忍不住拿起笔来,写下一句“你好吗,我很好”(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的问候,将其寄向了未婚夫中学时住过的小樽。
然而,这封写给天国的信件,却收到了署名“藤井树”的回信。虽然怀疑这大概率是一件恶作剧,但宛如久旱之人看到海市蜃楼,渡边博子还是回复了这封信件。进一步的沟通让她了解到,
这并不是恶作剧,而是一桩美丽的巧合
。回信的这位“藤井树”,是一名和自己同龄的年轻女性。
更巧的是,女“藤井树”和自己的未婚夫——男“藤井树”在中学时代还曾是同班同学。想要多了解些爱人昔日的情况,渡边博子和藤井树保持了书信往来。
在此期间,一桩被时间掩埋而无疾而终的恋情,也逐渐重见天日……
《情书》是一部很“简单”的电影。岩井俊二要讲的故事,是初恋,是暗恋,更是恰如小樽的白雪一般,少年少女间纯真的过往。
年少时节的爱情啊,格外简单,又无处不在。它既是无意间对视后的心跳加速,也是课堂上不知不觉为她画下的素描。
为了它,会借遍图书馆里没人读的书,只为一次次写下和她相同的名字;为了它,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借口,只为和她多上待一会儿……
可恰好因为年少,虽然令人怦然心动,但却往往留下遗憾。少年没能说出那句深藏心底的“喜欢”,少女也没有把那本《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翻到背面。懵懂的爱情,还没开始,便无疾而终。正如白居易的名句: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
值得一提的是,岩井俊二在《情书》日文版电影特刊中曾提到,回忆是推动自己现在的一大原动力。
“一般人以为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两者互无关系。某个时机,回忆起过去的事情,自然会发现一些过去与现在的连带关系,反过来影响了现在的自己。”
影片选择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作为寄托少年少女恋情的信物,大概便是出于这个原因吧。让观众追忆自己逝去的似水年华,这一点上,岩井俊二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