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LO HOME ∣ ISSUE 336
为什么咱就怎么也拿不好那个“简约”范儿呢?
有次聚会,遇到两位设计师同行,说起眼下流行的家居装饰和生活方式关键词:极简、简单、简洁,桩桩件件指向这个“简”字。可是,当我们谈论这个“简“字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谈论什么呢?”
其中一位撇撇嘴说:“喏,黑白灰、性冷淡、原木色、北欧风……” 他的语气非常讽刺,说实话,我可不太喜欢这种自持专业身份就鄙视普通用户的傲慢态度。
但我同意他的观点,很多人对“简”的向往,停留在形式上的肤浅抄袭,并没有真正观察思考和理解这是怎样一种生活方式。
刚好前几天跟聂瓦聊天,说起这些年从国内搬到国外,东奔西跑各处旅行,住过各色各样的房子。闲谈触动了往事,于是今天就想把两个话题合二为一,谈谈这些年我对西方中产家居的观察,比较他们和我们的差别,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拿不好那种“简约”范儿。
我谈这个话题,只是基于个人经验谈些观察和看法,并没有崇洋媚外、认定西方人的家居就一定胜过我们的意思。择其善者,反观自照,如此而已。
总的来讲,其中道理并不复杂,那就是,
你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家居生活里最基本的,什么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什么是你自己真心喜爱的,才能舍弃不需要的一切,去芜存菁,删繁就“简”。
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简”只是表层的,真正的简约应该是满足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建设良好的生活基础设施
你看到的“简”背后,其实恰恰不简单
1. 那些最基本的、日常的、重要的生活需求
和中国在上个世纪多舛的命运相比,西欧、北美和澳洲的发达国家,经受匮乏的时间短很多。因此,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家庭,对家居生活的需求,通常理性又清晰:
在满足最基本、最重要的日常生活需求方面,他们是不吝惜花费的。并且非常重视实用、优质和经久。但在其他不重要的方面,则很少花费,甚至完全不作任何投资。
觉得我这个说法的因果关系不成立?别急,看我举个例子:▼
我认识两对夫妇,都住慕尼黑。一对丈夫是程序员,太太是全职家庭主妇;另一对丈夫是工程师,太太是编辑。两户人家都是典型的中产家庭。我上学每逢假期,就满欧洲旅行。每次到慕尼黑都住这两家。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旅行多半是安排在圣诞假期之后,因此总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抵达,对两户人家的温暖舒适印象特别深。
中央暖气和优质浴缸,德国隆冬保命必备品……
记忆中,我总是在冰天雪地的冬日清晨,风尘仆仆地踏进房门,入骨地疲倦,入骨地冷。那时,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暖和和放松。而每次我会经历什么呢?屋子里开着暖气,温和如春。我的眼镜上很快起雾,完全看不清张开双臂过来拥抱的女主人……
喝杯热红酒暖暖身,进屋收拾停当,到浴室打开水龙头,浴缸很快蓄满热水,把浴巾往大号电热毛巾架上一挂,把自己浸在一池热水里,静静治愈长途飞行的疲倦。铸铁浴缸保温性能一流,等泡到身体暖透了,微微发汗,再冲洗干净。出来踩在厚厚的地垫上,裹上烘热的蓬松柔软的大浴巾,坐下来喝杯水,缓口气,穿上适意的家居服,去客厅找他俩聊天儿了。客厅和浴室没有明显温差,温度和湿度控制得刚刚好,既不会感觉闷,也不会感到冷。
“泡个澡实在太舒服了,谢谢你们招呼我到家里住。”
程序员笑眯眯地看看我,又看看太太:“德国的冬天又冷又长,取暖和热水澡太重要了。其实大学毕业刚刚结婚的时候,我们俩钱特别少,还要还房贷呢。但还是选了中央供暖,买了一个可承受范围内最贵的铸铁浴缸。至于电视机,没有倒是无所谓,反正也不怎么需要看。”
“是啊,以至于每次世界杯都到他兄弟家去看比赛。”他太太一般会这样甜蜜地吐槽。
常用的东西不该将就,否则每次用都添堵。而另一些东西虽然不常用,但每次用都是为了“舒服”和”享受”,这种东西也不该将就。
要是一年到头只有生日纪念日出去吃大餐,你会选个苍蝇馆子吗?那为什么要选个特别差的浴缸呢?
其实仔细想想,“取暖”“洗澡”这类需求,实在是最基本、最质朴、最简单的了。你说买这么个铸铁浴缸算奢侈吗?我认为一点都不。这些需求的满足,体现在物质层面无非就是:一套好的中央取暖设备 + 靠谱的热水器 + 好浴缸 + 电热毛巾架和优良质地的大浴巾还有地垫。没经历过匮乏的家庭,即便收入普通,谈不上大富大贵,都会自然而然地在这些方面投资,绝不会苛待自己。
每到一处公寓,我一般进门第一件事就去找有没有电热毛巾架,出门在外,为减少行李份额一般都要尽量少带衣服,这种电热毛巾架烘干小件衣物简直不要太好用
但我们的很多家庭就未必如此了。
尤其是上一代人,经历过匮乏时代之后,“贫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了习惯,难以改变:对于最基本的需求,总也舍不得投资,老爱用很多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来“补足”;同时,又常常带着虚荣心,喜欢在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方面铺张、得瑟。
电热毛巾架这种东西,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冬季沐浴的舒适感,非常值得投资。泡澡本是享乐放松,泡好了,好不容易放松了,披上一条潮润润、冷冰冰的毛巾,又得紧急集合了……
最典型的父辈家庭,冬天是不舍得整个屋子开空调保持恒温的。哪怕只是小小的五六十平米,也舍不得。浴室更是没有暖气。冬天洗澡太冷,开着浴霸仍然扛不住,怎么办呢?就买个便宜的暖风机,洗澡的时候放在边上吹着,要知道,再热的风吹在充满湿气的身体上也是冒凉气的。
浴缸的材质也将就着,不肯选好一点的,放了热水泡下去,没多久水就开始冷了,不得不叫老伴儿随时待命,拿热水壶去烧点开水进来帮着添补。一壶滚水啊,想象起来怪吓人的。等洗完了澡,也不用浴巾,用搓澡的毛巾水里漂一下拧干了直接擦身体。这湿漉漉的毛巾暴露在冬天的空气里很快就凉透了,又得再用热水搓一把,再拧干。这时候要是开莲蓬头接热水,刚擦干的身体就会再次溅到水花。而用水龙头接热水吧,又得弯腰。最要命的是不用地垫。老两口那么大岁数了,一手扶着墙,一手抬起脚来擦,擦完瞄准浴缸外头放的拖鞋,一脚踏下去,简直险象环生 ……
家里暖气不足,正常的冬季家居服根本不管用,还得套上一件羽绒服御寒——这羽绒服质量指定是好不了,因为一开始就想好了是“冬天在家对付着穿一下的”,因此又买了最便宜的,要不了多久羽毛就钻出来,沾得满身都是。
等吹干了头发在客厅坐定,脚就开始觉得冷。于是,浴室的暖风机又被搬到脚边接着吹。一个暖风机老两口不够用啊,于是其中一个人就起身,去灌个热水袋来捂脚。捂热了穿进淘来的便宜毛拖鞋里保暖……万一还冷的话,沙发上还有一条毛毯可以盖在腿上……
同样的基本需求,他们的物质化体现是什么呢?
取暖设备形同虚设。总之不是维持恒温,而是在冷得受不了的时候对付一下。对付不下去怎么办呢?上廉价小型暖风机 ,人到哪儿暖风机就挪到哪儿。还不够用怎么办呢?上热水袋,上毛拖鞋,上便宜羽绒服,上毯子……补丁叠补丁,永远在将就。
大件上节省了钱,但添了无数廉价而劣质的东西。
居家过日子,永远在找各种各样的杂物,永远有数不清的破烂在眼前添堵。关键是,需求得到满足了吗?没有。
如果说前一种家居投资,最终获得的是整个冬季的舒适和安慰的话,后一种家居投资,得到的是一个看似什么都有,实则饱受畏缩、阴寒和琐碎折磨的生活,品质是很糟糕的。
但神奇的是,这样一群节俭甚至克扣的老人家,提起红木家具来,却常常两眼放光……
两相比较,哪个更明智?哪种选择能够真正将生活简化?一份好生活,最基础的需求,总得要得到满足。这种成本是省不下来的,若是肯爽爽快快地支付这个成本,倒是可以买到一部分的“简单“。反之,这里省个两千,那里抠出五百,到头来,省下来的那部分,又都化作日常生活中的琐碎折磨,悄悄地一次又一次地来找你的麻烦……
有些人可能会说:“你说的这都是上一辈的人,现在根本就不会这样……“真的吗?我想我们轻易可以举出很多相似的例子:▼
很多人不爱用厨房用纸,一块湿漉漉脏兮兮的抹布擦遍一切;
有人不用隔热手套,拿两块抹布将就着用;
明明该用深盘盛的菜,拿浅盘子对付将就,盘子稍微倾斜,汤汁就泼翻,挪到碗里又特别难看;
该拿铸铁锅炖的食物,对付着拿不锈钢锅子炖,冬天上桌没多久就不烫了;
铸铁浴缸也好,铸铁锅也好,缺点都是太沉。优点也很多,比如,颜值都极高,而且,特别保温
每天都要坐的椅子,高度和靠背曲度是不合适的,坐在上面姿势总是很别扭;
每天至少要睡6小时的床垫不舒适,也懒得换……
冬天取暖和洗澡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可能并不普遍,但是匮乏思维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要深远很多。
保证生活品质,满足基本需求的成本是省不下来的。这些地方的钱,越花越“简“,越省越烦。
2. 那些家中最重要的不能舍弃的情感需求
另一个印象是,在多数西方家庭中,平等尊重、关爱和睦高于一切,这一点也会在他们的家居空间和生活习惯中体现出来。
比如说,我在上海的时候,一户人家有没有孩子,进屋第一秒你就非常容易判断。但我有一个墨尔本朋友,两夫妇住一套三房两厅,有三个女儿,分别是4岁、7岁、11岁,孩子很多,又都在能折腾的年龄,不过他们家却看不出来想象中的一片狼藉。
事实上我去很多澳洲人家里做客,都看不出来——除非是婴儿。我接触过的一部分教养良好的中产父母,无论多么爱孩子,都不可能把玩具文具放得到处都是。孩子的东西大部分放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在家里的公共区域,他们的物品必须整整齐齐地收纳到柜子里,如果想拿出来玩,要先征得家长的同意。这么教孩子,原则非常简单: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应该彼此尊重。如无特殊情况,家长不会不敲门就闯入孩子的放间,但孩子也不能侵犯别人使用公共区域的权力。
我们前段时间分享的瑞典博主Magdalena的家,她家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但家里还整洁干净,有很多人留言质疑这不是有孩子家庭的常态
瑞典博主
Magdalena的家
同样的原则也体现在维持家里的整洁。我记得自己当年借宿慕尼黑朋友家时,他们每次淋浴之后,都会用一个橡皮水刮,把淋浴房四壁的水渍刮干净。虽然是家人,也不能把一个湿漉漉脏兮兮的淋浴房给对方接着用。
就因为有孩子,家里就全是孩子的杂物堆得乱七八糟到处都是,这在很多西方家庭不是一个能够成立的理由。
还有就是我不止一次提到的开放式厨房。
在大部分我接触过的西方家庭,如果可能,大家都会尽量选择开放式厨房。我还问过一些朋友,难道你们不需要煎炒烹炸吗?这是他们的回答:▼
“当然也会啊。但一家人一起动手准备食物,谈天说地彼此陪伴,一起清理干净,这多好啊,这比晚饭吃哪道菜可重要多了啊。”
“我们偶尔也特别想吃炸鱼薯条什么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一起出去吃一顿,解解馋。没必要非得在家炸吧,再说老是高温烹调也不太好,不健康,对孩子也不好。”
“煎牛排或者煎鱼什么的,我都让孩子他爸拿到外头阳台上用烧烤炉解决的。味道是有点大,但我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就把厨房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和大家都隔开的。”
“开什么玩笑啊,厨房和餐厅都是客厅的一部分嘛,总不能我老婆在烧饭,我看都看不见她吧,我会想她的啊。”
开放式厨房的好处很多,是的,也许坏处也很多,但再多坏处,也抵消不了一家人备餐其乐融融的好处。
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其中一两个人要形单影只地窝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呢?吃饭是大家吃,做饭不该大家做嘛?
有人可能觉得听起来挺矫情的,但我觉得挺有道理。一个家,有什么比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更重要的呢?
假设在一个闷热的午后,夫妇俩要给孩子们做晚饭。我理想中的情境是,在开放式厨房里,孩子在客厅大餐桌上玩游戏,保持在家长视线范围之内;父母可以一边跟孩子聊天,一边把鱼还有土豆刷上油,撒上调味料,放进烤箱,打开油烟机抽掉仅有的一点点气味,然后把洗好沥干的蔬菜拿到大桌子上去,大家一起来准备沙拉。大人也许可以切西葫芦和黄瓜,孩子们掰西兰花,摘掉樱桃番茄的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