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營最近要開設
“診斷課”
,目的在於幫助學員們提升診斷水平,以便更好地指導日常的非藥物治療。
學中醫的都聽過一句話叫:
“十年學醫,九年診斷”
。可見診斷在學習中醫中的重要地位。
其實道理很簡單,徐老師曾經講過:“方向對了比什麼都重要。好比說開車去廣州,奧迪和奧拓誰先到,方向是決定性的因素。”所謂診療,診斷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診斷正確,後續的治療才有可能發揮正向的作用,否則的話治療手段越先進,效力越強,對人的危害作用也就越大。所以無論中醫西醫,嚴謹細緻的診斷都是療效的前提。
和西醫強調影像指標證據不同的是,中醫除了搜集肉眼可見的邏輯證據之外,還強調對於患者的感知,這就是所謂的
“望聞問切”
四診合參。
有人說,中醫的診斷太主觀,不像西醫那樣有客觀可見的影像指標證據。這種說法其實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無論中醫西醫,診斷本身就是醫生的主觀行為,但凡診斷就離不開人,離不開主觀,否則西醫既然CT結果已經出來,為什麼大家還是要拿著片子到北京三甲醫院排隊掛號找專家呢?同樣的客體,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觀測結果,這是必然的。所以無論中醫西醫,醫生個人的診斷水平都是決定治療效果和康復預後的關鍵甚至是決定性因素。只不過中醫對於醫生個人的要求更高。
和西醫面對影像指標做邏輯推理不同,中醫的望診和脈診腹診都要求醫者本身是一個氣血平和“平人”,比如脈診和切診都需要醫者手上有氣,才能更好地感知到患者的虛實寒熱。在健康營健康管理的課程上,老師帶著大家學習腹診,老師診斷後給出諸如“豎條結”、“網狀結”、“瘀血結”等細分描述,而學員們可能只能摸到有結,甚至一無所得。
而關於望診方面,拋開高級的望氣望神不談,即便是望色澤,也是一般人難以把握的,以上這些技能需要的都是醫者身體平和,加之長期的訓練。所以中醫醫者更像品酒師,需要的是敏感,細膩。同樣的酒不同的品酒師會給出不同的口味評價和打分。而同一個病人,不同的醫生給出的診斷也是不同的,其實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之前說過,診斷本身就是一件主觀的工作。我們不必排斥或者恐懼主觀,而是要讓自己的主觀感知力變得精準,從複雜的病情中抓住重點,解決問題。
健康營初級課程
的重點是
非藥物療法
,特點是重實操。因為非藥物療法本身具有一個特點就是診療一體,許多治療方式也是診斷方式,比如艾灸、刮痧、按摩就都具備初步診斷意義。不過若想要對人體和疾病達到進一步的了解,就需要藉助望聞問切等各門診斷手藝了。
此次健康營開設
“診斷課”
也是一次嘗試,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撥開迷霧,尋求真相。如果效果好的話,後續還會和大家分享更多專業的診斷學問,滿足同學們
“業餘學,身家用”
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