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熊孩子”大哭大叫惹人恼;小区里,“熊孩子”肆意玩闹车花了;亲戚家,“熊孩子”一拿二抢三扔掉。放眼当下,“熊孩子”似乎已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何本天真烂漫惹人爱的小孩,如今却发展到几乎令人发指的地步?
“熊孩子“也是孩子,他们的许多行为,只是在特定年龄阶段心智尚未成熟的结果,无可厚非。但是诸如用石子刮掉汽车油漆,不问自取他人物品,在公共场合不听管教打扰他人等行为,却不是仅凭”孩子“二字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原谅的。这实质是父母亲戚教育失妥,过度纵容的结果,不应由他人的包容为其买单,遑论为其特设车厢。
在高铁上设置“熊孩子“和父母的车厢这一行为本身可谓是对”熊孩子”的纵容:周围有其他乘客时尚且“噪音不断”,若所有的“熊孩子”聚集在一起,岂不是要将车顶“掀翻”?长此以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在过度包容放纵中根深蒂固,这些孩子们也在无形中被娇惯成了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再者,既然高铁可以特设车厢,那飞机是否也应设熊孩子舱,餐厅设熊孩子间?不可置否,如此为“熊孩子”大费周章,仅仅是扬汤止沸,为熊孩子的存在冠冕堂皇地找了个理由。这不仅掩盖了家长教育失策的事实,而且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是在用公共资源为一个家庭教育的失当买单。
西哲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师与引路人,更应做好唤醒孩子灵魂的教育工作,此才谓解决熊孩子问题的根本。即便是孩子,也应有明辨是非对错的意识,也应明确并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与社会道德规范。诸如在公共场合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爱护公共设施此类问题,都应在家庭教育中找到答案,而非亡羊补牢。
同时,对于社会上像孟非一样提出自己不满的人,家长应以理解的态度接受并反省,而非时下这般因护犊心切而破口大骂:“与你何干?”而身为“过来人”的成年人,既要有这样提出建议的勇气,也要有理智冷静的包容。彼此多一分尊重与理解,是谓社会和谐的自然呼吸。让熊孩子在充满爱意与温暖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充满善意的人,这样的善意传递,才是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善意的种子,教化以春风,浸润以春雨,温暖以阳光,如是,熊孩子亦可为担纲之栋梁。
现如今,当你逢人提及“熊孩子”这一对象,许多人总是面露难色,却有着不言而喻的苦衷。这一特殊群体的背后,许多问题蛰伏其中。而有人提出的“在高铁上设置‘熊孩子’和父母的专用车厢”建议,在我看来,是断然不可取的。
首先,“熊孩子”对于高铁运行的安全问题有很大的威胁。这些“熊孩子”们之所以获此名称,想必也是自身的许多行为欠妥所致吧。大声喧哗、肆意奔跑......这些形形色色的行为,对高铁上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必定有不容小觑的干扰。在一个车厢中,一个“熊孩子”就足以掀起轩然大波,试想想,当许多个“熊孩子”相遇时,那又是怎样一番光景?你追我赶,争执不已。这还哪是高铁,完全成了人声鼎沸的市场,其背后的安全隐患也不言而喻。况且,倘若真的有这样的专用车厢,哪个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是“熊孩子”,然后乖乖带他上车?
其次,这一专用车厢的做法也不利于“熊孩子”家庭教育的发展。这根本是在掩饰问题、回避问题,就如同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不是说声“我看不见”就躲避天敌了。将“熊孩子”们隔离起来,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其它乘客的困扰,但那些“熊孩子”们呢?难道任由发展吗?出了高铁,可没有隔绝的门将他们屏蔽起来了。因此,不要用专用车厢来作为挡箭牌,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才是当务之急。其实,“熊孩子”的缘由,就是父母的一些“释放天性”教育理念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倘若能抓住在高铁上的这些宝贵机会,看到身边的人在读书或休息时,告诉孩子不要吵闹,以及对他人要尊重。长此以往,哪有“熊孩子”这一困扰?哪有专用高铁车厢这一说?
最后,我们还应注意到,这一专用车厢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会有怎样的阻碍。“专用”二字本就含有明显的倾向色彩,而又对“熊孩子”这一饱受争议的群体赋予“专用”二字,这样会造成怎样的价值导向呢?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女性停车位”就被控以各种性别歧视的罪名。那于如今的这一“熊孩子”专用高铁车厢呢?真不含强烈的情感色彩?况且,特殊不是特权,你的特殊不是别人退步的理由,有些问题不容通融。
“熊孩子”高铁专用车厢不可取,无论之于高铁自身,“熊孩子”家庭发展与社会文明进程,都有着负面影响与阻碍作用。
先贤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启示我们在社会治理与人际交往中多一些“同理心”。因此,近日著名节目主持人孟非因饱受“熊孩子”困扰而倡议中国高铁设置有熊孩子和父母专用车厢一事是十分不妥的。
高铁属于政府履行自身职能而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其目的是便利人们的生活,而非为特定的个人或群体所独有。其次,该主持人在表达中也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国外设有女性专用车厢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原则,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而若在中国设立熊孩子和父母车厢,则是对他们的不公,间接表达了社会对其偏见。由上所述,为熊孩子设立车厢的做法不现实。
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孩童时期,都是由幼稚好玩变得逐渐成熟的。当主持人孟非在面对一群熊孩子时,他眼前是否浮现出童年的模样?是否回忆起儿时哪些调皮的经历……那么,作为成年人的孟非为何不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呢?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孟非自己的孩子成为熊孩子的一员,他在高铁上吵吵闹闹时孟非内心会生出厌恶与不满吗?人与人之间总会产生摩擦,而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正推动了我们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
正如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们总可以运用智慧寻找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这既需要社会的理解,也需要熊孩子及其家长的努力。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熊孩子及其家长在享受高铁这项公共服务时,也应做到不干扰他人、积极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社会的包容不等于对熊孩子的溺爱,社会的理解不等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家长理应获得来自社会的宽容,但同时也需反思对孩子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孩子的点滴引导与教化正体现在平常小事中。认真规范孩子的言行,耐心教会他们做事的准则,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与社会发展都是有益之举。
费孝通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或许“大同”的理想离我们显得遥远,但我们一直都在路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着眼大局,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抱怨语,这是对我们自己,也是对这个时代的责 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