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
小白学视觉
”,选择加"
星标
"或“
置顶
”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为什么导师眼里差劲的硕士生能够找到好工作?
作者:
电龙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6029164/answer/1306571061
“导师眼里的“差劲”大概率是“不听话”、“不好使唤”、“老油条”的替代词,除去少部分真的差以外,大都是没啥问题的。”
没几个人能在硕士阶段甚至博士阶段真刀真枪的弄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的。
导师觉得你差劲,大概率就是觉得你对他
没啥用,还要消耗他的资源
。
总之在导师眼里就是典型的“输入”远大于“输出”的学生。
胆子比较大,对利害关系拿捏比较准确,导师轻易吓不住。
一个这样的学生,只要好好打算,通常会在研一研二迅速完成学术要求,进而开始找实习,参加比赛,自学刷题等等。
更何况这些学生的特质,很多是非常适合职场的,尤其是脸皮厚和对厉害关系的把握能力。
他们不会在面试里害羞的说不出话,也清楚的知道企业对学生真的要求是什么。
这样的学生,简历漂亮,时间又多(毕竟不用帮老师打杂),一个秋招下来,面试20-30家企业不是问题。
所以,严格的来说,这类学生在校招中斩获好offer和多份offer的概率就是比被导师拿捏得死死的学生要高得多。
从不顶嘴,就算受了委屈挨了骂最多也就是低头沉默,能给导师发泄情绪;
胆子小,搞不清楚利害关系,老师画画大饼或者拿延毕吓一下就唬住了;
目标不明确,自己一会想读博一会想工作,而且都没有为之积极地做准备;
至于科研能力,我还是那句话,除去极少数的凤毛麟角以外,绝大部分硕士博士在读期间都做不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玩意。
导师,肯定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的,能有利于他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对他没有半点好处还要消耗他的资源的学生自然就是坏学生。
有些孩子会觉得我自己搞科研,自己找实习找工作,甚至连实验试剂都是自己买的我消耗导师啥资源了?
而且他还要担心你会不会把团队的风气带歪(这个真的超级重要)。
所以即使你没做错啥,导师也看你不顺眼的原因最可能就是在这了。
1.自己有本事才是真本事,没有什么导师是可以保你一劳永逸高枕无忧的。
3.找工作就是当渣男/女,广撒网多捕鱼,骑驴找马厚脸皮,没遇到心仪的就找个凑活的,找到心仪的就一脚把“前任”蹬了,结婚协议(三方)别随便签,签了就不好离婚了(毁约很麻烦)。
4.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千万不要用自己的头去撞钢筋水泥的屋檐,基本没有好下场。
作者:胡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6029164/answer/511023648
我知道我绝不是导师眼中好的硕士生,不管是大小导师。工作方面,拿了些offer,也都算是国内的一二线大厂,在实验室的同学中算是好的。看着身边同学找工作的情境,深感艰辛,也暗自庆幸过去的一年多自己的部分选择。记得研一刚北上的时候,对于接下来三年自己要从事哪个研究方向并不十分清楚,当时只是隐隐觉得,我不要当一个码农,绝对不要,同时心底也有些不甚明晰的“追求”,如果能玩转数据,那必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了。到了雁栖湖,上了几门课之后,有种世界观瞬间清洗过了一遍的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做机器学习,简直就是人手一本西瓜书。和当时的有一个室友聊天发现,这货在研究生生涯刚开始的阶段,已经把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都手动给实现了一遍,并且饱读NLP论文,当然,这位大佬在秋招季的offer收割情况令人咋舌,斩获了微软、BAT、头条等公司的NLP算法offer,在百度面试时,成功PK掉了Stanford的博士,扯远了....
全世界都在做这个,研一上偶然回所,了解到实验室做的一些项目,心下凉了半截,也清楚如果想要在秋招季拿到还可以的offer,简历上有相关的东西可以写,那么只能靠自己。研二回所后,导师对我其实蛮好,了解了我的想法后,交给我一个信号的异常检测模块。我调研了一段时间后,心里又是凉了半截,这个和AI半点关系都扯不上。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衣带渐宽,当时衡量了自身处境后:1、项目不行,面试时和面试官讲,自己都嚼不甜的草根,还妄想对方甘之如饴?2、顶会论文?做梦的时候可能可以梦见。3、实习?实习是不可能实习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被放出去实习的。剩下的选择就不多了,打比赛、刷GitHub、kaggle、自己跟论文,这也确实是我在那之后一直在做的,所幸结果还不算太糟糕,kaggle有个Top 1%的成绩,天池上有个Top10的成绩。但在此期间,导师交给我的活,摸着良心说,有几次是极尽糊弄之能事,这也直接导致了导师对我的定位,虽然话中未曾说明,但我知道,不外是“mmp,来这么一个水货研究生”、“啊好愁啊,这个水笔是指望不上的,难道自己干??”之类云云。
话说完了,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导师眼里差劲的硕士生找到好工作,这是一个真命题,谁都想做导师眼中的好学生,相信周志华lamda组里的“差劲”的硕士生数量必远远少于其他的组,原因大家都清楚。说白了,导师和学生的利益不一致,学生不愿意和导师吃同一块蛋糕,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于是就出现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有斗争,为避免斗争好好活下去,只有另辟蹊径,而小路走成了,也是别有洞天。
作者:fjdjf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6029164/answer/507236718
作为一个喜欢科学和科研生活但是最后放弃硕博连读的学生,我想简单说一下。
除了这个情况,还有很多校园人士难以理解的社会情况,比如博士就业问题,硕士就业问题,读博与否问题,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总结来说,这涉及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是现在众多教育人士的争论点,就是学校是否应该承担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这句话看起来很矛盾,不过现在这已经成为博士硕士培养的核心问题,就是,学校培养研究生时,是应该向社会需求的方向培养,还是向学校需求的学术方向培养?
正是上述问题的现在处理方式,导致了这个结果,现在的学科已经高度细分,一个人连掌握一个二级学科的基本前沿都非常困难,只能掌握某个方向的前沿,那么,学术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培养就会不同,按照社会需求,高学历者应该在各个方向都尽可能懂得知识,并且能快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可能的难点问题,这有助于工业界的研发和管理,而在学术上,由于各个方向已经得到了完善的挖掘,人们的需求是,在某一个方向上尽可能前进的更远,只有这样,你的竞争者才会变少,你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你可以独享的成果,就是论文。换句话说,工业界需要的是博览知识的'博士',而学校需要的是在一个小方向上走的足够远的'专士'。
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了严重后果,学校开始脱离社会,成为了独立的部分,而学校认为理想的人才,实际上是适用于学校工作的人员,换句话说,研究生教育现在不是为社会培养高级管理和研发人才,而是在培养学校自己未来的'工作人员'。而社会需要的人才,和学校定义的人才具有完全不同的定义。
那么,为什么现在学历和待遇挂钩呢?因为现在,有这么高视野的单位可没有多少,换句话说,现在社会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博士仍然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但是现在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很多大型企业在招收管培生和研发人员时,硕士优先级高于博士,其实这就是企业已经明白上述情况的真实写照,他们想招收硕士自己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管理和科研人才,对他们来说,直接招收学术界的博士会导致严重的不对口问题,因为工业界可不是靠论文为生的。而为什么硕士中没走学校路线的找到了好工作?因为她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已经提前在学校开始将自己往社会需求的道路上培养。
上了研究生后,我才明白,科学和科研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使命,后者是谋生的方式,我喜欢的是美妙的科学,喜欢理解自然的方式,但我讨厌科研,讨厌为了谋生而不得不日夜做那些毫无实际意义的实验和计算模拟,只是因为它们能发论文,导师对我们很不错,我也很喜欢我的学科,但是正是导师的生活,让我做了上述决定,我需要一个谋生的职业,并提高我的社会地位和阶层,依靠这个职业来支撑我的兴趣和追求。
下载1:OpenCV-Contrib扩展模块中文版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