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侯甬坚 | ... ·  1 周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重磅上市!这套超2000万读者的全球史迎来最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表兄弟暗战:李渊是如何在隋炀帝的猜忌下成功上位的?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09-30 13:51

正文



本 文 约 4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在《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中,似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李渊之所以能成为唐高祖,大抵是命好,有个好儿子——李世民的缘故。其实,正是唐太宗李世民首开帝王查阅《起居注》的先例。为了将“玄武门之变”夺位的经历合法化,太宗对高祖朝史事多有改写,其中被黑得最厉害的当然是夺位竞争者李建成,但父亲李渊的形象也难免被歪曲了……



谶语阴影

唐虽代隋而兴,但隋唐两朝的统治集团,实为一体,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关陇集团”。李渊家族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这一家族飞黄腾达的关键人物。西魏时,李虎就官至太尉,与宇文泰、元欣、李弼、独孤信、于瑾、赵贵、侯莫陈崇共为八柱国。这“八柱国”里,宇文泰是类似曹操的人物,北周政权的实际奠基者。另一位独孤信虽然在北周时期因反对专权的宇文护被杀,却称得上是皇家的岳父——他大女儿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四女儿为唐国公李昞(李渊之父)夫人,七女独孤伽罗则嫁给了杨坚(隋文帝)。这也就是史书所说的“周隋及皇家(即唐),三代皆为外戚,自古以来,未之有也”。



由于独孤信这一脉的血缘关系,七岁时就世袭“唐国公”的李渊,就有了一位姨父,杨坚。北周大象元年(580),周宣帝病死。其皇后和只有8岁的宇文阐(周静帝),孤儿寡母,无力控制政局。皇后的父亲杨坚以大丞相身份入宫辅政,总揽军政大权。李渊跟姨父的关系很亲密,所以杨坚辅政不久,就恢复了李渊的李姓。当年,西魏皇帝赐李虎姓大野氏,是家族的荣誉。而今恢复李姓,也是家族的荣誉。这一来一去,都表明了当权者对李氏家族的厚爱。


杨坚篡周建隋之后,李渊也雄心勃勃地踏上了仕宦生涯。开始,他入宫任“千牛备身”。此职掌御制的千牛宝刀,虽然品级不高,但因是皇帝的侍从武官,却也十分威风。由于经常跟随皇帝左右,自带“流量”,也容易取得信任,提升较快,故被世人视为一种美差。加上姨母独孤皇后的宠爱,李渊很快破格被任命为谯州(今安徽亳州)刺史,官运亨通,前途无量。

不料,仁寿四年(604),隋宫惊变。杨广夺位,是为隋炀帝。顺便提一句,日后李世民与群臣评点历史时,不时将隋炀帝列作反面典型,却唯独不曾批评过隋炀帝杀兄篡位。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他二人都是通过阴谋手段对太子取而代之,批评隋炀帝等于就是批评了自己。聪明如李世民自然不会做这种引火烧身的蠢事。



论起亲戚关系,杨广还是李渊的表弟(小三岁)。但隋炀帝得位不正,对关陇集团的老臣宿将并不信任。大业二年(606)七月,杨素患重病卧床不起。隋炀帝每派名医前去诊断,皆赐以上等药,而密问医生病情,惟恐杨素不死。杨素也自知名位太高,深受猜忌,故不肯吃药,并对其弟杨约说:“我岂须更活邪!”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还支持杨广夺位,下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境遇自然可想而知。这时的李渊已经调任为荥阳(今属河南)太守,后又转到楼烦(今山西静乐)任太守,远离了中央朝廷,却也难逃表弟的猜忌。李渊任太守时,养有九匹骏马爱不释手。结果,有人将他养有骏马的事上奏给喜爱好马的隋炀帝,虽然侥幸没有招来大祸,却遭到严厉斥责。


更可怕的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谶语。所谓谶语,就像古代的“都市传说”。隋炀帝在位时,“李氏当王”的谶言很盛,几乎已经在民间家喻户晓。这样一来,隋炀帝对李姓者不免更生忌惮。譬如上柱国、蒲国公李宽之子李密以父荫任左亲侍,隋炀帝认为他眼睛长得特殊,有所怀疑,便立即下令罢官,驱逐出宫。李渊是炀帝的表哥,待遇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韬光养晦


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史书上说,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正是因为李渊得人望,这位表哥在隋炀帝心中也就挂上了号。有一次,隋炀帝碰见李渊的外甥女王氏,问她:“你舅为何几个月不来见朕?”王氏慌忙答道:“恐怕是病重,所以迟迟不能回京。”隋炀帝冷笑,狠狠地对王氏说:“可得死否?”王氏吓得魂飞魄散,连夜给李渊写密书。李渊接到王氏的密书,同样吓得面无人色。急忙派人带着金银宝物赴京,贿赂隋炀帝身边的幸臣,进行斡旋。


为了免除隋炀帝的猜忌,李渊又想了个主意——酗酒纵色,间以赌博。古代历史上,大凡为君主所忌者,往往都会表现出热衷物质享受的姿态。远的如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统兵攻楚前就曾向秦王政“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这就是所谓“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李渊也是如此。他与晋阳宫副监裴寂结为密友,经常酗酒赌博,通宵达旦,“情忘厌倦”。



这样的策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让隋炀帝放松了警惕。大业十一年(615),又有个叫做安伽陀的方士 “自言晓图谶,谓帝曰:‘当有李氏应为天子’。劝尽诛海内姓李者”。尽杀海内的李姓当然不现实,但隋炀帝的疑心病还是发作了。只不过,“强者先诛”。这次他首先怀疑的不是李渊,而是右骁卫大将军、光禄大夫、郕国公李浑。隋炀帝随即指使近臣宇文述和裴仁基诬告李浑谋反,杀李浑宗族32人,其余皆被流放。 


不过第二年,就有另一个李姓人物——李密投奔了瓦岗军,设计击杀了隋朝名将张须陀。后来,李密更自称魏公,置魏公府和行军元帅府,改元永平。不过,隋炀帝大约已无暇理会自己是不是杀错了人。大业十二年(616),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除了瓦岗军外,江淮的杜伏威,河北的窦建德,也无不节节胜利,使隋炀帝束手无策。这一年正月朝集,朝集使不至者竟有20余郡,色厉内荏的隋炀帝决意南下江都(今江苏扬州)。这等于是置“天下”于不顾,无疑是一个严重失误。他南下之后,北方的农民起义进入高潮,几乎到处都有起义军在活动。而隋炀帝却被困在江都,“所在路绝”,“来往不通,信使行人,无能自达”。


隋炀帝临行前,命自的儿子越王杨侗留东都洛阳总留后事,又命李渊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把北方的烂摊子留给了他们去处理。太原(晋阳)位于汾水冲积平原,是太行山与黄河之间的腹心地。自西周以来,为北方的屏障,历代皆驻重兵镇守,以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又居高临下,可直接威胁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加上纵横中原的农民起义军将隋军的主力分割,隋政权在华北的核心据点,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已经成为两座孤岛,无力影响太原局势。隋炀帝将这块物产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区交给了李渊,还赋予他黜陟官吏、征发军队、讨捕盗贼等权力。这不啻是为其以后的起兵反隋,争夺皇权铺上了一块重要基石。


择时而起


李渊正式起兵反隋,是大业十三年(617)七月的事情。关于其经过,《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渊“亲口”对李世民感叹:“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新唐书·高祖本纪》里也说:


“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

“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


根据这些记载,是李世民暗中招贤纳士,组建军队,将无可奈何的老父亲李渊逼上反隋起义之路。


但是,由于唐代史料绝大部分经过了贞观时期的改造,因此《新唐书》《旧唐书》乃至宋代《资治通鉴》上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对史实进行加工后的产物。李渊的部下温彦宏是太原起兵的亲历者。他写过一本《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录了隋末李渊起兵始至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帝立唐为止,共计不到一年的史实。这本书的记载就大为不同。里面说,李渊获任太原留守后,欣喜异常,还对李世民等人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这段话就说明,在以声色自娱骗过表弟杨广之后,李渊赴任太原时,已经打定主意不为隋炀帝殉葬了。



实际上,这一时期的其他史料里,尽管经过造,着力拔高李世民的地位与作用,还是留下了一些能够还原李渊真实面貌的蛛丝马迹。譬如,武德二年(619),宇文化及兵败,弟弟宇文士及投降唐朝。此人是李渊的老熟人,当李渊为殿内少监,宇文士及为奉御时,二人即“深自结托”。所以,宇文士及到了长安,就向李渊表白说:


“臣早奉龙颜,久存心腹,往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后于汾阳宫,复尽丹赤。”


而李渊也对裴寂说:


“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


李渊说他六七年前与宇文士及谈过“天下事”,当然是在他做太原留守前四五年。彼时隋炀帝正在进攻高丽,李渊就与其离心离德,开始有取隋而代之的想法了。



到了李渊到任太原之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之下,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隋炀帝所控制的地区,在北方只有东都洛阳、西京长安及其他几座孤城,在东南只有江都一隅之地,这些地区又被切断联系,成为几座孤岛。各地豪强见此,便纷纷起兵。而李渊麾下的鹰扬府司马许世绪也来鼓动说:


“天道辅德,人事与能,蹈机不发,必贻后悔。今隋政不纲,天下鼎沸,公姓当图箓,名应歌谣,握五郡之兵,当四战之地。若遂无他计,当败不旋踵。未若首建义旗,为天下唱,此帝王业也。”


李渊非常重视这个建议,与许世绪“亲顾日厚”。而从李渊和武士彟(武则天的父亲)的关系中,也可以看出李渊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士彟尝阴劝高祖举兵,自进兵书及符瑞,高祖(李渊)谓曰:‘幸勿多言,兵书禁物,尚能将来,深识雅意,当同富贵耳’。”


一面是“亲顾日厚”,一面是“当同富贵”。站在隋炀帝的角度看,这不是表哥李渊“反形已露”又是什么呢?他对这些建议者表示好感,而且逐步加以重用,实际上正是李渊和这些人志同道合的具体表现。要说李渊是“被逼上梁山”,实在是不合情理——他无非是在等待时机而已。王夫之倒曾或许看清了李渊的内心世界,说:


高祖犹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于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以静镇之也。”



至于太原起兵具体过程,《大唐创业起居注》里也说,当时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外,太原只有李世民在李渊身旁。李渊就对他说:


“隋历将尽……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在这段记载里,李渊才是反隋起兵的主导者和总指挥。终于,大业十三年(618)七月,李渊以儿子李元吉为太原郡守,负责太原的一切有关事宜,自己亲率大军三万人,誓师动兵,直奔长安而去。在出师檄文里,李渊痛骂隋炀帝“敌怨诚良,仇雠骨肉”,“喜怒不恒,亲离众叛”,跟这位表弟彻底分道扬镳了。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向衡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赵应心(实习)
校对 | 李栋 




国历好物



王朝兴亡 | 家族盛衰 | 个人沉浮

武则天晚年被迫退位
为何还能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名声?

曹操后人为什么足足当了 214 年陈留王?

王朝更迭时,前朝货币都去哪儿了?

这些历史的棋局能教会我们什么?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团队
再度集结专业学者

以最有意思的视角还原

真实历史的智慧

李开元 施展 刘勃  重磅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封面
↓↓↓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