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鲤newriting
文学杂志《鲤》,由青年作家张悦然主编。出版包括《鲤·孤独》、《鲤·谎言》、《鲤·暧昧》、《鲤·变老》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资源研究  ·  10个超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个便受益良多 ... ·  2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年龄歧视知多少? ·  3 天前  
壹心理  ·  测测你的心理年龄停留在多少岁? ·  3 天前  
壹心理  ·  当生活不顺时,可以尝试做这件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鲤newriting

曾以《漫长的中场休息》让李安震撼的作家,用十八年写下这本小说集

鲤newriting  · 公众号  ·  · 2017-11-17 21:27

正文

曾以《漫长的中场休息》让李安震撼的作家

这次又讲述了怎样魔幻而真实的传奇?



这本书刚出版就读了,很好看,其实没有想到作者本·方登会一直关注战争与人的关系。八篇小说讲的全部是战争的阴影,以及在这个阴影下,人如何生存,人心又如何变化。这里面有一些非常巧妙的假设,涉及到与战争相关的一片模糊地带,无法用正义、道德感或者法律去衡量,甚至用心判断也没办法。尤其推荐小说集里的《良人难寻》、《海地之梦》,很精彩。下面这篇文章介绍了这本小说的由来和一些相关背景,希望大家看完能去看看这本短篇集。



文/强梓

 

去年初冬,一部令人惊艳和震撼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曾席卷全球。原著小说《漫长的中场休息》作者本·方登也随之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据说导演李安尚未看完整部小说,便决定将它拍成电影,因为这个关于爱、勇气和忠诚的故事令他深深感动。


在令全球读者震撼之后,本方登的短篇小说集《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简体中文版随之登场。




令李安导演惊艳的本·方登,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


坐在餐厅里磨了整整十八年,终于出了一本书,其间飞往海地三十多次,最后在妻子的强烈抗议下才打消屡屡身陷险境的念头。第一本书获了大奖,却又钻回书房好几年,才出版了第二部小说。


不论哪一条,都是一位闪亮登场的畅销书作家应该避免的。然而,本·方登每一条都做了。


他的两本书斩获了无数奖项,《漫长的中场休息》更是被李安相中,搬上了大荧幕。美国各大报纸连篇累牍地盛赞他是海明威的接班人。


《纽约客》用 “大器晚成”来形容本·方登。他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打磨自己的文字,最终才换来这本令读者难以释卷的《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


书中的八篇故事讲述了八个身份各异的人,怀揣着不同的梦想来到异国他乡,却纷纷身陷困境,不得解脱。在时代的巨变之中,这些满怀善意、心怀希望的人们,终究被卷入他们无力抵抗的风暴中。




而在这八篇故事中,有五篇和海地息息相关。


本·方登对海地的兴趣源自海地动荡的近代历史,他一直都在关注着这个国家。起初,方登并没有什么确切的计划,只是出于兴趣,通过报道和书本了解了大量和海地有关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他逐渐萌生了以海地为背景创作一部小说的念头。


写了几个月。方登意识到,必须去海地看看,亲眼见识一下这片诱惑着他的土地。

“当你置身于当地,让事情在你身边自然而然地发生,你将拥有完全不同的经历。”

 


1991年,本·方登第一次来到海地。


“我到了旅馆,走上楼梯,看到一个人站在台阶上,他说:‘我叫皮埃尔。你需要一个向导。’我说:‘千真万确。’他是个真诚的人,很快意识到我并不是去那里追女孩子或者搞毒品,我除了旅行并无他求。然后他一下子有主意了:‘我可以带你去逛逛那里,带你去见见那个人。’”


这时海地刚刚摆脱杜瓦利埃的独裁阴影,新选的总统刚上任。本·方登觉得自己来晚了,未能经历海地动荡的政治风云。



然而在他初次到访几个月后,新总统便被军方赶下台,海地再次被冷酷和血腥统治。这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思路,在《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中,他的每一篇故事都沾染着魔幻、炮火与硝烟的味道。


第一次离开海地之后,方登就开始着手创作第一本小说,当小说完成后(很可惜,这本小说一直未能出版),他已经和海地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说,我真正融入了他们,没法说走就走。整个过程有着非理性、非线性的一面。”


虽然第一本书未能顺利出版,方登还是重返海地。“我一直下意识地想颠覆自己的固有价值观,而海地给我提供了无数机会。

 


紧接着,他创作了《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中的第一篇小说《海地之梦》,这篇小说充满了悲情色彩,主人公结识了想改变海地的青年,被对方的坚韧和信念感动,决定助他一臂之力,帮他走私海地的艺术品,换取活动资金。然而主人公的热情终究抵不过残酷的现实,那笔资金最后也没有交到海地青年的手中。


以后,本·方登又陆续创作了《博奇与可卡因》《良人难寻》《与切·格瓦拉的不期而遇》等以海地为背景的短篇。


苦苦等待丈夫回家的妻子,却发现丈夫成为了伏都教教徒。醉心于稀有鹦鹉的鸟类学家,只能眼睁睁看着叛军破坏它们的栖息地。为了救助当地的妇女,申请不到资金的负责人唯有走私沾着她们鲜血的“血钻”。天赋异禀的钢琴少女,只因错生时代,成为了各方势力角力的核心……


他这样概括海地。在这儿,一切事情都在同时发生,食物,汗水,荣耀,神灵,性爱,以及死亡,还有生的和煮熟的生命,未经任何现代的修饰,统统朝你袭来。某种程度上,当生活染上迷幻的色彩时,你的思想也会跟着肆意奔涌。


世界上最奇妙的鸟,密林,伏都女神……海地的很多事情都令人难以置信,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白日梦,一个粗糙的美梦成真的故事。海地的生活就像一场梦,逻辑支离破碎,自有一套规则。我们就像看着一幅画,并非看着画面上描绘的梦境,而是踏上进入这场梦境的征途。


 

在创作期间,方登数十次往返于海地和美国。“我去了海地不下三十次。”有时候,只是去见一两个人,说一两句话。有时候一住就是很长时间。“书中描述的是海地一个特定历史时期,需要知道一些特定的事情,我遇到一个为‘拯救孩子’工作的人,他住在中央高原,坐汽车去大概需要十二个小时。我并没有什么原因要去拜访他,但还是去了。旅途很艰难,但是十分壮丽。这趟行程与我的作品毫无关系,但是我感到不虚此行。”


在写《海地之梦》的时候,方登接触到了独具特色的海地艺术,日后往返海地时,他也会到市场上买几幅海地的画作,装饰房间。他将之视为海地的文化碎片,小心收藏。这些画作光怪陆离,主题除了伏都教,就是充满隐喻。“我很喜欢这些画,不过当我儿子还小的时候,这些画把他和他的小朋友吓得不轻。”



一切的艰辛终有回报,2006年,方登发表了《海地之梦》,凭借这个短篇斩获了包括欧亨利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一书更是为他拿下了海明威奖。


已经功成名就的本·方登依旧热爱海地,尽管此后的写作计划和海地无关,他还是会时不时回到海地走走看看。2014年海地地震之后,他重回海地,走访了曾经认识的很多人,以记者的身份在报纸上发表了数篇灾后报道。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生命变得越来越灰暗,直到我们以为所有的光都离我们而去。然而光还在,一直都在。只要我们把门打开一条缝,光就会涌进来。”


在本·方登看来,海地永远是他灵感的源头。“总有一些东西——总有一些——在这里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