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条新闻联播,把仇恨记忆给煽起来了,连我微博的网友们都吵起来了。事实上无论你说什么都不可能改变一丁点,无足轻重是事实,“不许说话”是更冰冷的事实。别吵了,做好准备吧。
怎么做准备?我提几点看法:
1、我们可能会赢,但代价可能更大。
我方觉得自己是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对方其实同样有这样感觉。因为信息审查的原因,谈判过程很多人压根啥都不知道。在这时候需要了解真相,至少是相对更多的真相,然后再形成自己的判断。
就我掌握的肤浅的信息,我认为这事可能会没完没了的好几年,各领域摩擦不断。从各种经济数据看,我们是劣势一方,所以如果打,我们的经济代价肯定更沉重。但由于体制和国情的不同,可能使弱的一方反而能赢下来。比如在都快不行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欣欣向荣”,而对方反对的声音肯定有越来越多。所以胜负并不是只看经济实力和代价的,很可能是对方先撑不住,虽然我们更惨,但是我们能赢。还有,就算我们能赢,你可别被牺牲掉了。
2、既要冷静,也要做准备。
看完新闻热血沸腾归,但打起来会有什么代价?很多人是没想过的,因为这可不是抛头颅、洒热血。首先请你打开想象,大概会有些这样的情况出现,比如原来稳定群体,收入要减少30%,原来不稳定的,可能失业1年以上了;原来愤怒的,还要面对房价继续上涨50%;菜场大豆、国外旅游团、海淘等都可能面临价格的上涨……。所以你可别抱怨汇率不稳,物价上涨,别抱怨ZF不作为,这就是毛衣战,这就是代价。会使你生活压力在原来基础上继续大幅增加,你是否愿意?是否做好承受的准备?只少我认为,我们的股市今年的前途……,你懂的。所以,冷静下来做好准备吧。
3、不好的大势也会有亮点,而且可能加倍闪亮。
打起来,一部分行业是直接受到影响的,如果税收成本直接增加20%什么的,基本上已经相当于丧失了某个市场。另一部分是受牵连的行业,这个群体很广,例如消费行业,由于社会整体收入减少了,便导致了整体消费的减少;RMB没以前值钱了,能买的也变少了。第三个是因祸得福的受惠行业,就是在大势不好的情况下,国家会用力提振的行业,希望通过这些行业的发展,对冲打仗所造成的损失。比如修桥、修路、盖房子等等,而钢筋水泥什么的也连带上来了,而且可能会加倍地上来。所以机会还是有的,
而房地产由于产业链足够长,所以一定是拉动的主角。特别是大城市热点板块的房产,一定是投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