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大海,越来越酸了
文字:于婷玮
校稿:朝乾 / 编辑:果栗乘
2000年,在墨西哥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会议的主席不断提到
“全新世”
这个词。全新世,根据传统的地质学观点,是指
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开始于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的时候,也就是1.17万年前,并持续至今
。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一名荷兰大气化学家,实在听不下去主讲人频繁提及全新世并反复强调地球正处于全新世的言论,他脱口而出:“
我们不再处于全新世之中;我们已经进入人类世。
”
这名化学家,叫
保罗·克鲁岑
,因证明了氮的氧化物会加速平流层中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的分解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保罗·克鲁岑是大气科学领域的先驱
除了研究臭氧层和气候变化之外
他还普及了“人类世”一词
(图:twitter@
maxplanckpress
)▼
2002年,克鲁岑将自己灵光一现的想法写进一篇文章《人类地理学》之中,并对
“人类世”
一词给出了具体阐释。他认为:“自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
人类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
;全新世已经结束,当今的地球已进入一个人类主导的新的地球地质时代——
人类世
。”
人类世是一个非官方的地质时间单位
描述地球历史上人类活动开始
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最近时期
(底图:shutterstock)▼
这一概念迅速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2009年,国际地层委员会下属的第四纪地层学小组委员会,成立了
国际人类世工作组
,专门负责考察和界定“人类世”。2019年,该工作组以29票赞成、4票反对的结果就提议
“人类世”始于20世纪中期
达成一致。
工作组认为该时期
人口迅速增长,
加速了工业生产的步伐
与此同时,第一颗原子弹爆产生的放射性碎片
嵌入沉积物和冰川中,成为地质记录的一部分
▼
选择将20世纪中期作为人类世的开始,是因为在这个时间点,我们走向了
核能时代
,煤炭等资源被大量开采,海洋里漂浮着数十万吨的塑料垃圾,全球大范围焚烧化石燃料,致使碳排放量激增,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人类活动在地质记录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我们的行迹在地球漫长的生命中,无比清晰
。
地球的面貌
在近一个世纪中受人类影响而变化巨大
(图:wiki&NASA)▼
当然,也有很多质疑“人类世”的声音,认为这个概念
过于简单化和模糊化
,掩盖了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和不同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影响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然而,正如中国“黄土学之父”、已故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所说的那样:“人类世的提出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地质学分期的问题,同时还涉及
人在自然界的地位的问题和人类认识自己的问题
。”
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
人类有多少权利改造自然?
▼
人类塑造世界的能力,随着技术实力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强。出生于1901年的英国化学家维克多·亚斯利,对聚合物合成工业的潜力非常感兴趣。经过几十年夜以继日地辛勤研究、实验,他终于
发现了没有气泡的塑料的制造方法
,完善了可用于假牙和假肢之类产品的塑料混合物。
亚斯利所设想的未来,是一个
以塑料奇迹为核心的世界
。在他的愿景里:“这种未来的塑料时代,人们会看到一个色彩绚丽、璀璨闪耀的世界。”
他的愿景,如今早已被实现
(五颜六色的塑料颗粒 图:shutterstock)▼
事实上,我们现在确实生活在
塑料时代
里。2022年全球塑料生产总量在
4亿吨
,同比增长约
600万吨
,世界上到处都是塑料。它们出现在长满野花的路边,积聚在浩瀚的海洋之中。
成千上万吨的塑料,足以聚集成海
(图:shutterstock)▼
海洋垃圾“堆积如山”,每年约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对于那些以海为家的生物来说,
塑料是生命里的“不速之客”
。动物们一直未能有任何进化的防御机制。
对于一只棱皮龟来说,塑料袋和气球看起来就像猎物一样。在法属圭亚那,每只棱皮龟都要拖着重重的躯体上岸筑巢,再加上一大块
超过2.5千克塑料袋和麻布袋
,足以把它拖得筋疲力尽。
从微小的浮游生物到庞大的鲸,似乎都很难摆脱人类活动带来的沉重负担。
除了塑料垃圾外,
气候变化、海洋酸化、过度捕捞
也让海洋这片生命之源和其中栖息的生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片本就属于它们的家园,不应如此
(图:shutterstock)▼
法国科学家拉马克在1809年的著作《动物哲学》中曾乐观地认为:“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尤其是生活在海水中的,其物种往往不易受到人类的破坏
。它们繁殖速度极快,逃脱人类追捕或陷阱的手段颇多,因此人类绝不可能会破坏这些动物的整个种群。”
当时的他大概没有想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竟如此之快,以至于
星球上的海洋生命很难做出快速的反应
。
瑞典化学家斯凡特· 阿伦尼乌斯在1896年首次提出,某种形式的
全球变暖
是因
燃烧化石燃料
引发的,并认为气候变暖将带来稳定、宜人的气候,带来更加丰硕的农作物产量,更宜于人类繁衍生息。
虽然他判断对了全球变暖的原因
却误判了二氧化碳增加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图:wiki)▼
如今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
错综复杂、精妙绝伦的生命系统
,由无数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一点点的气候变暖并不是单纯地帮助人类摆脱冬季的寒冷,或者延长农作物生长季节那么简单。
数以千计的研究表明,
全球变暖会对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创纪录的暴雪、突然的龙卷风或猛烈的季风洪水,都是全球变暖的产物。
极端的气候变得不再那么罕见
随之而来的灾害也越来越多
(图:wiki&壹图网)▼
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溶解在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会上升。
自前工业时代以来,人类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城市和农业对森林和沼泽的开发利用以及水泥生产)释放的二氧化碳大约有
30%
被海洋吸收。
二氧化碳在海水中溶解时会产生碳酸
,这对于珊瑚和其他钙化生物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海洋也不能幸免
(图:NOAA)▼
数千年来,无数代的
珊瑚
日积月累,造就了
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化的海洋栖息地
。
它们的颜色从淡雅的粉色到热情的红色,从宁静的蓝色到活泼的黄色,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海底画卷。珊瑚礁间的缝隙和洞穴是鱼儿的乐园,海龟的栖息之所,以及无数海洋生物的庇护所。在这里,生命以最绚烂的形式展现。
横屏-
造型各异的珊瑚,乱花渐欲迷人眼
健康的珊瑚能创造丰富繁丽的区域生态系统
(图:壹图网)▼
珊瑚是一种依赖碳酸钙来构建其固体骨架的生物,所有的热带珊瑚礁寄居的水域都不足100米深,
因此它们更容易受到海洋酸化的影响
。
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在目前水平上翻倍,那么世界上所有的珊瑚礁都将从生长状态转变为
侵蚀退化状态
。其缤纷的色彩将被白色取代,宣告着死亡的到来。
逐渐沦为海底坟场
(图:
shutterstock
)▼
在两极地区,酸化问题更加严重,碳酸盐在
仅有数百米深的水层
就会溶解。
极地海洋里有一种翼足类动物小蜗牛,它的足可以伸展成一双精致的翅膀,它的贝壳晶莹剔透,是极地食物网链中的低层动物,分布密度每立方米水域高达上万只,被称为
“海洋薯片”
。令人惋惜的是,实验表明,
持续酸化的海水,可能很快就足以溶解其外壳
。
海洋酸化会降低海洋生物钙化作用
这对很多海洋生物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图:wiki)▼
我们始终无法确定,
未来海洋中,物种将如何快速适应环境变化
。或许有人认为,我们的星球拥有自我修复和循环更新的能力,几十亿年的漫漫历程中,生命欣欣向荣,又不断地灭绝与重现。似乎物种灭绝、生态破坏,对于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地球而言,不值一提。
我们栖居的地球,的确生生不息。物种增增减减,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转换、变化。即便是在漆黑的深海里,极端的环境也难以阻挡生命的奇迹。
生命的自然适应无始无终,总是给我们带来惊喜
。如果给自然一个机会,它或许能够自我平衡。
即使是在极深极热的海底热液喷口附近
生物种类也并不比热带雨林少
(深海鳗与管状蠕虫 图:壹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