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家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最近做了一本和临终关怀相关的书——《在生命尽头拥抱你》,在新书的营销推广会上,我听到了两个同事真实的抗拒。
同事一号:我一点都不想谈论这种话题,也不想看这种书,你们没经历过这种至亲离世的伤痛,你们不懂。
同事二号:请问我要在哪里看这本书,家里吗,家人会怎么看我?
在此之前,因为《当呼吸化为空气》《最好的告别》《好好告别》等一系列书的良好反馈,以及热门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儿子过世后父母的一天”等催泪片段,我从未想过这个选题会遇到这样大的阻力,而且直接来自我一直从事出版工作的同事。
于是我修改了腰封的文案:你不能承受的,到底是骤然离世的亲友,还是被孤单留下的自己?
新书上市后果真毫无水花,反响平平。带着对自己的质疑和对大家内心想法的好奇,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名为“死亡咖啡馆”的活动,由一个专业的安宁疗护团队组织的志愿活动,主题是“轻松谈生死”,旨在看见生命的联结,救赎与爱。
在活动分享的过程中,我听到了参与者各自的故事,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现场气氛的平和程度让我一度以为自己不过是和一群朋友在分享生活琐事和娱乐八卦,而在谈及各自的死亡故事和经历时,有几个词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遗憾
“我挺好的。”这是一位资深安宁疗护志愿者的母亲在离世前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
但在这之后的五年,她都没能走出失去母亲的伤痛和遗憾。她还有太多话来不及和母亲说,太多事情没为母亲做。母亲成了她的禁忌话题,也是最不可触碰的伤口。她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在每个周三给母亲写一封信,因为周三是母亲离开的日子。一年过去,她写了52封信,却依然困在这种再也无法相见的遗憾中。
有的分享者,则在守护亲人整整一夜后,只因为休息了短暂的一小时,而失去了陪伴对方离世的机会,为此懊恼不已,无法原谅自己。
我的遗憾,是明明姥爷最想要安稳离世,却因为身体不受控,违背个人意愿接受了过度医疗,在生命终止前的最后一年里,从一个连骂人都很有力的人,到只剩下一把骨头。我知道这不能怪任何人,却忍不住一再回想,是不是提早和家人沟通,就会少些遗憾?
这样的遗憾,还有多少?
我在每一个讲述者的哽咽里感同身受。
无常的生命给我们留下这些遗憾,变成我们心底最不可触碰的角落,然后遗憾慢慢化为恐惧,不可回想,不可与人谈,这根刺扎在肉里,拔不出,忘了疼,就好像再也不会疼。
恐惧
其实面对死亡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忌讳谈论。逃避本身是一种不接纳的表现,恐惧和逃避很难带领我们继续向前。
有一位分享者,在活动前10天,刚刚经历了亲人的骤然离世。她却主动要求参与进来,因为她觉得,走出来的最好方式就是直面这种恐惧。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勇敢,我们需要了解恐惧来源。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畏惧死亡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畏惧本身与谈论死亡并不形成对抗,因为谈论会让我们更好的规划时间,安排余下的生命。而从家属的角度出发,谈论死亡可以更了解家人和自我需求,如果骤然离世,或者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体,那么最想要选择怎样的方式来告别,或来请家人替自己做出不违背意愿的决定。
如果我们能尽早谈论,那么遗憾本身便会在沟通中逐渐消散,恐惧也就迎刃而解。
“死亡给我的礼物,是不管面对什么,都可以赤手空拳,有力量去面对。”一位分享者在与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解后,如是说。
如果我们接纳了对死亡的恐惧,不再选择逃避与对抗,而是以接纳的态度面对每一天,那是不是死亡本身就被赋予一种意义,一种让我们可以更好活下去的力量。我很喜欢当天活动的主持人张薇老师开场时说的一句话:“未来的人生让我的皱纹都很有魅力。”
是啊,如果走出恐惧,那么衰老和死亡还有什么可怕呢,那只不过是我们完整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倾听
“你们也睡吧,明天见。”这是那位资深安宁疗护志愿者的父亲在离世前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
在终于走出遗憾,与恐惧和解后,她悟出了一些与父亲相处的方式。年迈的父亲自从跌了一跤后,像是变了个人,明明身体上没有大碍,却总是产生活不下去的念想。她却转变了态度,在每一次父亲出现这种困扰时,认真倾听他的恐惧,了解到底什么原因让他产生这种想法,充分给予关注和陪伴。最后,父亲留下这样一句话后,在睡梦中安然离世。
她说,在经历了失去母亲的遗憾和恐惧后,她从志愿者的工作中学到了很多沟通的方式,也彻底转变了心态。在和父亲的相处中,她更能以父亲的意愿为最主要依据。听他诉说,与他聊天,陪伴他走完最后一程。
这样的结果,让我备受感动与鼓舞,也从中得到了启发和部分解答。
抗拒本身其实是一种需要不被满足的表现,因为死亡夺走了这种需要。这种抗拒首先会变成一种遗憾,然后转化为恐惧,而恐惧,则需要我们通过陪伴与倾听来化解。
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策划的新书《在生命尽头拥抱你》,因为同事的抗拒产生的自我怀疑和否定由此释怀了许多,因为书的落点不在于恐惧本身,而是要教会我们如何倾听和陪伴临终患者——通过解读临终梦境,告知我们死亡并不是人生终点,而是可以如同拥抱一般,给死者和生者都提供尊严和养分。
死亡不应当成为一种创痛,而是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平等谈论,然后将死亡带来的遗憾和恐惧转化为爱和怀念。
如果你也想要走出遗憾,直面死亡恐惧,不妨读一读这本《在生命尽头拥抱你》,希望每一种遗憾,都可以化为最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