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见小曰明
要消费升级,更要人生攻略升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锦缎  ·  巴菲特2025年股东信千字脱水版 ·  8 小时前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企业专利观察  ·  说明书修改超范围,专利局认定专利继续维持有效 ·  2 天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关于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杭州破产法庭、杭州国际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见小曰明

“我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裸辞!”

见小曰明  · 公众号  ·  · 2018-11-04 20:01

正文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朋友圈刷屏文章,作者是我很欣赏的--- 维小维 。小维从底层做起,曾任四大、宝洁、网易等名企。靠自己从底层开始打拼做到掌管20亿资产的投资副总。她不是那种传统的女高管,严厉鬼、工作狂......她就是那种 接地气、有头脑、乐观积极 的一派。


她靠着一己之力, 30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不但有丰富的房产投资经验,还在资产配置、基金定投、赚钱技能上深入独到。


10+年的高管经验,让她在赚钱、职场、人际关系上看得非常通透。她的公众号 「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流畅。 多篇文章被大号思想聚焦、十点读书、有书、麦子熟了争相转载, 内容有料、有用!



另外你一定要看到末尾

因为会有彩蛋惊喜!



“我辞掉了年薪百万的工作,裸辞!”

文 | 维小维

首发 | 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



我永远无法忘记,2018年5月的那一天。


我汗流浃背,一步一停,推着一个根本无法抬得动的箱子,走出了广州市中心几乎最高档的写字楼。


与此一起告别的,是百万年薪的工作,和6年不折不扣的青春。


那个箱子之所以那么沉重,是因为那是从我进入那家公司开始,一点一滴的文件,我耗尽心力写的每一篇方案,我竭尽全力分析的每一通数据,我都统统舍不得抛弃。


在楼下等着的先生笑我:“你拿那么多垃圾回去,迟早要丢。”


我一句话都没有说。瞬间把自己关进了车门,静静地,眼泪滴滴答答地掉在手背。


我问自己,你是因为委屈吗?有一点。你是因为兴奋吗?也有一点。





说真的,我打心底里感谢这家共处了6年的公司。


这过去六年,我从对资本运作一知半解的“愣头青”,进化成能独立操作一个项目的高管层;

也从一个只会唯唯诺诺执行的小中层,进化成一个能从战略上思考更多去向的老将。


在很多人的眼里,我已经是幸运到极点的那一位——站在金字塔顶层,拿着不菲的工资,几乎人生就可以到此为止盖棺定论,静待养老。


然而,这个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稳定。如果有,那一定是某几个月你沾沾自喜的幻觉。


当大公司病、人浮于事、内部争斗已经让人压抑到几乎窒息时,哪怕是想混混日子养老,也是挺伤身子的。


再说白一点,就是我能够去争,但是我真的不屑。


耍手段、玩政治、踢皮球、推责任这些对世界毫无裨益的事情,我可以去做——酷爱帝王之术的领导,还显得挺稀罕的。


但,这并不值得我把自己宝贵的时间,耗在一堆烂人破事里,一点一滴侵蚀自己的精神气。



吴晓波说,《延禧攻略》最大的参考意义不是什么职场攻略。


而是,它让人看到,18世纪中国宫廷真的很可悲—— 牛顿已经发明了微积分,西方已经出现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而中国的宫里,那堆女人还在为丁点大的破事斗得你死我活,乾隆甚至还觉得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皇帝。


这句话,时至今日回看,依然是透着丝丝点点的悲凉。 没有看过世界的人,困在城里,就会以为那是整片天空。


有好几次,我敲着敲着键盘,突然不自觉地停下来。


就那样,神情呆滞地看着窗外。云卷云舒,阳光灿烂,我无比地渴望窗外那种自由的空气。


“自由”是一种很神奇的状态,它让你告别过去一切违心、奉迎、言不由衷;也让你迎来对未知的彷徨、压力和跃跃欲试。


我想,但凡对现状不满、喜欢向上生长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过我这种心态。


然而我这种人,最不招人待见的地方就是:


只有所在的公司成长,我才会一直会充满干劲;


一旦公司是个止步不前的,甚至用内耗来撑起每日工作量的单位,那我就会痛苦不堪。


用直观一点的话说:我是个跑者,我停不下来。 我必须每日都遇到成长中的自己。


而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有资格自由吗?



我人至中年,有两个孩子,有四个老人,还有一个爱写不写的公众号。当现实和理想一碰撞,往往现实就滚到了角落,抱着膝头,忍痛妥协。


但是,我不喜欢毫无意义的,矫情的悲戚。


哪怕妥协,我也要为目标准备每一步。我得彻底盘点一下,我到底还有什么家当。




某一个台风天的午后,我又重新捡起了久违的《穷爸爸富爸爸》。


一句话,刺目地跳进了我的眼帘:


每天,千百万人起床、上班、挣钱、支付账单、然后再去工作。


这个模式,就像一个蹬着小铁笼转圈的小老鼠,蹬得飞快,但是它始终被困在笼子里面。


那一刻,我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从毕业以来,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的生活状态:上班,总结如何更好地伺候老板,继续上班,继续总结……


离开了上班挣工资的状态,真的就会失去了人生重心。


而这一切更可怕的是:我会失去了选择权。


一个人要有真正的自由,无非是要有两样东西:


一是,突出的技能。能脱离任何组织,都能赖以谋生;


二是,钱。也就是能躺赚的本金。


关于技能


我数数,自己沉淀那么多年,似乎最突出的,只剩下跟数字打交道的能力了。


以前,总结一版的业务数据,我一天可以预测业务发展的模型; 一堆乱七八糟的报表,我看几个小时可以看出这公司有什么猫腻。


所以,我业余研究各种理财的模型也特别带劲。


很多高深的金融模型,书里写的都不是人话,我能自己读懂,还能消化出来画几幅示意图。


当然,在一些金融高手眼里,这都是雕虫小技;


但是对连余额宝和货币基金都分不清的小白来说,已经足以带他们入门。



关于钱的增值


躺赚这件事,我有两个影响一生的重大决策,值得跟大家分享。


第一个决策,是我在刚毕业不久,就谋划着买一套房。


那房子不大,当时的房价也只有几千。说真的,我也并不是远见卓识到,能看到今天五万十万的天价。


但是我就是隐隐觉得必须买下它。理由有几个:


第一,当时房价虽然没有大幅飙升,但是交易量天天都在上升。 这证明大家对商品房升值这件事的预期很强烈;


第二,城市化的进程很迅猛。 身边外地来的朋友同事越来越多。大家都聚居在大城市,那房产一定会更值钱。


第三,当时看上的楼盘在大学周围。

大学那些年已经无力福利分房了,很多分不到福利房的年轻老师一定会在周边买房,所以那个地段不但会旺,而且会一直旺下去。


所以我砸锅卖铁吃馒头,借钱借到没朋友,也要耗尽所有all in买下它。


至今,我依然感谢当时自己的果敢,和判断力。


那套小小的房子,是我靠自己不靠别人的一种底气,更给我击退绵绵不绝的人生障碍的资格。


第二个决策,是我早早就放弃了炒股,而选择基金定投。


2007年的时候,A股一波疯狂的拉升。我记得当时,真的是街头卖葱的阿姨,都会跟你讨论股票代码。


牛市的确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很多同事都赚了几倍,还有的,据说赚了一台宝马。


那种群情汹涌的状态,不经历一次完全不会明白,真的人人都无法控制的自大,人人都觉得自己是股神。


但是,很快,大家都懂的,530的印花税一加,彻底浇灭了07年那一场泡沫。


很多朋友当时并不死心,天天抄底准备搏反弹,但是我已经看透了,买股票如果不带脑子,其实和赌博无异。


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研究了基金定投。对于我这种没时间盯盘的人来说,定投不用脑子基本也可以安心地睡觉。


一开始还是挺痛苦的,因为越买越跌,基金市值越来越亏,我都有点怀疑人生了。

直到2009年。神奇了,历史高点还没远回到,定投的基金已经盈利,我赶紧达到年化10%止盈率就收手。


这件事让我明白,其实这世界根本没有一夜暴富。


用更科学的方法,细水长流,保证每年增值10%左右,坚持10年我已经可以打败80%的人。




盘点了那么多,就凭着一种直觉,我觉得我可以去做理财教育这一件事情。


不自觉地想起,当年离开宝洁的时候,我仍带着少年不服气的任性。但是我的师傅,已经30多岁,眼里有一种看透万事的沧桑。


临走,她约我做了一次长长的谈心。不是挽留,只是诚恳地聊聊天。


她说,

财会方向,你真的喜欢吗?

你应该去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比如,喜欢写作,怎么不考虑去做个编辑、记者?


如果我接受了她的建议,也许早就在纸媒浸泡多年,也许也会有更圆熟的文字,有更丰富的媒体资源……


但彼时,我仍是一个天真地囿于眼前的人,那句话,没听到心里。


财会方向的工作工资高,福利好,起点高。年少如我,又怎样料到,短期利益的诱惑,可以毁掉一生本该选择的方向。


就这样一耗,本该在文字里,却在数字里,耗到了将近40岁。我为“不喜欢”三个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方才想起余生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


一想起这个可能性,我兴奋得整晚都睡不着觉。


我不知道,这事情从零到变成事实需要多少时间,我也估摸不到自己到底能不能赚钱。但是,起码我子弹充足了。



辞职的勇气,不是梁静茹给的,说到底,还是理财的收益给的。


也许这就是钱,给“选择权”三个字,最漂亮的注脚。


这个决定,我迟疑了足足一个月。就像一个明知道马上要跳水的运动员,愣是站在跳台上挣扎,担心那一跃下,是不是就万劫不复。虽然我也很清楚,答案肯定不是。


我想起了宝洁的师傅,发微信问她,

我该把多年前你说的话变成现实吗?会不会太晚?


师傅回我: 改变命运的机会,一辈子只有三次。


其实,她不需要再多说什么,答案我早就有了。


在一眼看穿未来的光鲜,和能偶遇一切可能的突围之间,像我这种天生不甘的人,选择一定是: 退场,再战。


所以,辞职之后,哪怕在创业中一直有遇到各种生活的刁难,我都很坦然。


一切无非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那种每天能一脚蹬下去使劲儿的感觉,让我很踏实。


电影《玛丽与马克思》中有句台词: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翻译过来就是: 年轻时,我想成为任何人。


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但是我依然感激生活的复利,给了我足够的选择权。


我更感激的是,历尽千帆之后,我依然一腔孤勇,有一股向死而生的力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