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老登电影”被热炒。
也让一个消失多年的词回归——
小妞电影。
要知道,近年来女性题材越来越火,怎么没有带上“小妞”了?
今天,Sir想让老朋友@北野武术大师 来扒一扒。
小妞电影的消失。
原来是甜美的乐观主义,沉默在了现实议题的暗礁中。
文| 北野武术大师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对于小妞电影,今天不是想批判。
甚至我还很怀念看过的一些小妞电影。
但随着年纪和舆论突然的变化,只能说“终不似少年游”了。
01
小妞出世
“小妞电影”这一概念来源于好莱坞,英文是chick flick,“chick”有小鸡的意思,在英语俚语里指代年轻女性。
现在看来,这个词其实是有歧视意味的。
这暗示她们像小鸡一样聒噪可爱,但没什么思想、见解,是需要被保护的角色。
但很神奇的是。
后来的女性主义者倒不觉得这是歧视,她们觉得这彰显了女性气质,强调了女性的需求。
从这一角度说,小妞电影让平时不受重视的小妞们被看见,她们的需求被重视,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创举。
可小妞电影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繁荣。
今天看来,初代小妞的代表是《蒂芙尼的早餐》。
奥黛丽·赫本演一位混迹在上流社会的交际花,看起来老练又虚荣,实际上内心比谁都纯,渴望爱情、憧憬未来。
△ 纯纯的《月亮河》
其中的不完美主角、崇尚消费、真善美内核,恰好给未来的小妞电影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欧美,小妞电影掀起票房热潮。
恰逢这个时期的女性观众走上职业道路,登上消费舞台,都市里的丽人声量越来越大。
但此时,她们经济独立,但还未深入到精神独立的阶段。
她们爱欲和自我的释放都需要通过单一的手段来实现——浪漫。
小妞电影的成功,就是为当时的女性观众营造了这一浪漫幻梦。
△ 《BJ单身日记》
不同于现在“恋爱脑”人人喊打,那时,可是高喊“大家来恋爱”的时代。
女孩勇敢去爱、大胆去争,在学校里、职场上努力,在友谊爱情里寻找自我,这些都算是一种创举,是女性意识的彰显。
《穿Prada的女王》《BJ单身日记》《贱女孩》《公主日记》《西雅图夜未眠》《律政俏佳人》……这些影片在欧美一度掀起票房风暴。
剧情多样而励志。
学校里,女孩们原本是学校里最不起眼的边缘人,但会因为机缘巧合成为学校风云人物,或被告知自己是某欧洲小国的公主,经过一段时间的迷失后,慢慢找回自我、承担责任。
△ 《公主日记》
在职场上,不管是时尚业实习生还是法学新人,都能在大佬的提点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获得成功、或认清内心后急流勇退。
△ 《律政俏佳人》
除了这些常规剧情,在爱情上,更是花样百出。
《倒霉爱神》里,运气爆棚女主和霉运缠身的男主,因为一个吻而交换运气,在女主费尽心思想要夺回运气的过程中,两人吵吵闹闹竟收获了真爱。
△ 《命运之吻》
双女主的《恋爱假期》,两位“小妞”因为失恋急于逃离伤心地,于是交换房子度假,在新地方邂逅新男人、展开新恋情。
△ 温馨英国乡下小院换美国豪宅
还有因为听到广播里男主的事迹而埋下缘分种子的《西雅图夜未眠》;32岁母单白领,忽然同时收获两大男神爱情的《BJ单身日记》;“女魔头”和下属为绿卡假戏真做的《假结婚》……
△ 《西雅图夜未眠》
欧美小妞电影多样化剧情带来的成功经验,顺着洋流来到与国际接轨的香港,20世纪末,小妞电影也曾撑起香港影坛半边天。
郑秀文、杨千嬅、张柏芝等当红“小花”主演的《瘦身男女》《孤男寡女》《嫁个有钱人》《新扎师妹》《单身男女》《天生购物狂》……在港片其他类型式微的情况下,给港片带来了一丛新的火苗。
△ 红发是郑秀文演小妞电影的经典皮肤
虽然晚了一点,但小妞电影的风还是在2009年吹到了内地。
章子怡、范冰冰主演的《非常完美》被认为是本土第一部小妞电影。
△ 当年这部戏内戏外都非常精彩
连巩皇都和刘德华拍过一部《我知女人心》。
△ 《我知女人心》
两年后,《失恋33天》上演了以小博大的票房奇迹,将小妞电影推至巅峰。
最红火的那几年,银幕上几乎每年都有小妞电影上映,且票房表现都属上乘。
《杜拉拉升职记》《北京遇上西雅图》《等风来》《一夜惊喜》《整容日记》《新娘大作战》《重返20岁》……
△ 《杜拉拉升职记》小有尺度
这些本土化的小妞电影,比起欧美小妞电影,更接近千禧年都市观众的生活,并带着深深的时代印记。
赴美生子潮、消费主义潮、批判拜金潮,对心理问题的猎奇式展示……
这批小妞身上多少有点怪癖,暴食、毒舌、购物成瘾、做事骄纵、过度幻想,或者焦虑一发作就去大搞清洁。
但影片总能发掘她们的可爱之处,看起来浑身是刺的女主角,实则内心纯真善良,值得被爱。
△ 《孤男寡女》女主一焦虑就做清洁
小妞电影从发展到繁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观众的性别比,吸引更多女性观众走向影院。
02
小妞至上
小妞电影作为一个电影类型,虽然具体剧情各不相同,但大致都含有这三个特点:小妞为绝对主角、大量消费符号、大团圆结局。
很多人觉得小妞电影和爱情电影、偶像剧很像,都以爱情为主线,也营造浪漫氛围,有时女主角很普通,可以让观众代入。
但其中有个最大的不同:小妞电影是“女本位”,以小妞为绝对主角。
爱情电影或偶像剧会均等地塑造男女主两个主角,甚至作为观众幻想的载体,很多影片对男主角的塑造要更用心,而女主角更像一个容器。
小妞电影不一样。
它的主角完完全全是小妞们,不管是男人、朋友、职业,都是小妞成长路上的点缀。
优质男人是小妞们纯真善良、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后的奖励。
所谓优质,也不是像偶像剧男主一样高大上、完美无缺的“优质”,而是真诚善良、最懂女主的“优质”。
他们可能是倒霉的朋友、“懦弱”的助理、贱兮兮的同事、毒舌的邻居、胖胖的陌生人……
△ 《恋爱假期》里凯特·温斯莱特的官配是个小胖子
即使男人是上司、高管,也很少对小妞们的困难施以直接援手(有些还会给她添麻烦),更多是在精神上鼓励。
这也映射出小妞电影的一个价值取向:男人才是被动的,他们在剧本里何时出现、杀青取决于和女主的关系。
《恋爱假期》里,双女主结构,两位女主失恋后交换房子,与女主A配对的男人早早出现,但与女主B配对的男人,直到影片中程才出现。
她们的浪漫故事,是在女主B处理完自己的上一任渣男、内心已经获得力量时才开始,直到影片结尾,男人才明确了自己的心意,放弃出轨的女友选择女主B。
△ 直到最后才坚定选择
从这一方面讲,小妞电影可以称得上是先锋。
矛盾的是,影片中男人虽然是挂件,但性缘关系几乎是小妞们前进的所有动力。
她们因失恋而振作、为接近男人而变得优秀。
典型如《律政俏佳人》,女主角立志考法学院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前男友的嫌弃:
他的家族觉得女主角是胸大无脑的芭比娃娃,勒令他娶一位哈佛法学院的学生。
△ 家族选定的媳妇是这位↑
最终,她努力考上法学院,赢得新情人,走上人生巅峰——大团圆的结局是小妞电影的标配。
而在美满之前,小妞们会受到质疑,会遇到挫折,会遭受误解。
但这些质疑、挫折、误解,杀伤力小到像在瘙痒。
《贱女孩》中,“恶毒女二”曝光了“mean girls”小团体的日记本,里面写满了对同学老师的刻薄评价,她把日记嫁祸给女主,引来全校师生的混乱。
混乱过后,老师集合了全校女生来了一场爱与宽容的教育,所有人和解。
如果说学生的故事本就幼稚,那到职场上,女主角的成功依旧容易得令人羡慕。
在限定空间内,小妞们完成限定的任务,就能获得成长以及好的恋人。
《穿Prada的女王》,女主角作为完全的小白,只是24小时随时待命就能完成“女魔头”交代的所有离谱任务。
就连“拿到J·K·罗琳手稿”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能大开金手指得到“贵人”相助。
△ 打工人看看自己24小时随时被cue但还是背锅的人生欲哭无泪。
《律政俏佳人》更为极致。
一位从未学过法律、对法学一窍不通的“芭比娃娃”,经过突击准备也能考高分。她会被学院因为“多元化”而录取,会在第一个案子实习时,因为碰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发现关键盲点。
不管是影片里的困难还是小妞们的努力,都像一个符号,用以佐证“努力就有收获”“积极向上可以得到奖励”。
而这两个道理,恰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幻象。
从天而降的运气爽,哪有所有努力都能得到完美结果、所有真诚都能被接受和珍惜爽!
在叙事的爽点之外,小妞电影还致力于构建审美上的“爽”。
场景精致、色彩浓郁。
这些,都是用“消费符号”堆砌起来的。
粉色的裙子、高档明亮写字楼、琳琅满目的大牌……
尽管里面的大牌大部分女孩也没用过,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这些消费景观是女孩、都市女性比较熟悉和向往的。
工作,小妞们会在高大亮堂写字楼拿着咖啡穿梭,每天换一身精致服饰。或在校园里大变身,从不起眼的小女孩到校园风云人物。
△ 《穿prada的女王》
她的职业,可能是编辑、记者、策划师、漫画家……总之是跟文学艺术沾点边的创意性工作。
她的生活,不管是浪漫、疗伤、蜕变都要靠消费支撑。
张柏芝饰演的《最爱女人购物狂》最为极致,婴儿时期,她就被遗弃在大牌专柜之间。长大变成购物狂,靠消费暂缓焦虑。
这些新鲜的消费场景,一方面带起了时尚热潮,一方面给当年的观众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原来生活可以如此丰富多彩。
包括女孩敢自由追爱的主动性、在职场上能有所建树的榜样力量、“做自己”就能获得真爱,确实是激励了一部分女性观众。
小妞们永远有蓬勃的生命力,被打倒了也能站起来,境况困难也能乐观前进。
这也许正是如今大家开始怀念小妞电影的原因。
03
小妞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