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处
】《
资治通鉴
》
第
87
卷 晋纪
9
【
原文
】
三月,以尚书左仆射山简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镇襄阳。简,涛之子也,嗜酒,不恤政事;表
“顺阳内史刘
璠
得众心,恐百姓劫
璠
为主
”。诏征
璠
为越骑校尉。南州由是遂乱,父老莫不追思刘弘。
【
译文
】
三月,任尚书左仆射山简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湘州、交州、广州诸军事,镇守襄阳。山简是山涛的儿子,嗜好喝酒,不把军政事务放在心上。上奏表说:
“顺阳内史刘
璠
很得人心,恐怕百姓要劫持刘
璠
作首领。
”于是朝廷诏令任命刘
璠
为越骑校尉。南
部
地区因此而大乱,当地父老乡亲没有不追念刘
璠
的父亲刘弘的。
【解析】山涛是竹林七贤之一,有政治智慧而且高寿。他的儿子山简,能文能武,有尚书调任征南将军,但是这样一个喜欢喝酒不喜欢工作的人,如何能够稳定的把握权力呢?必然是,山涛告诉儿子做官的核心家学智慧:喝酒不是问题,问题是先除掉潜敌。没有人威胁权力了,自然能够高枕无忧,喝酒放纵。这才是人生。我们从五个角度来分析这段通鉴材料:
1、难容二虎
山简角度:山简到任之后,想稳定政治局面,或者是想让自己有个和平的饮酒环境,必然对下面的敌人进行摸排,直接敌对的没有,那就找到有能量敌对的人,把这个人搞定,自然就天下太平了。于是,把有能力造反的刘璠给调走,把这种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没有人威胁到自己的权力稳定,自然能够享受生活。
2、狐假虎威
民众角度:刘璠自己到底有心没心造反呢,其实这个不重要。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这个能量,就不是他自己能够控制得了。他就是不做领导,那些有有野心的人,也会把他绑架了,借助他的威望来号召,来发动。让不明真相的群众信以为真。武昌起义之后,群龙无首,就是从床下拉出来,逼着黎元洪做了大元帅。
3、调虎离山
朝廷角度:当朝廷得知,刘璠可能是地区动乱的隐患,直接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调虎离山,让他来京城做越骑校尉。于是刘璠成为驻京部队的高级军官,皇帝把他放在了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在严密的监视下,刘璠没有了政治根基,想有所作为也不会有能量,等于是没牙的老虎,丧失了昔日的能量。
4、虎口余生
刘璠角度:对于刘璠自己而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个其实总体来说是个好事,因为朝廷的政治军事实力还是相当的强大,南方逐州的动乱都是局部的,暂时的,难以成功的,无论自己主动造反,还是被裹挟,被动的参与造反,结局都不会好。被调离恰恰是虎口余生,逃脱了被绑架,被猜忌的命运。
5、敲山震虎
司马光角度:司马光讨厌权谋,也不希望大家从《资治通鉴》学到手段,但是又不能不记录当时的事实,于是先写山简是山涛的儿子,喝酒而且不务正业,给大家一个官二代的糟糕形象。在记录他的手段之后,在段落的结尾,又借助百姓之口,侧面了批判了山简的权力手腕。司马光用心何其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