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葛甲
新浪微博认证用户:葛甲。认证资料:新闻网站主编,互联网分析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昌吉日报  ·  原来昌吉人都在这里“过年”…… ·  昨天  
江西市场监管  ·  事关特种设备,节后复工复产安全先行! ·  昨天  
新华网财经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昨天  
新华网财经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昨天  
Tech星球  ·  用AI搞钱,春节狂赚10万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葛甲

瑞幸与星巴克走的是两股道,谈颠覆就过头了

葛甲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9-01-05 17:45

正文


身负星巴克挑战者的头衔,瑞幸咖啡显然已从中获取莫大好处。这家开张仅 14个月的咖啡连锁,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店2000多家,2018全年已卖出将近9000万杯咖啡,并抛出要在2019年开店2500家的计划,要将线下门店数扩充至4500家的数目,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宏观数据似乎也支持瑞幸咖啡在现阶段大干一场,市场分析认为,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将在未来几年以年均 18%的速度攀升,而与此同时美国的这一数据仅为0.9%,虽然两者基数不同,但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也足以让业者们感到兴奋了。目前星巴克占据中国咖啡市场超过50%的份额,一个份额过大的巨头,再加上一个快速发展从而不断提供增量的市场,也难怪瑞幸咖啡会有如此雄心壮志。

中国是星巴克在海外最重要的市场,每年为其提供总收入中的 15%到20%,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瑞幸咖啡进入市场之后,星巴克中国门店的同店销售额从6%到8%左右的增幅回落到1%,这可以说是瑞幸的功劳,但更大的可能是个巧合。因为星巴克在中国的挑战者众多,瑞幸只是其中一个,Costa、Coffee Bene乃至于麦当劳,对于星巴克的挑战一点都不比瑞幸带来的小。关键问题是,星巴克与瑞幸做的并不是同一件事。

瑞幸的开店能力确实很强,甚至将其一个门店开到了故宫里面,而这正是十年前星巴克被迫退出的地方。一年时间里,瑞幸几乎开出了星巴克从 1999年进入中国之后所开门店的一半,这符合一个得到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的行事风格。不过,与星巴克所开的全部为堂食型品牌店不同,瑞幸咖啡所开的多为远离人流的厨房店或外卖点,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下单点餐支付,由外卖人员提供配送服务或自提。与其说瑞幸咖啡瞄准了星巴克,不如说它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空白。

如果咖啡是都市白领的日常刚需,那么这一需求有理由得到数字化手段的加持,使其变得更便捷,消费过程更高效。瑞幸咖啡得到了美团的帮助,为其咖啡配送提供服务,而星巴克这边也并非对于新技术手段熟视无睹,它在今年八月选择了与饿了么合作进行咖啡的外送。星巴克有所改变这是件好事,看起来这种改变的功劳还是可以算到瑞幸咖啡头上的。瑞幸在面对新技术时的态度有些激进,如门店不收现金,所有订单均需从其 APP上下单等,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瑞幸进入的是一个原本趋于空白的外卖咖啡市场,正以无上的底气塑造消费习惯,而这并非星巴克的传统地盘。

过去一年的前九个月,瑞幸为争夺市场份额所做的补贴超过了 8亿元人民币。而就在市场对其巨额的补贴忧心忡忡时,本周瑞幸咖啡更是放言补贴在合理范围,还将继续进行补贴,五年之后再说其他事情。很显然,瑞幸咖啡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为本是空白的外卖咖啡市场投入重金去博市场份额也是明智之举,但这种补贴投出去后,对星巴克的影响显然不如对瑞幸咖啡自己的影响大。那些坐在星巴克店内消费的顾客,显然不会为一杯咖啡是30元还是20元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消费选择,因为外卖和堂食,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方式。

星巴克更应该担心的,似乎是自身作为市场主导者,如何才能保护苦心建立起来的咖啡消费文化,与此同时又能在新发现的低端咖啡消费市场中大展手脚,但这两者又似乎是矛盾的。在中国这个茶之国度,咖啡这种饮品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星巴克现有的顾客中,有多少只是为了与朋友小聚而去,多少是真为品尝咖啡而去,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让人们放弃在店中小聚的习惯而去选择在 app上点单等送货上门,这对于星巴克来说是死路一条,但外卖咖啡的市场显然又确实存在,星巴克也只能是边保护自己的传统地盘,边积极参与新事物了。

如果说瑞幸咖啡是咖啡界的小米,那么这就是个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