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看金坛  ·  看电影什么位置最好?(不是正中间) ·  昨天  
西安晚报  ·  2月4日0时,突破1.68亿! ·  2 天前  
乌鸦电影  ·  火了10年!春节档,你永远可以相信它… ·  2 天前  
南京日报  ·  看电影什么位置最好?(不是正中间) ·  2 天前  
南京日报  ·  看电影什么位置最好?(不是正中间)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66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30 11:00

正文




四十八愿成就

分科



愿行成就


四十八愿是很好,那有没有成就呢?如果没有成就,我们还要在这里张着口等着天上掉食物下来。俗话说“哪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有!西方极乐天就会掉下馅饼来,现在四十八愿成就了,六字名号所有功德就要布施给我们。


愿如御者,行如车辆;愿能驱行,行能载愿;愿行相扶,业事成就。有愿无行为虚愿,有行无愿为孤行,皆不能成就。


“愿如御者,行如车辆”,“御者”,驾御车的人,司机。“愿”如司机,“行”就像车。“愿能驱行,行能载愿”,这是愿和行的关系,“愿”能够驱动这个“行”;“行”像车辆,它能够承载“御者”,能够载愿。“愿行相扶,业事成就”,这道理很明白,有愿有行相扶持,你的事业、做事情才能成功。


“有愿无行为虚愿,有行无愿为孤行”,就像我们讲的比喻一样,有愿——有司机,还是老司机,有三十年车龄,但如果没有车就不能到达目的地;有行——有车,还是“宝马”,好得很,但是没有司机,或者不会开,也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都不能成就。有愿又有行才能成就。

法藏成佛


法藏比丘五劫思惟、发四十八大愿之后,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的极长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十劫之前,于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不可思议兆载永劫”,这个时间不是我们人类的思维可以想象的,这里只是简单地用数字说明。这说明四十八愿成就了。法藏比丘发了愿之后,愿行相扶,经过这么长时间清净修行,愿行圆满了。


一般人发个愿很容易,就是一个念头;但要完成这个愿可能要付出一辈子的努力。发愿是很短的时间,修行就很长了。


法藏比丘是什么身份?是大菩萨身份,破无明大士的身份,八地菩萨的身份。这样的智慧,他发愿经过了多长时间?五劫思惟,考察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发了四十八大愿,深重无比。那我们想象下他的修行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一念愿心,一个念头,往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法藏比丘仅仅为了发这四十八大愿,就花费了五劫时间思惟;他修行四十八愿的时间是“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我们就可以想象了——也只能想象,只能想那么一会儿,想的跟实际差得太远了。不管多长时间都不足以形容,不管怎样的苦行都不足以形容,不管怎样的艰苦努力都不足以形容!


我们有时会感动“佛对我是多么大的恩德啊!”都掉眼泪了,这都是假的,我们再怎样想象,都是这个世间可以比拟的境界、经验、范围,跟佛本身的境界都无法相比。


比如我们想象佛的慈悲,也只能想到妈妈的慈悲。佛就像妈妈那么慈悲吗?那还能叫佛吗?母亲那样的慈悲,不足以形容佛,跟佛的慈悲无法相比!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想到这么多,不能再想,想再多了都是观念。


我们也会想象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无法想象。所以各位不要想象,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都有了。


不要说念佛,即使是打手机,你懂得手机的原理吗?手机有多少信号塔,有多少信号,还有什么操作,根本想象不来。但是不用你想象,号码一拨,所有的不都在运行,不都有了吗?


对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固然无法想象,无法思维,但只要我们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一点不少。我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有五劫的思惟、兆载永劫的修行,当下都为我们服务,为我们所拥有,这就是念佛的好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念起来,这样比较实际。

以果推因


由其因中一一誓言“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知四十八愿一一皆已成就,即因中的愿望一一实现,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每一条愿最后都有这八个字,这叫“誓”。“誓愿”,“愿”是正面地说“我愿意怎么样”;“誓”是反面再给它加一重保证,“如果达不到,我就一定不怎么样”。法藏比丘发愿,他是有佛的位格作担保的,“如果不能让众生往生,如果目标不能达成,我不取正觉,我继续修行”,所以叫“誓”,誓更有力量。


“今既成佛,知四十八愿一一皆已成就,即因中的愿望一一实现,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所谓“成就”,就是成为事实了,不能再改变了,这就是成就。


谁成就的?当然是法藏比丘,他一个人成就的,没有加入我们的因素,独自完成。为谁成就的?为我们成就,这个成就对我们就有意义。


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为我们众生成就的。我们听到成就,是不是会欢喜,为我们自己祝贺一下?如果听说极乐世界成就了,感觉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样就好像房子是别人的,跟自己没有关系一样,这样就是跟阿弥陀佛之间不相应。所以我们听到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听到极乐世界四十八愿已经成就,那就要联想到自己有分,因为这是为十方众生而成就的。


这个成就有很多的含义。既然已经成就了,就不是说这是我们现在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比如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就是没有三恶道。尤其是关于我们的往生,就是念佛往生这件事情已经成就了,已经成了,并不是现在还要经过我们的努力才可以成的。就是说,这件事情的规则、法则是只要念佛必定往生。这件事情已经成了,我们今天念佛才可以往生,这叫成就。


就好像我们进门要刷卡,这个系统里面所有的账号、密码,卡和门的关系已经对应了,拿卡刷一下,门就开了。这套门禁系统如果没有完成的话,那什么时候能开呢?我们到极乐世界,六字名号就是刷卡的意思,一刷就可以进来,就是已经成就的意思。如果没有成就,我们就没有办法往生。

四十八愿成就文


凡诸经赞说极乐净土依正二报功德庄严之处,皆是四十八愿成就文。如极乐国中无三恶道,为第一愿成就;佛身光明无量,为第十二愿成就;佛寿命无量,为第十三愿成就;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为第十七愿成就。其中凡说念佛往生处,皆为第十八愿成就,此愿成就故,念佛必定往生。


“凡诸经赞说极乐净土依正二报功德庄严之处,皆是四十八愿成就文”,这是说明一下。因为各大乘经典都谈到极乐世界的景象,如果四十八愿没有成就的话,这些就没有来源。不管怎样解释,都是对四十八愿成就的展开,这样不拘泥于个别的文句。只要是讲到阿弥陀佛净土清净庄严的,都是对四十八愿成就的一个描述。可能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描述。当然最集中的还是在净土三部经里。


诸经当中凡说到念佛往生的,都可以看成是第十八愿成就文,是第十八愿成就的描述、展开。比如《观经》下辈三品讲到念佛往生,《阿弥陀经》讲到念佛往生,《无量寿经》里三辈一向专念,念佛往生,这些都是第十八愿的展开,都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这是多角度,这样来看,视野就会开阔。


也因为第十八愿已经成就的缘故,所以念佛必定往生。


当然,也有人讲“这都是一种故事,谁见过了?”信仰这件事情确实很难说,你说谁见过了?用眼睛见着那都不可信,用眼睛见的都不可信,见到什么都是无常的。“眼见为实,眼见可信”,恰恰相反,眼见都不可信。这是指深层次的真理。因为我们肉眼凡胎,所见的都是现象,没有透达真理。


真理,是要用心的眼睛——心眼来见的。没有见的人怎么会信呢?一定是有人见着了,但是这个“见”,不是靠肉眼来见的,肉眼见到的是很低层次的。


佛有五种眼:第一是肉眼,第二是天眼,第三是慧眼,第四是法眼,第五是佛眼。那我们有几种眼?我们没有见着,因为我们肉眼凡胎,还差四种眼,没有见着不是很正常吗?如果有天眼的话,天人所见就不一样了,就更广大,可以透视过去、未来;但天人没有慧眼、法眼、佛眼。慧眼见真,能了悟事情的空性。佛眼就圆满了。


所以,信心也是眼,是心眼。“耳目开明”,心眼要是开明了,就能见到了。如果我们有信心、心眼开朗的话,对四十八愿的成就就会欢欣鼓舞。


《往生论注》说:“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这段话也很美,就是解释“成就”二字。是阿弥陀佛因中法藏菩萨发的愿,现在阿弥陀如来果上成就的自在神力。


“愿以成力”,发了愿,累积修行,成就了,它就有一种力量。


“力以就愿”,现在的力量是对应过去的愿而成就的。


“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因为愿成了力以后,这个愿不是虚的,不是空的,因为它已经成就了。它是顺着过去因中的誓愿而来的,力和愿是相吻合的,所以“力愿相符,毕竟不差”,一点都没有差错。如果就念佛往生来讲,就更加清晰,没有差错,所以这个叫作“成就”。

释疑


下面说明“因愿文”与“成就文”并非一一相对。


然“因愿文”与“成就文”并非一一相对,而是互有详略。若依《华严经》,一一菩萨皆有无量别愿,成佛则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则四十八愿愿文及其成就文,且对娑婆有缘众生大略而说,若广说者,则释迦牟尼佛穷劫不能赞尽。


也有人将愿文与愿成就文一条一条去对比。我也对比过,比如把四十八愿拿出来,发现互相之间有参差的地方,比如说“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吃饭这一条,四十八愿里就没有找到,其实还有很多条没有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互有详略”,有的因愿文并没有明显的成就文来对应它;有的成就的功德庄严的地方,比如说《往生论》所说的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有些未必能在四十八愿当中找到明确的因愿文。


这是因为,如果依《华严经》来讲,“一一菩萨皆有无量别愿”,菩萨的愿是很广大、非常多的;“成佛则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其实都是无量的。不过,在讲因愿文的时候,可能释迦牟尼佛抽列了四十八愿来说,在讲清净功德庄严的时候又展开来讲了。所以四十八愿的愿文和成就文是对娑婆有缘众生大略地来说明;如果要广说,释迦牟尼佛也讲“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这样就没必要去一条一条对应了。


我们说的,多数都是从知识上来说的。要了解净土法门,知识是不能缺少的,需要从知识来了解,但还要透过知识进入信仰的层面。一旦进入信仰,就不需要知识了。


人需要道理,人的心就像胃一样:胃如果空了,就要放点食品进去,不然它就在那里折腾;人的心也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凡人的心空虚,所以需要道理来作为它的食粮,需要种种的道理、观念、知识,就像食品填进胃里,骗它一骗,它就觉得饱了。


人心为什么空虚呢?因为它没有得到真实的东西,没有见到真理,所以需要种种的道理来让它安心。所以有人讲“真正的道理没人知道”。是因为我们需要道理,人家讲一个,我们自己觉得有道理,然后慢慢牵引。但真正的道理是没人明白的,因为真正的道理就是真理,我们不知道。


一旦了解了,这个心得到了真理的滋养,有了真实的,它就不会再空虚了。它不再空虚的时候,就不需要什么道理来填充了,所以它对于道理就无所谓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