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慈怀读书会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工作而已,不要太“老实”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为什么说廉耻是“养”出来的?|一叶识春秋 ·  2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大冰,为中年男人扳回一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慈怀读书会

76岁老人亏本50年,用一杯茶温暖整座小城,可这样的善举快要绝迹了...

慈怀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6-12-14 08:52

正文

转自:爱奇旅(ID:i-qilv)



聪明是一种天赋,

善良是一种选择。


凌晨四点,浙江湖州荻港古村,天还未亮。水汽氤氲中,岸上的一两家灯火忽暗忽亮,白日喧嚣褪去,整座小城沉睡未醒。




顺着巷埭河边蜿蜿蜒蜒的廊屋深处,一扇老旧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打开。



昏黄的灯光下,几只烧得漆黑的老式茶壶,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



一位身形单薄的老人正佝偻着身子,不声不响地擦拭着一张痕迹斑驳的长桌。




他叫潘平福,今年76岁,他的一生没做过什么大事,守着一家百年老店,亏本卖了几十年茶,陪伴着茶馆慢慢变老。




聚华园茶馆,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茶馆,从民国初开张至今几经转手,老潘从1966年盘下这家老店,他是第四代传人。




每天凌晨天未亮,老潘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收拾桌椅,擦拭牌匾,将烧好的开水依次灌进一个个塑料暖瓶,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茶客的到来。




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早醒,待老潘收拾妥当,第一批茶客就上门了。


一位茶客提着篮子,篮子里放着茶杯和茶叶;还有位茶客篮子里是一条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小鱼。




他们熟稔地拿出杯子,把篮子挂在屋顶垂挂下来的高高的铁挂钩上,一切都那么自然,仿佛这就是最原本的样子。




天空泛出鱼肚白,茶馆开始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茶客结伴而来,有逗鸟玩的,有望着河面发呆的,更多的是喝茶闲聊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家长里短找话茬。


劳碌了大半个辈子,从风华正茂到垂垂老矣,终于有空闲来这里和老友叙叙旧,侃大山。




张妙根,今年75岁,老潘茶馆里的老主顾,一份报纸,一杯茶,一晃就是40个年头。




杨锦富,今年78岁的他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喝茶历史,茶杯换了一个又一个,他每天还是风雨无阻。




唠嗑遥远的历史,喝上一口热茶,仿佛一辈子的酸甜苦辣在茶馆里有了回味。


可以说,是老潘的茶馆连接了村里的老人和外界,使这一批老人在垂暮之年还能感受到丝丝的暖意。




“老潘很厚道”,这是村里人对他最多的评价。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今天,他的一杯茶始终坚持五毛钱。


700元一个月的房租,200多元的伙计工钱,一天消耗近40公斤的煤球和40多杯茶水, 除去成本,每天只要一开门,茶馆就是亏本的买卖。




但看着茶客们端着茶杯的那一份安逸,老潘还是决定把茶馆坚持开下来。




这批老同志跟着我已经几十年了,如果这个茶馆不开了,这些年纪大的人也没地方去,作伴做久了,有感情的啊。


难道我放下他们?这是良心问题啊。




喝的茶多了,不少茶客也跟老潘熟稔起来,得知老潘的善心,茶客都于心不忍,主动让老潘提高些价格,茶费就变成了一元。




但这仍无法挽回茶馆入不敷出的窘境。


茶馆最鼎盛时有七八十位固定茶客,内堂和外堂都坐满人,随着岁月流逝,不少喝茶的老人都过世了,年轻人又对喝茶不感兴趣,茶馆逐渐冷清起来。




老潘不得已在茶馆旁开辟了一个小地方做理发店贴补亏损。




理发店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面镶着旧木框的镜子,一把上了年头的旧椅子,各种老式剃头、吹剪工具,无不透露着年代的久远。




对于每一位主顾,老潘都一视同仁。对于每一道工序,他都熟稔于心。


最讲究刀工的是修面,最后的精剪才是技法。




木梳持起,小剪刀用来,喀喀嚓嚓,干脆利落。无论是凌乱的老汉头,时髦的板寸儿,还是卷毛头、络腮胡,到了他手里,都被修理得服服帖帖。




他还遵循着最古老剪发的那一套,剃头、刮面、掏耳朵……一套流程下来,舒服得令人陶醉。




因为老潘的这一门手艺,不少人不远百里赶来,只为把“头”留给老潘,老潘也不含糊,一招一式,干净利落。




而这顶级的舒服,老潘只收十块钱。


他们舒坦了,我就舒坦了。


老潘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知道做人要厚道。




既要打理茶馆,又要在理发店帮忙,年逾七旬的老潘实在忙不过来,他也曾想收一些徒弟,但都不如愿。


有的学成后独立门户开了理发店,有的转行做了别的生意,没有人愿意留下一个注定亏损的店铺耗尽一生。




老潘有些无奈,但更多的却是理解,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现实。


如今陪着老潘在这家茶馆是67岁的章青松,他是聋哑人,因为父母早亡,老潘看他可怜,便收留了下来。




运煤、烧水、扫地、擦桌,斟茶……两人就这样摇摇晃晃把这家小茶馆支撑了下来。




“原来荻港有十三家茶馆,那时候人声鼎沸,顾客满盈,很热闹的……”提起以往茶馆和茶客们闲聊的岁月,老潘满眼笑意。




“但现在只剩我一家了。”


如今来茶馆喝茶的人越来越少,曾经有一位百岁老人,天天拄着拐杖到茶馆喝茶,但去年他过世了。




有茶客感慨:喝了今天的茶,明天不知还能不能再来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目睹着身边的老主顾一个个离开,老潘心里还是感慨不已,他能做的就是在茶客茶杯浅的时候添上一壶热茶。




爸爸妈妈从小对我说:你不要做坏事,要做好事。一个人要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要一辈子做好事那就是不容易的事了。


茶馆是老人戒不掉的念想,也是老潘安生立地的根本。



△一张张撕下的日历,记录着聚华园百年的风风雨雨


当时桌上的一杯茶,原来喝的是大半个人生。


傍晚六点的光景,茶馆里的茶客们渐渐散去了,刚刚还喧嚣的茶馆陡然变得冷清。



只剩下了老潘和哑巴,沉默地坐在长条凳上,吸一口烟,望着外面的热闹,不发一言。




这座默默伫立了百年的茶馆,已经成为了江南水乡活着的文物。


对老潘来说,他的坚守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情感。但是,谁也无法预知,这百年茶馆又将会有着怎样的命运。




他只知道,只要他在,茶馆就永远向老人敞开大门,只要还有一个茶客来,他就会沏好一壶茶,静静候君来。




这是他信守了一辈子的承诺!


央视纪录片视频↓↓↓



慈怀新书

《把生活过成你想要的样子》


你入手了吗?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直达当当网购买页面。


当当、京东、亚马逊、天猫全国各大书店均有销售


回复“置顶”,小慈告诉你如何一键找到“慈怀读书会”。

回复“线下活动”,了解慈怀读书会线下活动最新通知



特别推荐:

这可能是最好的读书方式!

慈怀共读活动,每15天共读一本书!

战胜惰性,行动起来

和数万书友一起读书,一起进步


 在慈怀读书会菜单栏“报名共读

加入慈怀共读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加慈怀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