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一周书单”来啦!
本周书单有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的美德与见识》,这本书被认为在所有“反乌托邦”作品中更切中当今世界的危机。的确,在这本随笔集中,我们会读到很多他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人们因为低级趣味付出了惨重代价”)、对人类生活种种矛盾的预见,以及渴望自由、幸福、摆脱压迫的和平主义思想。
而本周书单所选的书籍,还另有社科、传记、历史和文化等领域的7本新书。来,往下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值得你关注。
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孔雪
《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版本:新星出版社2017年6月
一个侦探小说家写自传本是悖论式的做法,设置悬念的人擅长躲在幕后藏东西,要如何把自己拿出来呢?“我们永远不会了解完整的自己”,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自传中说:因为我们对人生所知甚少,就像一个在舞台剧的第一幕有几句台词的演员,没有通读过完整的剧本,他要说的只不过是:“夫人,电话坏了。”然后他就该默默退场了。
阿加莎·克里斯蒂似乎并不甘心默默退场,晚年,她也开始触及“自传”这个宏大的名词。她没有确切地探究自己完整的一生,而是任性地伸手一探,抓出一把各式各样的记忆。片段中,淘气儿童长成魅力少女、妻子和母亲,经历对爱失望到重获幸福的情感历程,走上作品渐渐畅销的职业创作之路,神秘的阿加莎一点一点真实起来。无删减的新版自传把一个难题抛给“阿婆”的中国粉丝们,这就像人们因戴望舒《雨巷》里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姑娘心神荡漾,但若可以选,你愿意保留背影,还是看到她真切的模样?
《功利教育批判》
作者:[美] 玛莎·努斯鲍姆
版本:新华出版社 2017年5月
这是2010年《告别功利》一书的再版,美国当代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玛莎·努斯鲍姆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应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认为教育应当培养有批判力、有想象力、有同情心的公民,如果放任人文学科萎缩,我们将付出沉重代价。早在2004年,国内学者赵园教授就曾发出“救救人文学科”的呼吁。
纵观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呐喊,一个蔑视人文学科的幽灵,已在全世界徘徊。这个幽灵,在 玛莎·努斯鲍姆看来,已在腐蚀青年人质疑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他们处理全球性问题的能力,正在制造一种无声的危机。
时至今日,全世界的高校不断生产着社会的优质零件,却难以造就能独立思考、批判传统,能理解他人苦难、成就的心灵。《功利教育批判》中的批判,很遗憾地,并未过时。
《我们的孩子》
作者: 罗伯特•帕特南
版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听起来像是切中当代中国社会的质问。实际上,这是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少的美国人能获得向上发展的机会?
帕特南追踪访问了107位美国年轻人,他发现在过去二十多年间,美国梦---所有的孩子,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有平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早已难以实现。贫富阶级之间,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剪刀差”,富人不断获得教育和经济机会,穷人无济于事地奋斗加剧着贫困。《我们的孩子》一出版就在美国引发热议。中文版2年后紧随推出,帕特南锐利的批判对当代中国社会有直接且及时的参照价值。
《亲爱的普鲁斯特今夜将要离开》
作者: [法]亨利·拉西莫夫
版本: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年6月
他已然是卧床不起的暮年老人了,但躯壳里仍住着年轻人的灵魂。他把自己的公寓叫做“狗窝”,房间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他也没有一丁点的食欲。他觉得自己的胡子就像他笔下的人物,斯万的胡子那样好看,那时斯万也重病缠身。
这是普鲁斯特的晚年。他已经不再每天坚持写作,偶尔,口授女管家或打字员写几封感谢信,或者斥责无良的出版商、粗心的校对员。长长的《追忆似水年华》结局已经写好,接下来所有时日和所剩无几的精力只为打磨。亨利·拉西莫夫聚焦此刻,描绘了普鲁斯特如何与即将到来的死亡相处。
其实普鲁斯特从未走远,无论是聚焦今夜还是共度假日--上个月,汇集八位学者《追忆似水年华》阅读心得的《与普鲁斯特共度假日》(译林出版社 2017年5月)刚面世。仲夏夜来临之前,选条路再会一次普鲁斯特?
《天生幸存者》
作者: [英] 温迪·霍尔登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7年7月(预)
德国美学家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再无诗歌。它是纳粹之后所有人类难逃的心结,每年我们总会读到关于那段历史的不同叙事。与上月再版的《纳粹子女访谈录》相似,《天生幸存者》也讲述了两代人如何穿越这段黑暗历史;不同的是,纳粹子女带着“原罪”出生,佩莉斯嘉、拉海尔、安嘉三位母亲则拼命地在集中营中为孩子争取出生的幸运与正义。1944年,她们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三人极力掩饰已怀孕这个秘密,内心恐惧,身体乏累,但仍与未知的命运抗争,最终奇迹般地使肚中的孩子存活下来。
正是在这三个幸运儿,哈娜、马克、爱娃的帮助下,温迪·霍尔登查阅集中营证言与档案,努力复原了这个故事。中文版原名曾考虑用“求生者”,最终定为《天生幸存者》。大难之后幸存者的回望,往往比苦难现场更能给人静默而长久的震撼。
《美丽新世界的美德与见识》
作者: [英]阿道司·赫胥黎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出自尼克·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组对比时常被引用:奥威尔认为人类将在极权主义社会中,生存在监控网络统治之下,赫胥黎预言人们因对压迫感到麻木,崇拜技术而丧失思考能力,从而丧失自由;奥威尔担心有人强行禁书,赫胥黎担心未来无人看书......
尼尔·波兹曼认为,在“反乌托邦”作品中,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更切中当今世界的危机。“正确”预言了人类未来的赫胥黎还有哪些观点与先见?在这本随笔集中,我们会读到很多他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人们因为低级趣味付出了惨重代价”)、对人类生活种种矛盾的预见,以及渴望自由、幸福、摆脱压迫的和平主义思想(“不正确的是,只允许具有同一种羽毛的鸟儿聚到一起”)。赫胥黎认为,我们之所想决定着所是和所为,我们之所是和之所为又决定着所想,进入赫胥黎的新世界能帮助我们在自问、观察中建立正确信仰与作为的方式。
《鲁迅与当代中国》
作者: 钱理群
版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这是学者钱理群第11部关于鲁迅的著作,汇集了他写在2002年退休后,散见于报刊、随笔集中的演讲稿和序言。多年来,钱理群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到处讲鲁迅,一有机会就讲鲁迅,目的是将鲁迅思想与文学转化为当代思想文化教育资源。
“它当然不合时宜”,钱理群在书中写道,“坦白地说,讲的时候心里还有一种恶作剧式的快感:你们不是恨鲁迅、怕鲁迅吗?我偏要讲,而且还总有人愿意听”。这不是钱理群的偏执,他相信鲁迅思想、文学有永远鲜活的生命力,坚信处在历史大变革的中国,青年人需要鲁迅去抵抗新时弊、找寻新出路。
与刚逝世的学者王富仁一样,钱理群已将鲁迅研究融入生命,这是特定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的特色。上月末,在燕园关于此书的一场演讲中,钱理群说,自己愿做中国当代青年与鲁迅的桥梁,至死方休。这样决绝的话放在钱理群身上是贴切的。
《贾想》
作者: 贾樟柯 / 万佳欢 编
版本: 台海出版社·理想国 2017年6、7月
很多青年人开始意识到北上广只是中国一角甚至是幻象、广大城镇与小县城才是中国社会的素面,是从看贾樟柯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开始的。2009年,《贾想1》,贾樟柯在1996—2008年写下的电影手记出版,那年,因反对墨尔本影展的强烈政治意味,他携监制、执导的《河上的爱情》与《完美生活》退出影展。至今公众对这两部电影并不熟悉。
所以,一位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究竟能多独立呢?8年前的书封上,贾樟柯捂着一只眼睛,面目略显疲惫。但有读者读罢书中的思考、质疑、尴尬后,说“爱上了他的眼睛”。8年后,修订版《贾想1》本月再版,2008—2016 年的电影新手记《贾想2》也将在7月出版,书封变成了无声的墨绿色。他依然还在用电影关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吗?他的笔记会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还是一声叹息?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本期书情主持:孔雪(新京报记者);编辑:阿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