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我们讲
战略规划需要有一个战略指引方向如图中的大箭头所示
,正如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
第二
,
任何一个大政方针确定后如何校核我们具体的行为、行动
。总体路径和大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通常有一个边界评估,
如图中扇形的两个边界
。评估行动是做的过了,还是做的不够?
其次
,
图中的很多线,代表各种各样的专项规划、各种实施层级的规划,在不断的向目标发展
。当其触碰到边界约束条件的时候,会产生报警反馈,或风险管控。或许在一个时期内评估的效果不好,可能这种失误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交学费,即在大目标范围内有不良的溢出就会交学费。
所谓强管制规划就是这个扇区开的角度比较小。
但角度小,例如计划经济时期,角度小有其作用。比如投资高度单一化,是以效率为绝对优先,当然角度越小可能效率就越高、资源浪费越少。但角度过小,政策的宽容性就变得非常小,整体社会挫败感会很强,涉及到宏观信心问题。对于规划科学研究,一个是目标方向如何选?这个方向是很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既受到历史原因影响,也受到某个地域及其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方方面面都有。
比如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到今天这个模样,可能有自己的理论创造,有自己的实践,同时,
它的每一步前进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大国的背景变化
。共产党从建党走向执政,走向到现在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也从来没有离开全球背景的约束或者变化影响。同时也受到深刻的中国的民族性特征、地域性特征、资源性特征等等方面的影响,共同决定了目标走向。这是我们允许的目标偏差,是性价比的问题、是技术可操作性的问题。
行政和公正性的评价等等都决定了政策宽容度角度的大小
,这两条边界线到底该怎么划。
当然政策、目标不会不做调整,过了若干年,特别是针对年度计划和行动计划会做出一些调整,以使得它更接近这个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其实人类走向未来的行为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一开始就有一张美丽的蓝图,可以一张蓝图干到底。
很大程度上可能是政治蓝图画到底确定了目标方向,但是具体实现过程中是试错、容错和报错的过程。
没有试错的勇气就没有中长期规划;没有对试错的宽容未来路上也不会走的太顺利;没有对错误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可能付出代价会得不偿失。这是这张图重点讲的,即规划本身也有其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