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产业智能官
用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认知计算和机器智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产业智能官

【财富空间】真正内心强大的人,都掌握了这3条公式!

产业智能官  · 公众号  ·  · 2019-07-05 05:18

正文

“缺乏自信的人,无法抵御来自心底的寒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是徒劳”。

01/ 自信,是不断地“自我清零”

自信的人,是用未来计算当下;而不自信的人,会用过去计算未来。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举个例子来说: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所以特别喜欢游泳。每次看到大海,都忍不住一头扎进水里,然后使劲往深海里钻。

高中有次放暑假,我和几个哥们儿相约去游泳。那时候 年轻喜欢相互攀比,觉得谁游得远谁就牛。

记得那次是我游得最深的一次。可突然间,我的大腿内侧一阵猛烈的剧痛,像是被刀剌了一下,紧接着就是抽筋, 身体不自觉地开始僵硬,于是拼命地用双手拍打着海水大声求救。

后来,我被两个同学搀扶着送上了岸。可不幸的是, 我鼻腔里被灌入了大量的海水,腿上还被海蜇蜇出了一个巴掌大的水泡。

自打那次以后,每当到了深海处,我就会不自觉地害怕、眩晕, 因为过往的体验,让我为某种情景不自觉地贴上了“恐惧”的标签。

我们常说一个人天生是由情绪组成的(好比恐惧、愉悦),可事实上, 不同的人对待同样一件事是有不同情绪的, 比如在深海里潜水。

为什么同样是潜水,有的人恐惧,有的人愉悦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情绪是与情景认知密切相关。换句话说, 促使我们产生不同情绪的,本质上是每个人的“已知”。

回到自信这件事情上, 之所以我们会对很多事情缺乏自信,其根本的原因是来自于恐惧, 它是我们企图想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

然而,更可怕的是, 负面情绪还存在强烈的“踢猫效应”。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我们时常会把过去的某种遭遇过分延展,甚至还会在不同情景中随意投射。

比如上学的时候,可能老师评价你是个内向羞涩的人,于是直到工作以后,你仍然会不自觉地随身携带这个标签;

又如在上一段感情的追求中,对方评价你长相难看,于是你被过去的体验所裹挟,当你在面临下一段恋情时,仍会为自己的形象担忧。

所以,自卑者往往是患上了一种 “习得性无助” 的怪病, 他们不是害怕未来,而是担心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是与过去同样负面的体验。

而自信的人呢?他们虽然也有情绪,但却偏好于 把过去和未来做独立判断, 任何来自于过去的体验,都不足以评价他的未来。

换句话说, 自信的人会不断为自己清零。 因为他们知道, 过去已去,而未来皆有可能。

02/ 自信,是不怕“暴露缺点”

越是自信的人,越是敢于面对惨淡的自我。 这句话怎么理解?

先说近些年特别火的一个词,叫IP。在我看来,很多偏爱于打造人设的人,都能用一句唱词来比喻: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朋,眼看他楼塌了”。

IP之于很多人的身上,为何如此脆弱?

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是以标签形式呈现的、是抽象的, 而一个活生生的人呢?本质上是多元的、具象的、不可预测的。

好比前两天的“俞敏洪事件”,很多人对他的公开言论嗤之以鼻,甚至引发出一些没必要的人格攻击。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从男人嘴里说出来,和从女人嘴里说出来,大家感受不一样呢? 尤其是从一个教育家的嘴里说出来,竟然还被评为“社会渣男”了呢?

因为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资源有限, 当我们去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更喜欢采取标签化的方式去概括。 如果你做的和我过去印象中的你不一致,我就有理由怀疑你,哪怕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好比前些年,有位北师大教授发表了一段言论,他说:

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

这段话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很多人评价,这位教授根本不配育人。甚至还有人认为, 一个教师能说出这番话,简直就是整个中国教育的耻辱和失败。

放到商业中,IP是常被用于衡量一个产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因为 它有强烈的“心里唤起”的作用,能极大提升消费者的认知效率,并在记忆中建立某种关联。

相反,倘若一个普通人也热衷于刻意营造自己的某种形象,那么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因为, 自我包装背后,往往需要你隐藏更多真实的自我,其中也包括缺点。

好比自古中国的文化领域里有个怪圈儿:倘若你以文人自居,那么你就不能谈钱。因为 谈钱太“俗”、有辱斯文 —— 这是社会对你的基本人设。

所以你会发现,当一个教授跑去从商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他“俗”;

当一个文艺片导演去搞商业电影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他“卑”;

当一个写字儿的人开始卖广告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他“劣”。

事实上,类似的偏见怨不得别人,而是我们一开始便刻意隐藏了多半的真相。 因为我们天然对自己的“缺点”不够自信,过于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所以,话说回来,一个人如何培养自信?

答案其实很简单, 自信的人善于主动暴露缺点,而不会一味地被动隐藏自己的缺点。 毕竟,相比好印象或坏印象, 真实,才能留给别人最深刻的印象。

03/ 自信,是夺回“概率权”

所谓“年轻就是资本”,这是因为 年纪越小,越很少知道什么是恐惧。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会带给你一些负面的评价,比如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于是,当我们在面临一些不确定的事物上,逐渐丧失了一种权利。用经济学的话来说,就是一种 “概率权”

用鸡汤点的话说: 一个人丧失自信的标志,绝非是一味地谦卑待物,而是不肯再尝试,不肯置身自己 不熟悉的境地。

换言之,自信者与自卑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敢于做出新的选择。

相信很多创业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感触: 创业的路上布满了荆棘,大多数人不是没有恐惧,而是逐渐学会适应了恐惧。

所谓“早死早超生”, 你无法预测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但却可以自信的面对每一分钟所诞生的恐惧。

记得《重返地球》这部电影中有段话:

Fear is not real, It is a product of thoughts you create.

Do not misunderstand me. Danger is very real, But fear is a choice.

“恐惧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你大脑中的衍生物。千万不要错误的理解,虽然危机是真实存在的,但恐惧其实是一种源自你内心的选择。”

换个角度说:

当你真正的明白了,成功是小概率事件,那么你就不会再去害怕恐惧;

当你真正的意识到,努力不是为了换来别人的评价,那么你就会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缺点。 内心强大的人不是没有恐惧,而是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利用用恐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