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发系列
他失去了1亿
#Y04
昨天说了一下“热点”
#Y03
。
热点就像开花,花的姿态千千万万,经冬复历春,每隔一段时间总有新鲜。
但是花为什么这样开,背后的逻辑却是共性的。
接上文
(四)卖身
接上文所说,主流商业媒体评价这位最年轻副总裁的离职,是黯然退场。盖棺定论一个字,败。
当年收购又收编的风光,已经完全不在了。媒体说他,最终并没有成为一股清流,也并没有帮助百度挽回信息流业务。
可如果,
这就是他全部的野心、并且是他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呢?
如果他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为了有一块能给百度打工的敲门砖呢?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很难说他真的“失去”。
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里,存在一条鄙视链——
本科生瞧不起研究生。
“少壮不努力,老大留在本校接着读研”。
“少壮不努力,老大才能通过研究生考试进到清华”。
目前清华经管研究生的真实出路情况是,如果爹妈不给力、或者自己在学生时期没混上什么Big name的工作经历,毕业的时候想找到金饭碗,是很难的。
副总裁如果不是剑走偏锋,靠公众号杀出头来,单凭投简历,也就是大集团螺丝钉,管培生也要70:1的淘汰率。相比之下,在宿舍里连根网线看书写文章,对这样一个研究生来说,是成本和风险都最低的尝试,只是后来我们才知道,这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尝试,上限竟然可以这么高,高到让人有机会完成跨阶。
这也就是为什么从最开始,有些水平不差的人,也都对他的际遇颇有微词——这个年轻人真的是幸运啊。
可是,提前透支的幸运,会掩盖掉复合能力不足的真相。如果有人真的发自内心觉得,副总裁的位置与自己的实力足够匹配,年龄和经验根本不是失败的理由,不睡觉都能解决。
放眼望去,27岁的副总裁,在拔尖儿的人才梯队里,也并没有很少。王小川李一男俞永福。
“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在我的手里没干好呢?!”
(四.五)副总裁们
故事永远是一环套一环的。
2003年同样是身为副总裁的清华校友王小川,要做一个搜索产品和百度对刚。结果搜狐这家媒体公司,连几个能好好写C语言的人都冇。
王小川就回到清华,找了12个计算机系的学生,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每天只睡4小时,中午晚上一起吃盒饭,10个月,把搜狗做出来了。
做出了搜狗的王小川曾经也收到过Robin的橄榄枝。那次邀约,被我们戏称为“来给我当CTO”。
有些人的蜜糖,在另一些人眼里是糟糠,不屑一尝的,因为你胃口就那么大,吃了别人的糟糠,就没有空间吃自己想吃的糖了。这就是为什么#Y02里我提到过,有的人几个亿套现了自己的公司,竟然还会哭。
曾经有一度搜狗流量上不去,张朝阳不让王小川做浏览器了,你们知道这时候的王小川怎么做的么?
自己偷摸写啊。
互联网圈技术是开源的,所以很多高级的技能树说到最后都非常鸡汤。比如我们有一个共识是,做产品如果心里没火,肯定做不大。
副总裁们的心气儿,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这口气,最后直接影响了结局的上限。李靖的上限是“挂靠”,自然也就求其中者得其下了。
(五)立体
最痛的事莫过于分析来分析去,发现你失败的原因,就是简简单单的,
你不行。
杀人诛心。
成功是立体的。
写公众号起家的人,谁还没有几个能说会道的朋友?
年轻的副总裁离职消息出来之后,他的几位同行好友给足了面子,理中客地说了很多好话。
“你已经很棒棒了”
“远超身边人的勤奋和专业”
……
有什么用?
在百度,带着广告创意部跟头条打信息流的仗,所需技能包是很庞大的:
-
客户的精准广告需求
-
市场规划和流量
-
解决算法
-
迭代机制
-
公司的资源位
-
竞争对手的上述全套技能比较研究
-
admin&politics
-
……
副总裁同学差不多只在去年6月有过一个单项产品的小规模成功,单点谈不上突破,脚跟谈不上站稳,更没顾及到对手公司的打法
,相当于两军开战,
大炮还没开始对轰,在挖战壕的时候有人就歇菜了。
在这里展现出来的实力,是不够的。
新闻出来的当天晚上,我问哥哥:为什么会有老谚语“easy money,easy go”?
哥哥回答:
如果一个人通过过十几年,慢慢积累财富,则你在每一个维度,和社会都充分接触过。
大声朗读并背诵。
慢慢来,比较快。
成功是立体的;
稳固的成功是多维度的稳固。
如果一个人通盘的技能包都只有50分,那么起码他在50分的段位上站得稳稳的。
如果一个人技能包里,有一二个120分,剩下的都是30分,你要怎么评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