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联招聘
史上最有趣有料的职场微信账号!提供犀利大胆的职场解读、精辟给力的职场指南、新鲜海量的职位信息!帮你升职又升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中国国家地理科考旅行部!视频、社群多岗位@你!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极客公园:内容运营、新媒体运营(播客节目制作方向) ·  5 天前  
川观新闻  ·  花20多万元,就能买到“铁饭碗”? ·  2 天前  
51HR派  ·  京东又开始当鲶鱼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联招聘

如果微信不常联系的朋友是你前同事,你会选择删除他们吗?

智联招聘  · 公众号  · 求职  · 2017-08-14 08:10

正文

最近微信新出的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使用之前,你可能先要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如果微信那些不常联系的朋友,实际上可能是你的老同学、旧同事,你还会选择删除他们么?


是的,尴尬之处就在于此。


微信到现在每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8个亿了,早就从当初的“熟人社交”产品变为今天的大型综合平台。每个人的好友列表都塞满了大量熟悉的和不认识的人。除了必要性事项,我们越来越少聊天了。


到今天,还孜孜不倦非常热情给我们发信息的,可能是那些微商、做淘宝客的、搞营销的;我们也越来越少发朋友圈了,天天刷屏的,依旧是那些渴望从你口袋掏钱的陌生人。反倒是最该常联系的那些人,我们渐渐遗忘了,沉底在通讯录底部,一万年都想不起一次。


微信的本意,应该是帮助我们做社交管理,筛选出非熟人而误加的好友,以方便做出删除等下一步操作。可从现状看来,这个功能筛选出来的大部分可能都是我们的熟人,甚至是曾经的好朋友。


一位朋友曾经感叹,统计了一下微信常联系好友的数量,发现在所有好友中的占比很可能不超过1%。而这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也是工作的原因而不得不联系,真正的私交好友,更是少之又少。


我想,这应该不是个例。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尴尬的事情,微信前不久推出了“仅限好友查看最近三天朋友圈”的功能,很多人都开启了这个选项。与此同时,微信还有另一个选项是“添加好友的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


大部分人三天都发不到十条朋友圈这么多,也就是说,很多人宁可让陌生人看到自己更多的动态,也不打算将它们开放给显然更亲密的微信好友。


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既然你选择发朋友圈,不就是想让好友了解你的动态吗?既然如此,选择“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意义和动机何在呢?


在我看来,这其实代表了这个时代我们所普遍面临的社交焦虑症。


微信最大的影响,是模糊了这个时代几乎所有人的人际边界。在过去,这种边界是界限分明的。和同事主要就是工作关系,交流主要局限在办公室;和家人主要就是家庭关系,关心的也是相关的话题;和陌生人主要就是陌生关系,最多就是面对面点头微笑,除此之外一个陌生人很难有途径了解到你的更多情况。


可微信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个边界,让熟人和陌生人、同事和朋友等各种社交关系都趋于一致,他们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叫微信好友。


紧跟而来的,是社交边界打破之后带来的各种困扰:


明明已经下班回到家了,可公司微信群聊工作还聊的火热朝天,你必须时不时看一眼,生怕错过了重要的信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被打破了。


生活遇到挫折,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了一下牢骚,很快同事或者领导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询问你是不是工作有啥烦恼。因为同事和朋友的边界被打破了。


时不时有不知如何添加的微信好友很热情地向你推销各种商品、活动信息,问你要不要参加,让你不胜其扰。因为陌生人和熟人的边界被打破了。


我们发现,自己能够独处和保持清净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为只要添加了微信好友,任何人都可以未经许可就单方面发起和你的连接。他可以给你的朋友圈点赞,发微信消息给你,甚至发起和你的视频和语音聊天。


连保持隐私也越来越难了,因为你发的朋友圈谁都能看到,你的一举一动对几百甚至几千微信好友来说都是敞开的。


所以你发个朋友圈都越来越小心谨慎了,要么发完就删,要么设置分组显示。微信好友添加了N个标签分组,有些信息可以给A和B看不能给C看,有些信息可以给B和C看又不能给A看,硬生生活成了警匪片里的卧底。


微信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可是也方便了那些打扰我们的人。


以一个正常人的时间精力,频繁联系、关系稳定的好友数量很少超过一百个。超过一百个,留给个人的时间就会急剧减少,让人每天忙于处理各种琐事、疲于奔命,焦虑烦躁的情绪油然而生。


微信早期是不限制添加好友数量的,后来设定上限为五千个。看了下身边的朋友,少则添加了三五百好友,多则一两千,甚至三四千,都远超一百的数量。一方面,这大大便利了我们和他人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这其实又超过了每个人的社交管理能力上限。


矛盾越突出,我们就越焦虑。


这个问题在过去是不存在的。老家曾经一起上学的那帮老同学,极少部分会定期和你保持联络,大多数慢慢就不联系了,也找不到联系方式了,彼此失散在人海之中;业务往来有过一面之缘的各位老总、对接人员,如果没有持续合作,他们的信息也就只停留在名片上了,顶多是你手机通讯录上一个陌生的名字和号码;同事下班后不会随便打电话给你,陌生人不可能对你的去向了如指掌。


所以,我们的“频繁沟通圈”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小的规模,不会受到太多干扰。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的界限是分明的,彼此不侵入对方。当需要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关闭手机就可以了。


微信出现后情况完全不同了。十八年没联系的老同学,可以七拐八绕,通过你们彼此间的微信好友,或者各种乱七八糟的微信群找到你的联系方式;你确定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有交集的人,见面的时候也会添加你的微信;甚至连小卖部的阿姨外卖小哥顺丰的快递员都能成为你的微信好友,让你的通讯列表每天都在膨胀。


在以前,陌生电话可以不接,发来的短信可以假装没收到,我们可以轻易屏蔽这些干扰。可现在老同学加你微信不通过,你会被人说清高看不起人;领导同事加你微信你更不敢不通过;任何一个人的微信删除之前你都要再三确认,生怕删错了不小心就得罪人了。


不有人在朋友圈感叹么: 多年没联系,曾经最好的朋友,今天才发现TA把我的微信删除了。


其实哪用这么矫情啊,这难道不就是生活的常态么?


承认吧,我们的好朋友其实没那么多,而且这个群体也是伴随着你的成长在不断变化的。


几年前,曾经看过断舍离相关的书,给我很大的影响。按照断舍离的原则,家里的物件,如果你发现自己一年都用不上几次,可见的将来也不会再用,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扔掉或者送人。


用这个原则给家里来一次大扫荡后,我发现自己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连心灵都似乎卸下了重负,重新焕发了活力。


可在社交关系上,我们却在不断地给自己加压。微信的出现放大了这种压力,而且绑架了我们,让“断舍离”的工作做起来愈发困难。有无数玻璃心的人等着发煽情的文章,感叹友情的不再。


所以,我非常理解很多人在微信上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


发朋友圈,是为了让关心我们的人了解自己的状况。可是我们也害怕太多陌生人侵入自己的私人生活、刺探自己的内心,所以设置了“三天可见”。


每天都在不断添加微信好友,又会群发一些弱智的“好友检测”消息,是因为我们不希望那些已经删除掉我们的人却仍能知道我们的信息,这样太不公平。


明明非常厌恶微信绑架了自己,一有空却忍不住打开它,是因为所有重要不重要的信息都只能靠它获取。


……


我们一边享受,一边焦虑,痛并快乐中大步向前。


回到开头介绍的微信新功能,其实我觉得微信更应该推出一个功能叫“查看频繁联系好友”。因为这个列表里面,除了极少数真正的熟人之外,估计剩下全是微商、营销号了,这才是真正的删人神器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