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午故事
致力于故事的发现与实现。
51好读  ›  专栏  ›  正午故事

我从来不阳光,出生就暮气 | 正午信箱082

正午故事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23 12:22

正文

文末有彩蛋,不看后悔!



1


正午你好。


最近遇到一件事,有点不知所措。朋友A和B是我大学里还不错的同学,A和B是室友,开学的时候B的几千块钱不见了,神奇的在寝室消失了……


前几天,B跟我聊天,提到了这件事,B一直没跟任何人说是谁偷的她的钱,但聊着聊着,突然不对劲儿了,我说,你说的不会是A吧?!


她说,你终于知道了啊。


心情很复杂,一直以为A是一个不错的人,虽然性格不同,但人品不坏。现在B跟我说,A偷了她的钱,A不缺钱的,只是讨厌B,嫉妒B,A会在寝室偷偷观察B的一切,A……让我觉得有点可怕。


可是A,对我不差。我现在不知道怎么面对A,而且一些工作上我们不可避免的还会有很多接触。我做不到若无其事,可又在想,是不是要把她从我的朋友列表里删除,甚至归到更远的位置。


怎么办呢,正午。


C



NOON回复


C,


你好。


先问一句,你学的是法律专业吗?如果是,我感觉你得用点功了喔。


也不知道你平常看不看刑侦剧和小说呢?如果你看,应该有这个常识,给一个人定罪是需要证据的,仅仅证词和指控是不够的。


现实生活不是剧集和小说,当然也不是法庭,它更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综合多方信息,基于逻辑进行理性思考,最后再得出结论。


人心是世界上最黑暗的地方。一个人说什么和做什么,不一定一致。人会撒谎、会表演,人可能很虚伪。A对你说的话,有A的立场甚至目的,而你相信什么,应该基于你自己的判断。多看,多思考。给一个人下结论是很重大的事情——有时候直觉管用。但不要完全依靠它,何况是“偷窃”这种直指品质的指控。你提供的信息太少,我只能建议这些。


你是个女孩吗?好像张爱玲写过,女人判断别人,通常基于此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那人是个杀人犯?我不信。他可没有来杀我啊。”我觉得男人犯这种错误的也不少数。


考量一个人,我的方法是看TA说什么,再看TA做什么,两厢印证,很说明问题——不仅是如何对待你,还有TA如何对待别人。还有,如果你对谁心存疑虑,就多想想TA说话行事的动机。在你有初步结论之前,与其保持距离。


但我很喜欢你的天真。请一定保护好自己。


祝那英老师借你一双慧眼。


正午 叶三



2


你好,


此刻坐在熙熙攘攘的办公室里给你写信,没有主题,虽然很多年前,有人告诉我,写东西要清晰明了,但我的感情似乎复杂跌宕,起伏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所以我就任他流淌了,希望你不会介意。(当然知道这是为我的懒和没有逻辑找借口)


很久之前看过叫做玛丽和马克思的电影,里面2个不同国度不同年龄人的笔友情让我很羡慕,也希望有个人可以聆听与述说。


此刻距离毕业已经两年,在一个公司,比996还996的工作时间,很少出去走,唯一一天的休息喜欢在城市里乱走或者去参加即兴表演。现在我跟室友有一只猫,有一个太平洋那边的朋友,有一两个爱好和时断时续的对未来的向往。有人说毕业三年是最煎熬的三年,面临着过渡期的不适应与选择的纠结。 我常觉得我们思虑过多,有太多害怕了。要是我能一直有着“就算XXX,又能怎么样呢”的心态就好了。


最近接触了一些人,他们阳光有朝气,最大的共同特质就是有好奇心。很喜欢他们。而我的工作生活中这种人就很少。如果有一天,我的好奇心丢了,那我可能也就死了。人在压力下会丧失些兴致吧,坚守一些态度的人让人敬佩。从前我不理解摆摆盘子侍弄花草的快乐,是把日子想的太大了。


我打算在一周后提出离职,先不管东西的出去玩两个月,再考虑接下来的事情。大概很多人会觉得不负责任吧,但是,so what?


真是够乱的。就写到这里吧。下次奉上好玩的人和事儿。


此致


敬礼


一只天蓝色的酒瓶子



NOON回复

 

一只天蓝色的酒瓶子:


你好。


回这封信是因为《玛丽和马克思》。我看过三遍,哭了三回,分别在它的前段、中段和结尾,然后我想,先不再看它了吧。


正午的读者都好年轻啊。为了能和你对话,我又回想了一番毕业两年、三年时候的状态,那时我才刚刚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天忙得要死,顶头上司的电话常常在半夜十二点半打来,辞职的念头每一秒都在转但知道此时绝不能行动。但有一天,终于有点时间回想,我发现那两三年是变化最大的时候,好像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得离毕业时的自己很远。


往后的几年,速度会逐渐慢下来,逐渐找到自己感到适合的位置。


看起来你现在状态挺好啊,有猫有朋友还有爱好,同时拥有让自己处于变动中的愿望,除了似乎给自己一些“阳光、有朝气”的压力。我觉得吧,现在有一种对想象力和好奇心过分夸赞的趋势,更有一种对“很多人都反对但TA还是这么做了”的伪反主流过分夸赞的趋势,真令我这种从来不阳光、从出生就暮气(当然了,此处有一些为了语气而进行的适当夸张)的人不爽。朴素、踏实生活的意义被严重低估了。不过这也只是我个人想法,你适合什么样的生活,需要自己寻找和经历,也许要花很多年,才能辨别清楚。


祝愉快!


正午 张莹莹



 3


正午:

 

你好哇。现在是11点10分,距离我们学校跳了个人差不多有三个小时。

 

以前总觉得自己已经能够毫不畏惧的走向死亡的念头在我第一次离自杀事件那么近的时候受到了动摇。那个人尽管我不认识,但是他的死却压迫着我,让我特别难受,不安,然后自己就又发了以前的神经病,在寝室里自言自语,毫无逻辑,还问舍友“舍得我吗?”

  

觉得自己不幸。小学差点被打得跳下楼,不过被拉着了。中学的时候母亲和父亲吵架,第二天起来我发现家里所以窗户都开着,母亲还在。高中时候,他不爱我,第二天起来,发现小刀在我枕头上。还有许多事情,以前想起来就哭得稀里哗啦的,现在想起来,只觉得很平静。

  

老了吧?发现自己不再想去寻找一个无痛的死亡方法或者想酷酷地死去,或者有那个念头的时候,自己会安慰自己还有那么多事没干呢(现在觉得做好万全的安排死去简直是不可能的,就算做得到,也是到了该死的年纪)

  

记得初中特别害怕肉体衰败,还暗暗对自己说,你37岁就得去死。可是,写到这里,我特别想笑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到底那时候的偏执是怎么来的。

  

无厘头地写到了这里,心情在回顾过去的时候就神奇地好了,可能这就是给正午写信的奇效?然后希望由小黄回复。

                          

来自一个向往大表哥生活的咖喱gay



NOON回复

 

一个向往大表哥生活的咖喱gay,你好。

 

我家墙上有张大门主唱吉姆·莫里森的大幅黑白海报。他赤裸上身,张开手臂凝视前方。那是常年致力于组建一支伟大乐队张暗老师,从我们学校的一次禁毒展上割下来顺走的。照片下的介绍写着“去世年份:2010,终年:43”。

 

如果你也喜欢音乐,大概会知道“27俱乐部”。是的,吉姆·莫里森1943年12月生,1971年7月挂了,27岁。我们每次看这张一不小心给莫里森续命的海报,都觉着挺逗。除了生辰,海报上还印着一小段介绍:“诗人、艺术家、偶像、音乐家,20世纪最酷的摇滚偶像,最非凡的天才,《暴风骑士》《等待太阳》《点燃我的火》等摇滚名曲另一代代青年迷醉……(酗酒吸毒什么的)……如今他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地的墓碑雕像,成为流行文化的朝圣之所。”

 

看这话写的,让人忍不住怀疑,是不是禁毒队伍里混入了什么奇怪的家伙。

 

“这么有福气”,有时我们对着这张海报闲扯,总不免感叹,我们都认同早死没什么不好。然后他就继续叹,“可惜还不够格啊

 

“怎样才够格?”

 

“至少得像吉姆·莫里森那样才有资格啊。”

 

“那你没机会了”,我揶揄他,他的27就剩半年了。

 

他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鉴于张暗老师的目标遥不可及,我也不必替他担心了,他最后大概会在追逐吉姆·莫里森的道路上老去吧。

 

至于我,我根本不想成为莫里森或者随便谁。我觉得死得早没什么不好,仅仅是因为活着非常累。真的,每隔一阵总有些事让人厌世情绪高涨。我很喜欢接触到的一个个个体,但人类和社会整体实在让我特别厌烦。如果可以选择,我选择不要降生。但我不会自杀的。我很在乎家人和朋友,尤其是我爸妈,我不会做这么伤他们心的事。

 

因此我很少兴致勃勃地奔某个目标去,如果有天要死了,可能也没什么未竟之事的遗憾。我只是既然活着了,也不想赖活着,有些喜恶和是非判断,就奔喜欢,以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走。

 

以上都是认真说的。每个人有各自的人生观和对生死的看法吧。希望珍爱生命,活得明白。

 

最后,你的id信息量好大,好奇,能否解释一下?


 正午 小黄



4


正午的读者:


展信佳。


我是从你们的来信里学会了这个书信礼仪,并且觉得很好用,很适合从陌生到吐露心事之间的过渡。在匆匆的问候(有时候并没有)之后,这些心事通常有关爱情,友情,工作,父母。回复来信,有时候容易,有时候困难,现在是越来越困难了。除了抚慰、交换自己的经验(我们也请过一些擅长辱骂的回信嘉宾),我们真能解决问题吗?除了那些实际的问题,更让我们觉得无力的,是那些无以名之的茫然和孤独。


有的孤独是永恒的,但有的孤独可以暂时解除——那应该发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因此我们决定把每个月末的信箱开放为“征友”,专门刊登求偶、求友文章。同性异性不限,情人朋友不限,不需要照片,不是父母的相亲角,只希望你能用文字展现自己的魅力,提出自己的期待。文章请发到[email protected],注明“征友”,值班编辑会选择刊出,并将应征信件转发到你的信箱。一切过程保密。


孤独的、期待春天的朋友们,来吧!


本月值班编辑 郭玉洁


—— 完 ——
题图:朱墨。



《正午3:到海底去》纸质书系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 “阅读原文”,获得签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