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CB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思考
PCB行业集中度正在逐步提升,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个是环保。
目前中国大陆的PCB产值占全球的比例超过50%,其发展变化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生态,而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政府工作方向的深度影响,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势必会更加的注重环保效益,
这个变化将落实到法律、税收上,成为废弃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PCB行业的核心竞争变量之一
: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通过税收机制倒逼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转型升级,建立“企业多排多缴税,少排少缴税”的机制,环保税收将全部作为地方收入,中央不参与分成,从而激励地方政府的监管,进而加速高污企业的退出,提高产效率高、污染排放少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新政策下PCB企业环保支出提升3-5倍,政府的环保政策对4层以下的低端PCB产品投资进行了限制,这使得HDI等高端产品获得了更充足的资本投入与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提高行业门槛。
此外,台资企业集聚的昆山,不久前因为水源整治,开始对PCB产业严控排污。市委书记杜小刚表示将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此举对于南亚等台资CCL/PCB大厂(厂区老改造难、离生活区近)来说是长期隐患。
第二个是下游集中度的提升倒逼PCB集中度提升。
全球电子制造业的EMS/ODM渗透率正在不断提升,即EMS/ODM销售收入占整个电子制造业总销货成本的比率,这个指标反应外包程度的提升。电子制造服务领域越来越广,代工总量、龙头厂商收入逐年递增,对PCB行业反作用:客户对PCB及PCBA的采购零散程度减弱,考验印制电路板厂商的产能大小、配套服务和响应能力强弱,优胜劣汰提升集中度;EMS/ODM缩短了终端产品的更新周期、提高了终端产品的产出量,进而提升了PCB总体需求。
第三个是优质大厂率先从PCB 2.0时代进入PCB 3.0时代,挤压中型厂商生存空间。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PCB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04年左右普通双面板的净利率还能做到20%以上,但是08年以后只能做到个位数,那个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大部分公司选择了跟随当时领先外资企业的模式——精益生产,即PCB 2.0时代,在原有模式下提高产线的运行效率、产品良率、原材料利用率等等,降低成本提升盈利空间。这种模式下管理核心是人,人制下的工厂,管理半径有限,可复制性弱,因此规模做不大,天花板低,行业龙头全球市占率普遍在3%-5%之间。
但是还有第二条路,PCB 3.0时代,智能制造的时代: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调度智能化、物流无人化,订单交期缩短一半,人均产值提高3倍,产能和良率同步提升。这种模式最大的变化是摆脱了人制,扩大了管理半径,生产模式可复制性强。
我们判断随着未来龙头厂商智能车间的大规模投入,那些年收入在5-10亿元的中型PCB工厂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再叠加不断上行的环保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中型厂商将逐渐被行业淘汰出局,促使行业集中度提升。
行业景气度跟踪